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河南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
1遂平高中2015届高三12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王”字。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下列对甲骨文“王”字的书写所反映的政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A.殷王的统治至高无上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政治集权C.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3.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4.德国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这样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做法垄断所有的官俸。”他的意思是A.君主用科举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来维护统治B.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选官制度C.科举制度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D.科举制度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崇儒重学的风气5.王安石提出:“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6.清雍正帝即位后,建立了一种新的立储方式,即秘密立储。就是皇帝生前不公开立太子,而是秘密新书预立皇太子名字的文书,一式两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密封于匣内,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该制度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D.有利于减少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7.威廉·李卜克内西说:“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个倒立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是由它托着。”这主要说明A.德国发展畸形,社会矛盾突出B.普鲁士土兵所受的苦难最为深重C.德国社会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倾向D.德国的进步人士提出了统一的主张8.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A.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B.经济重心的南移C.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D.南方交通发达9.1949年4月1日,丘吉尔在论述欧洲革命与和解问题时说:“我们未能将布尔什维主义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重负担。”对“这一失败”的准确理解是A.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苏维埃政权的巩固B.二战后苏联势力不断扩大C.美国和苏联两分天下格局的基本形成D.中苏友好同盟关系的确立10.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三环外交”: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台起来的欧洲。2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此项政策的提出主要基于A.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B.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扩张的需要C.欧共体的政治联合步伐落后于经济联合D.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国际地位被削弱11.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民大会上称: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表明,“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更优越”,他还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必然会引发这个制度的“总危机”,指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这段讲话A.反击了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根源C.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D.激化了正逐步走向尖锐的东西方矛盾12.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在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A.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B.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剧双方关系紧张C.美苏双方的不信任加剧双方的关系紧张D.大使的判断导致美苏对峙13.“冷战是一个多因素的产物”,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包括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的作用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4.据统计,“l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下私人垄断受到打击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15.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说:“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白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苏美争霸,苏联解体B.1990年两德统一C.“日不落帝国”建立D.1989年东欧剧变16.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中说:“当美国精神日趋衰微的时候,新的欧洲梦诞生了,它强调群体关系而非独立自主,强调文化多元而非同化,强调生活质量而非财富积累,强调可持续发展而非无限制的物质增长。”“欧洲梦”的含义是A.欧洲英法等国强调独立自主B.欧洲大多数人主张走文化同化之路C.欧洲正在推进的一体化进程D.欧洲与美国霸权主义相悖的和平梦17.“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在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之际,当代学者李慎明在《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中指出:苏联领导人自己从“否定党的领袖”到“否定党的历史、苏联的历史”开始,最终亡党亡国。最早迈出这一步的是()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18.《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说明,利之所在,商之所求,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下列材料不能直接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是A.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粱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B.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C.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D.客行田野间,比屋皆用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19.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卷中记载:“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饼之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材料反映当时A.早市与夜市开始出现B.交易场所与民居界限明显C.西域饮食融入中原都市D.政府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20.《谁才是中国传统经济解体的幕后黑手?》中指出:“另外还有社会的发展,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等等,也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但是,许多人忽视了自然经济解体的真正黑手——匣金(商业税)。”作者认为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传统经济解体的主因B.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冲击了传统经济C.重农抑商传统是传统经济解体的主因D.传统经济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21.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3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22.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23.在17世纪的法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在农村已相当普遍,在北部的纺织工业中更为发展。商人们把原料和工具分发给广大地区的农民,由他们在家中生产,交出成品。农民领取工资,纳清贡赋、贴补家用”。这反映出A.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B.发端与英国的工业革命已影响到法国C.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渗入农村D.农村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商品市场24.下表是英国修建运河的情况,最能说明()A.运河航运量的提升促进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B.英国政府立足国情发展运河航运C.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D.运河交通有力促进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衔接25.“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除了在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发明者很少做出发明。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这一观点强调的是A.天才发明者无法决定历史的发展轨迹B.历次工业革命很少将科学原理付诸实践C.现实需要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强大动力D.科学研究直接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开展26.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这说明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真实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27.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2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出口创汇的政策,对出口企业进行直接补贴、出口退税,凭借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以低价产品推动出口规模的扩张,从而使中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积聚了巨额外汇储备。这一经济政策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经济思想最相似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C.凯恩斯主义D.货币学派的主张29.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B.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30.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到“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人侵时一样。”罗斯福所说的“广泛的行政权”的含义是A.有行政、立法、司法三方面的权力B.要求国会授予总统宣战的权力C.政府有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D.摆脱国会、最高法院对总统的制约31.“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4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
本文标题:河南重点高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5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