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AI人工智能 >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要点——汉语国际教育
第二语言教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语言教学:泛指一切语言的教学,包括本族语(母语)和非本族语。第二语言教学:非本族语教学P5第一语言:幼儿习得语言第二语言:本族语掌握之后习得语言P10方言:如我国汉语方言,,具有地域性社会方言:社会不同结成使用的语言变体标准语:如我国的汉语普通话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6个whwhowhatwherewhywhenhowP7(在教学环节方面,第二语言教学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用,课堂教学;成绩测试应用语言学的分界线(60年代):第一章交际能力:潜意识下的对语言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十分熟悉的基础之上,比如母语。近些年的研究也向语言运用技巧(不仅是听说读写,还包括一些交际策略)发展。p15P15语言功能: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作用,职能。1、奥斯汀:语言行为理论:强调作用的过程2、哈里迪:强调作用的结果P16话语分析(美国哈里斯):对话语的功能分析1、话语语法分析2、话语语义分析3、话语交际分析(如何引起注意、开始谈话、进行谈话、结束谈话)话语分析打破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句本位“的框架,跳出了话语即句子的思维模式,注重句际关系,超句子关系,强调语境。P19语体:为特殊目的服务的语言变体。其不同于社会方言,而取决于不同语境,例如话题、听众、场合等。P20非言语交际:人与人之间用非言语因素息传递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体势语。1、动态无声2、静止无声3、有声:如音调和节奏的变化第二章第一代应用语言学重在教第二代语言学认为学是基础,以教为辅。P24学习: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和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学习是一种来自经验的在知识上或行为相对持久的过程。习得:是小孩子不自觉的自然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区别:习得不注重语言形式,注重意义,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二学习一般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的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他注重语言形式,过程有自觉到不自觉。区别的意义:探索母语习得的规律和方法,一次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借鉴,改进第二语言教学。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对比:对比类型:四种1、小孩和成年人习得第一语言的对比2、小一和二3、小成二4、小一和成二对比领域:1、生理领域:主要指大脑、肌肉和神经系统等P30关键期(莱奈波格):人在生长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前,人2、认知领域(瑞士皮亚杰):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学习策略:感知和储存特殊类目以备以后回忆的方法。学习风格: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相一至、持久不变的个人差异,也就是某个学生学习东西的某种特殊方法。常见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谨慎、冲动、对歧视的容忍与否等。3、情感领域:自我中心因素、交流因素、动机4、语言领域:迁移/干扰、概括/简化相同点: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2、两种方式都是有意义的方式3、两种方式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如迁移。不同点:1、学习的主体不同2、学习的起点不同3、学习条件和环境不同4、学习的动力不同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阶段:第一阶段,1岁前,语言理解阶段二一岁到1.5岁,单词语阶段三1.5到2.5岁,双词语阶段四2.5到4岁,连接成句子五四岁以后,说连贯的话行为主义理论(刺激——反应论)经典行为主义:强调刺激新行为主义:强调对结果的强化调节反应论:刺激——外部反应——内部反应——新反应第三章文化定义:很多说法p41P42文化分类:1、大写字母C文化和小写字母c文化2、实在性文化、行为文化、成就文化3、普及文化与专业文化4、知识性说文化与交际性文化文化和文明的区别:文明史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在野蛮时代没有文明,文明跟野蛮是对立的,而文化自古就有,神话就是例子。P44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经的四个过程:观光期(2——3个月)挫折期(4——5个月)文化震荡期:学生所经历的那种从轻度易怒、暴躁到心理上的深刻的惊恐和危机现象(可否避免,两种说法P44)。逐渐适应期(4、5个月以后)文化关键期(布朗):学生离开本族文化,但是没被第二文化所调整或同化。这时,学生对两种文化记不太接近又不太疏远,给学生合适的压力学习语言。第二阶段压力太大,第四阶段压力太小。因此,第三阶段是学文化的最好时期,语言熟巧就在这个阶段。(文化关键期只是一种假说)文化关键期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区别:后者跟年龄有关,前者独立于年龄。接受或完全复原期(半年以后)语言和思维:(p45)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而不是那个决定哪个的关系,决定语言和思维的是一个名族所处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文化社会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社会体现。文化固定模式(p42):人们常以自己文化社团的观点来观察不同文化社团的文化特点,并且认为该社团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这种假定文化特点。第四章语言对比分析1.概念及分类(1)概念: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共时对比,确定相同点和相异点(2)理论对比分析任务:通过语言的对比,对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做出全面的说明和解释,并且提供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要求详尽、明确、严格。(ps.在我国只作为一种手段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3)应用对比分析任务:运用理论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提出语言对比分析的框架,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2.发展历史——三个阶段(1)前经典理论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母语回牵现象;1945年9月现代对比分析宣言,弗里斯“对学生要学的语言和学生的母语同时进行科学的描写,并且在对两者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编写教材,才是最有效的。”(2)经典理论时期(1957——1965):1957年,拉多《跨文化的语言学》建立了对比分析的系统理论;1965年《对比结构系列集》,该阶段最高成就。(3)改进与发展时期(1965至今):经典对比分析把语言看成是封闭的结构系统,是静态的形式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1968年,乔治敦城圆桌会议,对经典的对比分析批评达到了高峰;微观对比发展为宏观对比,更加注意语言的功能和意义(社会生态性)是对比分析进行改进的标志。3.理论框架和类型(1)三种理论框架名称来源内容结构主义理论框架(主要理论)美国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学派把对比的语言看成是静态、自足的系统。强调语言内部差异对比,排斥非语言因素对比(只进行表层对比)转换生成理论框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所有语言抽象的深层结构都生相同的。采用数学的模式和形式化的语言描写自然语言。更加精确严格简明语用理论框架传统对比分析方法无法解决的语用错误重视语用意义,对比分析长度由句子扩展到话语(2)心理学基础——迁移理论内容: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利用正迁移克服负迁移,把第一第二语言结合成一个整体负迁移(干扰)分类:1-阻碍性干扰:目的语中有母语缺少的内容2-介入性干扰:母语中有目的语没有的内容有细微差别的东西学习难度大,完全不同的东西没有干扰(3)类型名称内容提出者强假设对比分析预示所有内容,来自母语的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困难产生的唯一原因(对经典性对比分析做的概括)瓦侯弱假设对比分析只能解释一些已出现的错误,几乎不可能预测,否定其作用折衷假设大多数问题可预测,可从两语言关系中得到解释奥勒、齐亚赫西尼4.原则、方法及困难层次模式(1)原则:要有共同的基础和标准1-语音对比基础——语音学;2-词汇对比基础——语义特点(2)方法步骤1-描写——以语法体系为依据;2-选择——受不同对比分析假设影响;3-对比;4-预测(3)困难层次模式——布拉图提出的六个层次1-零级——迁移: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产生正迁移,无困难2-一级——合并:母语中有两项,到目的语中合并为一项3-二级——差异不足:母语中有而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要避免使用4-三级——再解释:母语中某语言项目以新的形式和分布出现在目的语中,学生要对目的语中项目进行重新解释作为母语感知。如,英语被动式和汉语被动句5-四级——超差异:目的语中某项目母语中没有,必须学习6-五级——分裂:母语中一个项目,在目的语中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须一一加以区别。5.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和局限性(1)作用1-准备教材过程中确定重点难点2-教学过程中调整重点、补充练习,有的放矢地纠错3-分析对学习过程中的干扰进行预测,利于采取措施克服负迁移4-测试方面,对比分析帮助科学设计、选择题目5-研究与教学联系上,对比分析帮助将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给语言研究做课题(3)局限性1-对比分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功能,不能解释学生在功能、意义上的错误2-对比分析重视语际干扰忽视语内干扰3-对比分析重在预防而忽视诊断第五章中介语理论与错误分析1.产生背景认知心理学理论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冲击,是对比分析受到怀疑,人们寻找新的出路,错误分析应运而生2.理论基础——中介语理论(1)概念:介于学生本族语和目的与之间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的语言系统(2)特点:1-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是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混合体2-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有一整套有学生创造的规则。反映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代表其语言能力3-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岁学生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逐渐离开本族语接近目的语(3)失误和偏误:失误是偶然现象,偏误是有系统、有规律的错误,反映说话者语言能力3.错误的主要来源(1)语际迁移(2)语内迁移(错误分析的主要贡献之一)(3)学习语境,这里主要指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4)交际策略1-回避:回避难音、词、句,甚至话题2-预先制作的模式:死记现成语句应付临时情况3-认知和人格特点4-求助于权威(如字典)5-语言转换(求助母语)(5)文化迁移:表达形式、习惯不同4.错误分析方法和分类(1)方法——科德《辨认第二语言学生表达错误程序表》进根据目的语语法要求是根据目的语所做出的正常是不是个性方言出句子在表层结构上是否完整解释是否符合语境否否句子具有明显个性风格句子具有隐蔽个性风格句子在语境中能否做出是用目的语对句子将重构句与个性句出2似乎合理的解释结构完整重构对比说明不同否将句子直译成第一语言是否懂学生母语是能否在语境中合理解释是将第一语言重译成目的语以提供重构句子否把句子储存起来否出3(2)分类1-据严重程度分全局性错误局部性错误2-据标准数学范畴分(简明但过于概括)添加;遗漏;替代;词序3-按阶段分——科德名称状态表现系统前阶段(猜测阶段)意识到目的语中有一种特殊系统偶尔弄对,大多时间弄错,说不出问题所在,无法解释系统阶段开始发现新规则系统使用模式不标准但比较一致,说不出问题所在,可以解释系统后阶段(实践阶段)知道某一规则,不会应用时对时错,前后不一,知道问题所在,可以解释5.错误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1)使教师对学生错误有较全面认识(2)学生的错误对教学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有指导作用(3)错误分析是编写教材的重要基础(4)错误要分轻重缓急进行纠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交际策略式的错误错误分析与对比分析的关系1.只要世界上存在语言差异,就有对比的问题,学习第二语言的起点是第一语言或母语。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预测性,虽然在过去这一点被寄予希望过高,但必须予以肯定。错误分析既考虑语际干扰又考虑语内干扰,很全面,但侧重本族语干扰以外的原因,特别是第二语言学习内部的原因,尤其是语内干扰2.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是相互补充的。通过对比分析来做出预测,可以有错误分析来肯定或否定。有些对比分析找不出的问题可有错误分析找出。最理想的方法是先进行对比分析,再进行错误分析,把二者结合起来。3.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不仅单论一者,即便结合二者也不是万能的。有两个问题:一是语际语内迁移,正负迁移大小关系的问题。两种分析方法都把重点放在学生错误上,显然不够全面二是翻译问题。翻译是以一种语码代替另一种语码的语篇材料。这种代替是程度上的接近,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能完美,在初学阶段过度使用易造成“聋哑”第六章语言教学法流派十三种教学方法从以下方面来看:主要特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理论基础,主要优缺点名称主要特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理论基础主要优缺点备注语法-翻译法1.教授“规范”的语言,使用语
本文标题: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要点——汉语国际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2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