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保险比较
中国与其他发达国保险业的比较中国保险业的现状•问题据有关媒体介绍,国外各大保险公司均看好中国保险市场,一致认为这是本世纪最后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朱总理访问英国期间,对方把中国开放保险市场当作一个主要议题来谈,一些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甚至把在本世纪末拿到一张中国保险业的准入证视为头等大事。但是,当各国都在注视中国时,我们国内的保险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人对保险业的现状持否定态度。民族保险业,面临生存考验。第一、中国的保险市场,尤其是人寿险市场应尽快渡过婴儿期.婴儿期,是一个不成熟、易死亡的时期•众所周知,中国的保险业仅有百年的历史,但在这百年中,中国人自己规范地运作时间却很短。建国前,是外国人占据保险市场,建国后,是一家天下,在计划经济及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在起步阶段就存在着各种不足,尤其是文革期间又停办保险,所以,从严格的角度看,中国的保险业还处在婴儿期。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处在一种少专家、缺经验的状态下,这种看似悲观的观点可以从各家保险公司的人员结构中看出。在一些老公司里,人员结构远未达到专业化、年轻化和知识化;而在一些新公司里,虽然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较高,但专业知识并不高。也就是说:一个数学博士并不一定是一个跨行业的人才、一个优秀的保险人才。如果不能快速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中国保险业就难以渡过婴儿期,就有夭折的可能。第二,中国保险市场现状需尽快改变•保险业的一些人士有这样一个看法,中国的保险事业很难干,不少人是过一天算一天,其中部分人把保险业所遇到的难题归于大众,认为中国大众的投保意识差,只知存钱,不知买保险,只看到营养品的重要却看不到保险的重要。•而今天,保险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应允许国人对其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关键是我们如何做,用什么样的方法使大众认识到保险能给其带来的好处。换句话说,老百姓对保险有看法,其中主要原因还来自保险业。各家保险公司大多存在着人员培训期短,专业知识少的问题。保险是一个新兴行业,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去从事,但是,在一些保险公司里,学员经过几天,有的只是类似于工厂里师傅带徒弟那样教一下就开始上岗。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保户在你这里买保险,一保就是终身,而任何商品都不是万能的,各险种所适应的人也不相同,都需要专业人士去为保户精心设计。一个对保险知之甚少的人,他去“拉保险”,保单虽然到手了,可对保户的保障,对维护其利益,是否有人去过问呢?也正因此,一些保户在买了保险后不久,就认为保险不怎么好,这类保户很可能向这样两个方面发展:其一,第二年不再续保,认吃亏;其二,到处宣传保险不怎么样。不管其采取何种方法,对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业都是非常不利的。第三、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与保险业的发展不适应•保险,是一项积德行善的事,但是,在各家保险公司激烈竞争之时,一些公司忽视了对其员工的道德教育,致使保险从业人员泥沙混杂,有的公司盲目扩容,不管什么人都要,使大众对保险从业人员有了一种惧怕感,严重影响了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从目前保险市场上看,有两大问题显得非常突出。其一,不能坚持最大诚信原则。有的从业人员在向保户推销保险时,有意夸大保险的功能和范围,诱骗对方投保,使很多不了解保险的人,把保险和非法传销和行骗等同看待;其二,返佣现象严重。有的公司的业务代表单纯追求业绩,公开违反法规,以向保户返佣为条件拉保险,返佣比例越来越高,使保险市场变得比较混乱,破坏了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使正常开展业务的公司难以做到业务。第四、从业人员流动过快,使保户缺少安全感•由于保险业内竞争激烈,一些公司把业绩看得非常重要,而忽视了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使保险成了“自己给自己当老板,想干就干,不想干就算”的迅速致富的行业。据了解,有的公司在一年里人员流动高达30%以上。这种不稳定性至少带来两大不利:其一,保户没有安全感,使其不明白自己的利益谁来管;其二,这些从保险业流出的人员在社会上又会攻击保险,给人一种“专业人士观点”的印象,这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中国保险业的特点•第一,少数国有保险公司占有市场的典型垄断市场。在除了再保险以外的人身和财产保险市场上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平安保险有限公司占90%以上。根据2002年的人身保险市场和保险收入来看,中国3大人身保险公司约占91%。2003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甚至占人身保险市场的50%以上。第四,保险的社会性技能强化。由传统的经济报酬技能转换为资金流通,社会管理技能。而且,从保险法和各种法规被规定之后,市场逐渐规范起来。第五,管理体制规范化。从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由中国人民银行分出来以后,以在地方主要城市设立分局等的方法来把体系调整起来。此外,对外开放扩大和中国国内保险公司的海外进出增加也是一种特征。第二,中国的保险市场从1980年开始,以年平均30%以上增长速度很快地发展。第三,国有保险公司转换为有限公司带来了所有体制的改革。而且,中国再保险被分为3个公司,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等公司在海外股票市场上成功。(二)进行经营战略调整,收缩业务面对目前国际保险市场的严峻形势,特别是“9.11”事件对世界保险业雄厚的资金实力的破坏,保险公司保障能力普遍降低;为了保障公司业务的稳健运营,一些保险公司开始进行业务范围的战略调整,收缩非主要业务领域,以保护公司主要经营业务的安全性和健康发展。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收缩经营区域;二是收缩业务范围。国际保险业发展的新特点•(一)保险公司之间购并、重组频繁•由于面临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从增强资金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考虑出发,采取收购、兼并和重组甚至是跨国界、跨领域的兼并重组,壮大公司资金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这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保险领域的延伸,另一方面也是保险业面对不利的经营环境进行的战略调整。•(三)积极开拓新的产品销售渠道•为压缩销售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抵减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不利影响,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维持传统的公司销售和代理销售的同时,开始加大对银行、邮政等机构销售网点的利用程度,并充分利用电话、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实现保险产品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提高了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五)保险监管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多种模式•由于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多数国家设立独立的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但也有一些国家尝试混业经营、综合监管的模式。但是不管采取何种监管模式,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一直是保险监管机构监管的重点。•(四)引入新方法强化对资产运营的风险控制•经过激烈的国际保险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尤其是经营长期人身险的寿险公司,保险费差对利润的贡献十分有限。不少保险公司的保险费差为负,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主要来源于保险资金的合理运用。2000年以来,随着美国网络泡沫的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一路狂跌,由2000年3月最高5000多点跌到目前的1300多点,使市场投资者遭到重创。受其影响,欧洲股市和日本股市也不断走低。保险公司的资产中股票、证券基金占有很大比重,股市的下跌带来的资产的缩水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水平。一、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国际上通常采用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保险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国际比较,可以看出:(一)中国保费收入高速增长,但差距依然明显•首先,从保费收入增长来看。我国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927.34亿元,增长了近1070倍,年均名义增长率为33.34%,年均实际增长率为26.09%,不仅高于实际GDP年均9.5%的增长率,也远高于全球保费收入4.6%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在近年来全球保险业新一轮复苏的背景下,中国保险业更是显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1997年至今,中国保费收入增长了4.4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2005年底,中国保险费收入居世界第11位,已经拥有世界约1.76%的市场份额。其次,从寿险业务的发展来看。中国在1980年国内保险业务全面恢复时,寿险保费收入几乎为零。到了1992年,寿险保费收入增长至占总保费收入的30.4%。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首次超过财产险,占总保费收入55.33%。2005年底,中国寿险保费收入已经占总保费收入的65.84%,达395.92亿美元,居世界第8位,实际增长率为11.8%,远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长3.9%的水平,拥有全球2.01%的寿险市场份额,成为世界寿险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尽管长期以来,中国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及总保险费的实际增长率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中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保险费收入的绝对数值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5年中国的保费收入分别仅占排名前三位的美国、德国、英国保费收入的3.3%,19.2%,20.4%,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最后,从非寿险业务的发展来看,1990—2005年间,中国财产险保费收入增长了15倍,年平均增长近20%,高于世界3.3%的平均增长水平。2005年,中国财产险保费收入205.39亿元,居世界第12位,实际增长率12.7%,居世界第6位,并拥有世界非寿险市场1.41%的市场份额(二)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增长较快,但近两年增速趋于下降•在中国保费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1980年中国保险密度仅为0.47元,截至2005年底已经达到了375.64元,年均增长率33.2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保险密度的增长尤为迅速,其中非寿险的保险密度平均每3—4年就增长1倍,寿险的保险密度平均每两年就增长1倍。同时,保险深度也显著增长,仅1999—2005年间,保险深度就增长了65.6%二、我国保险业增速减缓的因素分析•(一)我国的保险市场长期寡头垄断,由极少数主体主宰市场,影响了新公司的成长与保险业规模的发展壮大(二)市场竞争加剧致使费率水平持续下降,市场经营环境欠佳•2004年以来,新的竞争主体不断进入,由于业务规模的需要以及一些公司采取以业务收入计提费用的简单考核方法,致使中国费率水平持续下降,市场竞争加剧。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保险市场的准入制度进一步开放,保险市场主体已经从2001年的42家发展到2005年底的93家,增长了2倍多。保险主体的增多使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垄断势力,但并未从实质上改变中国保险市场集中度(通常指市场中前5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指标)和市场平均度(指平均每家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较高的状况。以财产险为例:目前中国车险费率下降,部分地区普遍存在打折现象,有的甚至低于成本价格,车险经营濒临亏损边缘。同时非车险竞争也日益激烈,价格不断下滑,潜在承保风险不断加大。保费回扣,价格过度竞争等非正常经营方式正在损害着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制约着保险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达国家和我国保险业对比•1.深度密度。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而我国2007年的保险深度为2.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在我国,不少富裕家庭的理财模式仍然处于落后的单纯银行储蓄形式。欧美国家保单10张以上/人,日本5张以上/人,香港6-8张/人,北京1.2张/人,上海1.02张/人,我国其他地区平均1/10张/人,也就是说平均10个人一张保单。2.发展历史。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人们谈保险态度很平和,民众风险观念和保险意识强。而我国的保险业是朝阳行业。中国人寿从共和国成立的1949年就开始创业,但中间经历文化大革命等时期,1959年停业。20年后,1979年恢复。我国民众风险观念和保险意识还明显不足。3投保心理。发达国家投保心理:保单的用处:第一、二张,家庭支柱的保险,也就是夫妻二人都要拥有的意外和健康险;第三张,房贷保险,万一自己发生意外,保险公司可以替自己支付剩余未还的贷款;第四张,子女教育保险,让专款专用,避免了银行存取的灵活性,专款他用,耽误子女求学机会;第五张,分红
本文标题: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保险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