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河北省衡水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点睛金榜大联考七语文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点睛金榜大联考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荀子义利观黄娟荀子的义利思想是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使其既能正视人的求利之心,又深知顺其情欲、不加节制会使人性沦为恶乱。因此,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荀子提出了内容丰富而多元的主张,较之先秦诸子的义利思想更为客观合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荀子虽然坚持性恶,但不同于法家。法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并以追求功利为人生要务。而荀子则明辨义利,认为虽然追求名利是人之所欲,但人有知仁义法正之质,能仁义法正之具,因此能形成自觉的道德意识,能够做到先义后利。同时,荀子也认为义与利是相互依存的,“利”是“义”得以体现的前提,而“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规定和调节“利”。因为欲多物寡,若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发生争夺,破坏社会秩序。因此,荀子主张“以义制利”,就是通过礼义来调节人们的欲望,达到义与利的和谐。荀子这一思想基本承袭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和“见得思义”,但与孔孟又有所不同:孔孟更为强调是作为道德价值的“义”,荀子则兼论“义”、“利”存在的事实。义利兼重,以义变应。诚如上言,荀子所讲的“义”,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意志,而是将“义”与“利”结合,承认“义”与“利”具有同时存在的可能,并把“义”作为调和二者冲突的应变之道。这个“义”在荀子看来,就是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标准。一方面,荀子把“义”视为辨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在荀子看来,君子是以“义”作为处世准则,能够做到以义应变,按照礼义法度来推类世间万物法则,身处其中,既能修身,又能义荣、势荣兼有,实现“君子两进”。而小人则不然,不知以义应变,而是以利处世,此种处世方式,义与利无法兼得,实则两废。另一方面,荀子还将“以义应变”用于政事方面。认为国君治理国家,若能以义变应,广纳贤才,罢黜邪恶之人,国家定能国泰民安,君王“以义应变”既是修养自身,也是国家富强、人民安康的良方。以义为利,兼利天下。“以义为利”一词,源自《大学》,“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意思是一个国家不能把“利”当做利益,应该把“义”当做利益,这是肯定利的存在价值。荀子对此也持肯定态度,提出“公义胜私利”、“义为公利”等主张。荀子反对一味追求私利而不顾公利,认为所追求的“利”必须在遵循“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此利绝非个人一时的私欲,而是最大多数人的利,是兴天下之利。墨子是功利主义者,虽言重义,但目的是求利,而荀子是在重义的道德价值前提下,正视人的求利欲望,并以欲望的满足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时,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冲突的时代,他不再遵循孔孟自忍自制自觉的内在道德秩序的路线,而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希望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理想。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各自代表不同的道德价值选择,同时又同属于利益范畴。因为坚持“义”能给人带来“利”,“义”与“利”不是绝对对立的,可以经调和同时并存。可见,荀子的义利思想既不是唯利是图的极端功利主义,也不是道德至上的道义论,而是在义与利之间找到的和谐之道。1.下列关于“义利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的义利观的基石是人性论,荀于提出了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与先秦诸子的义利观相比,有其进步性。B.荀子的“以义制利”的思想与孔子的“见利思义”和“见得思义”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又有所刨新。C.荀子不再沿袭自忍自制自觉的内在道德秩序的路线,重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强调后天努力的作用。D.苟子的义利观不是唯利是图的极端功利主义,而是道德至上的道义论,正确处理了义与利的和谐关系。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法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自利的,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功利,而苟子有关性恶的思想与法家有着本质的不同。B.苟子认为“义”是调和“义”与“利”冲突的方法,承认“义”与“利”可以同时存在,能将两者有机结合。C.“以义为利”的主张源自于《大学》中“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思想,国家应把“义”当做利益。D.“义”与“利”代表不同道德价值选择,不是绝对对立的,同属于利益范畴,可以通过调和达到和谐的完美境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义”与“利”可以和谐共存,“义”的目的是规定和调节“利“,不同于孔孟强调的作为道德价值的“义”。B.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义”,君子能按照礼义法度来推类世间万物法则,能够做到以义应变,而又能做到以利处世。c.苟子认为君王“以义应变”,除了修养自身之外,还能够广纳贤才,罢黜邪恶之人,达到国富民强、人民和谐的目的。D.墨子虽言重义,但目的是求利。而荀子的主张则截然不同,荀子认为,在重义的前提下,正视和满足人们的求利欲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利益范畴,可以通过调和达到和谐的完美境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子认为“义”与“利”可以和谐共存,“义”的目的是规定和调节“利“,不同于孔孟强调的作为道德价值的“义”。B.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义”,君子能按照礼义法度来推类世间万物法则,能够做到以义应变,而又能做到以利处世。c.苟子认为君王“以义应变”,除了修养自身之外,还能够广纳贤才,罢黜邪恶之人,达到国富民强、人民和谐的目的。D.墨子虽言重义,但目的是求利。而荀子的主张则截然不同,荀子认为,在重义的前提下,正视和满足人们的求利欲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父骅,字云卿,少嗜学,履尚清鲠。开元中,擢进士第,补太子正字,调雷泽、河东丞。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久之,召拜左补阙,迁累尚书比部员外郞。建中初,迁秘书少监。敦交友行义,不以夷险恩操。骅位省耶,衣食窭乏,俸单寡,诸子至徒步,人为咨美。泾原兵反,骅窜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宗儒第进士,授校书郎,判八等,补陆浑主簿。数月,拜右拾遗、翰林学士。时,父骅迁秘书少监,德宗欲宠其门,使一日并命,再迁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待御史杜伦J以过黜考,左丞裴都、御吏中丞卢侣降考中中,凡人中上者,才五十人。帝闻善之,进考功郎中。累迁给事中。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服金紫。居二岁,罢为太子右庶子,屏居慎静,奉朝请而已。迁吏部侍郎,召见,劳日:“知卿杜门六年,故有此拜,曩与先臣并命,尚念之邪?”宗儒俯伏流涕。元和初,检校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三连至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散冗食戍二千人。历山南西道、河中二镇,拜御史大夫,改吏部尚书。穆宗立,诏先朝所召贤良方正,委有司试。宗儒建言:“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诏可。俄检校右仆射,守大常卿。太常有《五方师子乐》,非大朝会不作。帝嗜声色,宦官领教坊者,乃移书取之。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以懦不职,罢为太子少师。大和初,进太子太傅。文宗召访政理,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之。”帝纳其言。六年,授司空,致仕。卒,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日昭。宗儒以文学历将相,位任崇剧,然无仪矩,以治生琐碎失名。(《新唐书列传七十六》)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履尚清鲠清鲠:清高刚直B.衣食窭乏窭乏:贫乏C.散冗食成二千人散冗:散乱D.非国旧典旧典:旧时的制度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B.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C.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D.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宗儒年轻时酷爱学习、为人正直。而他的父亲赵骅深受朝廷重用,身居要职,在交友行义方面,做得十分出色。B.赵宗儒曾中进士,在主管考查政绩方面事务,周详妥当,革除弊端,亳不畏惧,朝廷要臣因此而受到相应的处分。c.赵宗儒任相两年,贬为太子右庶子,深居简出,升任吏部侍郎后,皇帝回顾赵宗儒父子一同任命的情景,让其动容。D.赵宗儒任太子太傅时,勇于直涑,劝告文宗,谈论治国之道,以尧、舜为标杆,坚守仁慈勤俭,文宗接受了建议。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以懦不职,罢为太子少师。(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待漏假寐梦归江东旧居权德舆①十年江浦卧郊目,闲夜分明结梦魂。舍下烟萝通古寺,湖中云雨到前轩。南宗长老知心法,东郭先生识化源②。觉后忽闻清漏晓,又随簪砜入君门。[注]①权德舆(759~818),唐代文学家,大臣。②南宗、东郭:均为诗人在旧居江东居住时的友人。8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进行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维《使至塞上》“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衬托手法来描绘客人吹洞箫的高超水平,相关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3)自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写琵琶声的不同凡响,衬托出弹奏者的不同寻常,故昕者赏慕,颇有知音相遇之感。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母亲吉尔[蒙古国]彻·娜仁琪琪格白色哈巴狗吉尔忧伤地蜷曲在三居室楼房最小那一间的角落里。15年前,吉尔来到这个家,如夸它老了,眼前的路似乎都看不清了。两个半月前,它产下一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母崽。谚语说,临死的母狗才会产下独崽。吉尔生产过3次,第一次是正当壮年的时候,当时,主人下班回来,看见吉尔嗅着刚刚生下的手指头般大的4只没生命的小崽,不知如何是好。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不再训斥吉尔,遇上了好人家的吉尔幼年时曾因在室内大小便被抽过几次,除此之外,它几乎没有尝过挨饿挨打的滋味。大家都喜欢它,常常把它抱在怀里,那时可真幸福。吉尔把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视为自己的主人,它最愿意跟着上中学的男孩颠颠地跑,因为男孩有更多的时间陪它玩。男孩中学毕业去国外留学了,这一次离别,使吉尔受尽了等待的煎熬。经过漫长的盼望,男孩终于回来了,可是身边多了老婆孩子,男馥不再像从前那样把它抱在怀里百般宠爱,而是常常把靠近身边的吉尔推向一旁。吉尔对这种关系的
本文标题:河北省衡水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点睛金榜大联考七语文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36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