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等校2016届高三历史10月联考试题
-1-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十月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4小题,每题2分)1.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地的主人应为楚国的诸侯或为卿大夫,使用了驾六马的待遇,陕西秦国陵园也使用了驾六马的待遇,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车马坑。”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体现了礼乐制B.“陕西秦国陵园使用了驾六马的待遇”,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C.“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车马坑”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D.“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广场天子驾六车马坑”印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2.《礼记·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材料主要反映了()A.分封制的影响B.宗法制的作用C.郡县制的意义D.科举制的作用3.“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惧,召太公而问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楯折为三者,军当分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吾兵也。”这一典故充分体现了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哪一特点()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政教合一C.家国一体D.教权控制王权4.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我们通常说中国自秦汉以下是统一之开始,其实此说亦宜修正。西周以下,中国早已具有统一规模了。只是那时是封建政治下的统一。,而秦汉以后乃是郡县政治下的统一。虽其间有些不同,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据材料可知此项政治制度主要作用是()A.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B.使中国避免了分裂局面的出现C.为民国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5.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下之统一政府,又可说为是一士人政府,亦可谓是一贤人政府。”“士人政府”、“贤人政府”的含义是()A、公开选拔贤才进入仕途B、都是专制政府C、由“士人”“贤人”执政D、有利于“士人”“贤人”参政6关于下列两幅示意图的解读正确的是()-2-皇帝中书省(草拟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1、中央“二府”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削弱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图1图2A.图1、图2分别反映唐朝和明朝中央官制B.图1是按运作程序分权、图2是按职能分权C.我们可以理解为图1宰相是采用首长制的,而图2宰相则是采用委员制的D.门下省官员经常对朝廷草拟的诏令提出修改意见应发生在图27.《资治通鉴》卷192记载:贞观元年十二月唐太宗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人心所见,至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这句话反映出()A.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B.中书省和门下省可以驳回皇帝做的决策C.唐太宗非常注意集体的智慧,防止个人专断D.中书省和门下省是国家行政的实际总汇8.“雍正年间,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会把他叫到跟前亲自训勉,并交给他一个密匣,上有两道锁,而钥匙则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有。大臣会不定期地将一些重要情况写成折子,不走正常的渠道,而是用这个匣子直接送给皇帝亲拆御览。”有关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密折制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性B.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3-C.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D.这一措施使封疆大吏处理政务时有章可循9.天启年间曾入内直房掌文书笔墨的宦官刘若愚对批红的情形做出过描述:“凡每日票本奏下,各秉笔分到直房,即管文书者,打发本管公公,一本一本照阁中原票,用朱笔誊批,事毕奏过,才打发。此系皇祖以来累朝旧制,非止今日一家一人如此也”。又说:“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由此可见()A.宦官在批红时,不得随意更改。B.宦官专权C.内阁有决策权D.司礼太监牵制内阁10.《啸亭杂录》(清·昭梿·卷一)记载:世宗(雍正皇帝)万几之暇,罕御声色。偶观杂剧,有演《绣襦》院本《郑儋打子》之剧,曲伎俱佳,上喜赐食。其伶偶问今常州守为谁者(戏中郑儋乃常州刺史),上勃然大怒曰:“汝优伶贱辈,何可擅问官守?其风实不可长。”因将其立毙杖下,其严明也若此。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法律严酷C.皇权专制D.雍正皇帝性格多疑,且喜怒无常11.“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废止了,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军机大臣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军机大巨也无不随从在侧”。作者认为军机处()A.地位显赫B.跪受笔录、上传下达-4-C.加强了中央集权D.取代了内阁和六部等部门12.据清吴振(木或)《养吉斋丛录》载:自清朝嘉庆以后规定,凡军机大臣只准在军机处输本日所奉谕旨,部院稿案不准在军机处输,司员不准至军机处启事,(军机章京办事处)(章京系专职办事官员。作者注)不许闲人窥视,王以下及文武大臣不准至军机处与军机大臣谈论。至于通谕王公大臣之事,在乾清门阶下传述,不许在军机处传述。并命科道官一人轮日至隆宗门内纠察。材料主要说明了军机处()A.有官而无吏B.办事效率高C.保密性好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13、“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有关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B.此材料可用于研究鸦片战争C.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D.由材料可知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14.1895年4月1日第四轮谈判时,日本才亮出了三万万两白银的赔款。4月3日,陆奥宗光在致日本驻各国使节的电报中明确说:“作为获得伟大胜利之结果,我方要求之条件决非过高”,4月9日,中方向日方提交了赔款改为一万万两的修正案,与此同时日本人在破译李鸿章电报时看到“倘彼犹不足意,始终坚执……只有罢议而归”一句时感到恐慌,因为日本最害怕的状况就是李鸿章停止谈判归国,引发列强干涉,于是伊藤博文等决定作出让步,据材料推断()-5-A.此谈判结果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伊藤博文等决定作出让步”的关键因素是对欧美列强的忌惮C.此谈判结果反映了日本商品输出的要求D.“倘彼犹不足意,始终坚执……只有罢议而归”反映了中国政府坚决维护主权的立场15.“载勋借机在府中建坛。各地义和团到北京后,先在庄亲王载勋府挂号编伍,载勋自己也是头裹红巾,身着短衣。团首有自称关羽的,载勋竟然跪迎,不敢仰视;不久又被任命为京师步军统领,就是九门提督,悬赏捕杀洋人。”有关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清政府对义和团曾实行过招抚政策B.义和团盲目排外C.义和团有迷信思想D.按《辛丑条约》的规定清政府应该惩罚载勋16.1949年初,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后,一些人劝中共接受,停止进攻国民党,毛泽东则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提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统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在北平B.当时渡江作战尚未进行C.当时七届二中已经召开D.当时长江以南已经解放17.据兆文钧《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一文记载,辜鸿铭1900年曾向张之洞提出江南独立计划。辜鸿铭说:我提出江南独立计划,暂作缓冲,……我们好乘机尽快整军备战,并唤起举国人民同仇敌忾,和敌人作长期战斗,保家卫国,北上勤王,争取获得最后胜利。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6-A.“江南独立计划”的背景是清政府招抚义和团B.材料中“敌人”指甲午战争中的日军C.“江南独立计划”的后果是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D.材料中“敌人”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18“九月一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为迎击沿平绥路西进之敌,拟在大同以东的聚乐堡地区组织大同会战;命令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在天镇、阳高布防,拒止西进之敌;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集结于大同城东北的聚乐堡地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集结大同以北德胜堡地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四军集结于浑源、东井集间;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军布防于广灵、平型关、雁门关一带。”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这次会战为民族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B.这次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C.这次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D.这次会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大捷19“而满蒙权利果真落入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本,以贸易之假面具风靡支那其余各州。再则以满蒙之权利为司令塔,而攫取全支那之利源。”该材料()A.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有关B.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证据C.表明日本已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必要性之说明20.日本第11军于1940年2月25日制定了《会战指导方策》,其会战指导方针是:“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汉水左岸之敌,接着在宜昌附近彻底消灭该河右岸之敌核心部队。”在次方案指导下中日发生了哪场战役()A.武汉会战B.百团大战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21.“在《临时约法》的制订机关南京临时参议院的43名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3人,立宪派仅8人,没有代表最强势政治集团的北洋军阀势力的袁世凯的代表。”这种结构()A.很难保证约法内容上的先进性B.很难保证各政治派别对约法的一致认同和遵守C.保证了《临时约法》能代表国民全体的利益D.导致《临时约法》的妥协性22.“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材料中毛泽东的“非正统做法”是指()A.进行武装式的军事对抗B.主张建立城市革命政权C.发动农民式的土地革命D.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23.右面是1936年8月20日《大公报》发表的大篇幅的新闻报道。此报道实际上说明了()A.蒋介石加紧了对红军的军事“围剿”B.《大公报》在为国民党提供军事情报C.工农红军即将完成军事战略的转移D.工农红军为了抗日而进军西北地区242010年初齐鲁电视台在全国首播了电视剧《南下》,-7-该剧描绘了华东野战军渡江后,15000名山东籍党政干部随军挺进南下的传奇感人故事。此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是()A.中共在新的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B.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反攻C.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D.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14分,26题10分,27题14分,28题14分。)25.(14分)中国选官制经历了一个越来越公平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当时诸侯传位和官吏任用,均是“世及以为礼”。——《礼记》材料二汉王朝首先创立了察举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探究》材料三这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它规定在地方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负责以九个等级品评本地区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并对已评定的品级定期予以升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探究》材料四隋唐之间发生了祸及天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在战争中士族主度和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逐渐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两宋时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以及宋之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都无一例外地延用了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极盛,完全臻于成熟,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选用官吏包含着学校育才、科举选才、铨叙用才三个完整的环节。——《中
本文标题:河南省西华县第一高级中学等校2016届高三历史10月联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5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