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电学纠错易错题-----电容器和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
电学纠错易错题-----电容器和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2013·安徽卷)用图1所示的电路可以测量电阻的阻值.图中Rx是待测电阻,R0是定值电阻,是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MN是一段均匀的电阻丝.闭合开关,改变滑动头P的位置,当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为零时,测得MP=l1,PN=l2,则Rx的阻值为()A.l1l2R0B.l1l1+l2R0C.l2l1R0D.l2l1+l2R0图12.如图2所示,为一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电压U和电流I.图线上点A的坐标为(U1,I1),过点A的切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为I2.小灯泡两端电压为U1时,电阻等于()图2A.I1U1B.U1I1C.U1I2D.U1I1-I23.如图3所示,甲、乙两电路中电源完全相同,外电阻R1R2,两电路中分别通过相同的电荷量q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电源内部产生电热较多的是甲电路B.R1上产生的电热比R2上产生的电热少C.电源做功较多的是甲电路D.电源效率较高的是甲电路图34.在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灯泡L的电阻大于电源的内阻r.闭合开关S,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由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下列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图4A.电流表的读数先减小后增大B.灯泡L变亮C.电源输出功率先增大后减小D.电压表的读数先增大后减小5.氧化锡传感器主要用于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它的电阻随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如图5所示电路中,不同的一氧化碳浓度对应传感器不同的电阻值,电压表的示数与一氧化碳的浓度一一对应,观察电压表示数就能判断一氧化碳浓度是否超标.已知氧化锡传感器的电阻的倒数与一氧化碳浓度成正比,那么,电压表示数U与一氧化碳浓度ρ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图5A.U越大,表示ρ越大,ρ与U成正比B.U越大,表示ρ越小,ρ与U成反比C.U越大,表示ρ越大,但ρ与U不成正、反比关系D.U越大,表示ρ越小,但ρ与U不成正、反比关系6.在如图6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负极接地,其电动势为E、内电阻为r,R1、R2为定值电阻,R3为滑动变阻器,C为电容器,、为理想电流表和理想电压表.在滑动变阻器滑动头P自a端向b端滑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6A.a点的电势降低B.电压表示数变小C.电流表示数变小D.电容器C所带电荷量增多7.如图7所示,两极板间距为d的平行板电容器与一电源相连,距上极板d处有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小球自由释放,穿过上极板的小孔后,恰好能到达下极板,若将下极板向上平移d4,小球仍从同一位置释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7A.仍能到达下极板,且速度恰好为0B.仍能到达下极板,且速度大于0C.不能到达下极板,距离上极板最大距离为3d5D.不能到达下极板,距离上极板最大距离为d28.A、B两块正对的金属板竖直放置,在金属板A的内侧表面系一绝缘细线,细线下端系一带电小球.两块金属板接在如图8所示的电路中,R1为光敏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R3为定值电阻,当R2的滑动触头P在中间时闭合开关S,此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I和U,带电小球静止且绝缘细线与金属板A的夹角为θ.已知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一定,光敏电阻随光照的增强电阻变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8A.保持光照强度不变,将R2的滑动触头P向b端滑动,则R3消耗的功率变大B.保持滑动触头P不动,让光敏电阻周围光线变暗,则小球重新平衡后θ变小C.滑动触头向a端滑动,用更强的光照射R1,则电压表示数变小D.保持滑动触头不动,用更强的光照射R1,则U的变化量的绝对值与I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的比值变小二、多项选择题9.某同学将一直流电源的总功率PE、输出功率PR和电源内部的发热功率Pr随电流I变化的图线画在了同一坐标上,如图9中的a、b、c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图9A.直线a表示电源的总功率PE—I图线B.曲线c表示电源的输出功率PR—I图线C.电源的电动势E=3V,内电阻r=1ΩD.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Pm=2W10.如图10为测量某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时得到的U-I图线,用此电源与三个阻值均为3Ω的电阻组成如下四个电路.则外电路功率相等的是()图10A.图a和图dB.图b和图cC.图a和图bD.图c和图d11.已知磁敏电阻在没有磁场时电阻很小,有磁场时电阻变大,并且磁场越强阻值越大.为探测磁场的有无,利用磁敏电阻作为传感器设计了如图11所示电路,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不变,在没有磁场时调节变阻器R使电灯L正常发光,若探测装置从无磁场区进入强磁场区.则()图11A.电灯L变暗B.电灯L变亮C.电流表的示数增大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12.电源、开关S、S′、定值电阻R1、光敏电阻R2和电容器连接成如图12所示电路,电容器的两平行板水平放置.当开关S、S′闭合,并且无光照射光敏电阻R2时,一带电液滴恰好静止在电容器两板间的M点.当用强光照射光敏电阻R2时,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小,则()图12A.液滴向下运动B.液滴向上运动C.R2两端的电势差是否升高无法分析D.当光照强度不变时断开S′,把电容器的上极板向上移一小段距离,则上极板的电势比A点的电势高13.如图13所示电路中,定值电阻R大于电源内阻r,当滑动变阻器滑动端向右滑动后,理想电流表A1、A2、A3的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分别为ΔI1、ΔI2、ΔI3,理想电压表示数变化量的绝对值为ΔU,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3A.电流表A2的示数一定变小B.电压表V的示数一定增大C.ΔI3一定大于ΔI2D.ΔU与ΔI1比值一定小于电源内阻r三、不定项选着14、为探究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电流的关系,将原线圈接到电压有效值不变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副线圈连接相同的灯泡L1、L2,电路中分别接了理想变流电压表V1、V2和理想交流电流表A1、A2,导线电阻不计,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A.A1示数变大,A1与A2示数的比值不变B.A1示数变大,A1与A2示数的比值变大C.V2示数变小,V1与V2示数的比值变大D.V2示数不变,V1与V2示数的比值不变15、如图8所示电路中的变压器为理想变压器,S为单刀双掷开关,P是滑动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原线圈两端接电压恒定的交变电流,则能使原线圈的输入功率变大的是()A.保持P的位置不变,S由b切换到aB.保持P的位置不变,S由a切换到bC.S掷于b位置不动,P向上滑动D.S掷于b位置不动,P向下滑动16、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的输入端接正弦交流电,副线圈上通过输电线接有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开始时,电键K断开.当K接通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副线圈的两端M、N的输出电压减小B.副线圈输电线等效电阻R上的电压增大C.通过灯泡L1的电流减小D.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17、如图,为一理想变压器,K为单刀双掷开关,P为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U1为加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I1为原线圈中的电流强度,则A.保持U1及P的位置不变,K由a合到b时,I1将增大B.保持U1及P的位置不变,K由b合到a时,R消耗的功率减小C.保持U1不变,K合在a处,使P上滑,I1将增大D.保持P的位置不变,K合在a处,若U1增大,I1将增大18、有5个完全相同的灯泡连接在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如图所示.若将该线路与交流电源接通,且开关S接在位置1时,5个灯泡发光亮度相同;若将开关S接在位置2时,灯泡均未烧坏.则下列可能的是()A.该变压器是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4∶1B.该变压器是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4C.副线圈中的灯泡仍能发光,只是更亮些D.副线圈中的灯泡仍能发光,只是亮度变暗19、如图10所示,有一台交流发电机E,通过理想升压变压器T1和理想降压变压器T2向远处用户供电,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T1的输入电压和输入功率分别为U1和P1,它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分别为U2和P2;T2的输入电压和输入功率分别为U3和P3,它的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分别为U4和P4.设T1的输入电压U1一定,当用户消耗的电功率变大时,有()图10A.U2减小,U4变大B.U2不变,U3变大C.P1变小,P2变小D.P2变大,P3变大四、学生必知必会.1、解题方法技巧-----极限分析法当题干中所涉及的物理量随条件做单调变化时,或者解为集合的题目,可以将量与另一个量的关系是“远大于”或“远小于”、斜面的倾角趋近于零和90°、物过简单计算、推理及合理性判断,并与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结论和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对比可得出结论.比如第6题,我们可以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b滑动的过程采用极限分析法,即移到b端,这样滑动变阻器被短路,再分析问题就会显得非常简单和直接.同样第12题中,可把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为零,分析问题也会更简单.2、交流动态电路分析------方法归纳.变压器交流动态电路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负载电阻不变,原副线圈电压、电流、功率随匝数比变化而变化;二是匝数比不变,原副线圈电压、电流、功率随负载变化而变化。解决变压器交流动态电路问题首先要明确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理想变压器中,负线圈的输出电压U2由原线圈的输入电压U1和匝数比决定,与负载电阻无关,即输入电压U1决定输出电压U2;在原线圈输入电压U1和匝数比确定的情况下,原线圈的输入电流由副线圈输出电流决定,副线圈输出电流由负载确定,即负载决定输入电流;变压器输入功率由输出功率确定,即输出功率决定输入功率。分析变压器交流动态电路的思路是:由输入电压和匝数比得出输出电压,由输出电压和负载得出输出电流,最后由输出功率得出输入功率。
本文标题:电学纠错易错题-----电容器和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4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