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南省南阳市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
-1-南阳市2015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第I卷(共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打击了贵族政治B.推动了社会转型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2.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A.反对迷信,强调自由B.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C.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D。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3.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商业危机”D.“工业革命”4.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5.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下列对-2-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B.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C.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D.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6.15世纪末教皇以穿过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附近的子午线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两半球内新发现的土地分别划归两个最先开辟新航路的欧洲国家。这两个国家是A.葡萄牙和西班牙B.法国和西班牙C。荷兰和英国D.法国和英国7.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以下符合社会契约论内涵的是A.只有完全听从理智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B.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C.国家的政治权力起源于构成社会的人们的相互同意D.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8.19世纪早期法国思想家傅立叶说:“任何一个劳动者都由于个人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状态,对群众不怀好意。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在文明制度的经济体系中,每一个人都这样处在蓄意与群众斗争的状态中。”这种现象表明A.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B.经济危机中社会秩序的混乱C.工业革命加剧人们私利观念D.资本家对剩余价值无限追求9.“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该思潮盛行于A.新航路开辟时期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C.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0.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r-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说明当时的普鲁士A.不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B.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C.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11.1875年,法国共和派要求在宪法申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被保皇派否决后,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由此可见①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就此在法律上被阻断②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3-③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④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2.巴黎公社的机关报《(佘报》在1871年3月20日的社论中说:“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据此可知A.巴黎公社的使命是挽救民族危亡B.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C.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D.巴黎公社政权具有权力集中的特点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生产集中有利于生产能源的相对集中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14.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15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速15%-20%01935年,苏联丛德国获得它历史.得到的第—笔财.西嘣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口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是A.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B.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C-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16.伯顿·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4-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一下列各项中能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民主制度遭破坏B.金融市场被扰乱c.失业人口增多。D.政府财政赤字加剧17.美国人蛤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之一。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分别是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处于‘‘文革”时期18.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19.“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①都认识到两极对峙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力量②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划分依据③都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④都是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5-A.①②B.①③C.①④D.⑧④20.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咯”,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质的改造”的措施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21.美国“怀特计划”强调,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等;而英国“凯恩斯计划”则坚持多边自由汇兑。两者的主张实质上反映出英美A.争夺国际金融霸权B.要求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C.经济实力差距巨大D.力争建立相对独立金融体系22.关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B.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相互兼并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D.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正在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23.有学者认为:“东德剧变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造成剧变。东德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不过是一个次要因素。”该学者的观点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C.否定了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东德剧变24.近代西方某一画派在创作中主张:“将个人感情趣味以及艺术才能都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而不受任何形式与法制的限制”。下列作品中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B.《日出。印象》C.《自由引导人民》D.《格尔尼卡》第Ⅱ卷(共52分)本卷共4个小题,共52分-6-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一一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一一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2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6分)-7-26.(16分)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
本文标题:河南省南阳市2016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4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