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1布达拉宫的艺术特征(一)由一组组华丽的大、小经堂、灵塔殿、佛堂及地方行政办公室、住房和喇嘛寺院等组成的建筑群体,主体建筑东西宽三百六十余米,南北长约一百四十米,建筑面积达九万平方米,加上山前城廓和山后勿王潭公园,占地达四十一公顷.布达拉宫:外观十三层,最高外达一百一十五·四米。是西藏现存最大的古代高层建筑。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最厚处达五米余,墙基深入岩层,墙身收分显著,部分墙体的夹层内还灌注了铁汁,以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同时配合着金顶、金蟠、金幢等宗教装饰,巧妙地解决了古代高层建筑防雷导电的作用。经历了数百年雷电轰击的考验、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建筑内部空间,充分地利用地形,分层合筑、层层套接,富有山地建筑特色。宫墙外部以白色为主,中间部分用褚红色和少量土黄色,习惯上即按外部颜色分别称为红宫、白宫.红宫中央采用上下贯通七层的竖向大窗格与其余部分和白宫的较小窗户以及细长狭小的通气孔洞(箭窗)形成强烈对比.平顶女儿墙上采用具有栽绒般质感的绛红色“巴喀”草.将红宫、白宫连成一气.坚实的石墙与精美的金顶相结合,使体型高低错落、形成明暗、虚实和色彩上的对比,突出了中心主体建筑.使建筑造型、雄伟、庄重,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宫前有一城廓,即现称为“雪”的地方。四周有高大的石砌城垣和碉堡.城内是纵横交错的低层碉房,除部分为居民住房外,大部为布达拉宫所属的各类作坊、仓库、马厩、监狱、印经院等.城廓正南有一座三层石砌碉楼为正门,门内有一石砌影壁、厚一米,通道呈凹形。门内有两座琉璃瓦歇山顶碑亭、亭内为形制与内地类同的龟驮“御制”石碑,一是清康熙六十年所立“平定西藏碑文”、一是清乾隆五十七年所立“十全记,碑.碑文分别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刻于正反两面。(一九六五年因城建需要已将两碑亭迁至布达拉宫后的龙王潭公园内)。正门前矗立的外碑,为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立的恩兰、达扎路恭纪念功碑.碑身为上小大正方形石柱,面南背北,高7.6米。碑顶有金字塔宝莲方盖,碑础是三层花肉石座,三米余见方一米多高,来用一整石琢成,碑前后两面刻有古藏文.。城内红山脚下竖有布达拉宫落成纪念碑,名“多仁南玛”,为一六九三年红宫落成时所立。状呈长方形,无字,上有方盖宝顶,础为三层。碑北即“之”字形大阶梯满铺石块,最宽处达十余米,通往布达拉宫东、西两大门,为宫前主萝通道。东大门藏名“平措多朗,。入口门厅有四根亚字形雕花大红水柱,两壁绘有四大天王灼神象,门帽上饰有一排狮头座雕象(藏话“生格”)。西大门藏名“强清塔朗”,门厅装饰、布局与东大门相仿.另外还装有两个巨大的转经筒,东西大门内有曲折的阶梯式廊道,两旁饰宗教题材的怪兽、花饰,透过深邃的墙洞漏进的微弱光线,神密莫测。通过幽暗的复道,可至白宫正门外约二千平方米的近方形大平台—德阳厦,豁然开朗、迥然而异.德阳厦位于高达七十余米的半山处.三面有回廊建筑围绕的院落,正面是白宫的主楼,地面是用西藏特有的建筑材料“阿噶土’夯筑,加酥油磨光而成,有如磨石地坪光洁.这是每逢节日喜庆跳神演戏、专供达赖娱乐的地方.在院坝一侧还设有一条通往布达拉城堡的地下秘密隧道,由德阳厦正西扶梯而上即白宫大门‘噶崩当”廊道,这是去各宫殿的必经通道。门厅亦设有四根亚字形大木柱,雕梁画栋,门廊四周遍绘壁画,有公元七世纪修建大昭寺动人的场面,有七世纪布达拉宫的规模和唐皇五试婚使,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等,特别是南壁上还写着盖有五世达赖罗桑嘉措手摸印的命令。就其使用功能,布达拉宫的建筑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当代达赖喇嘛起居从事政治活动的地方,一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第一部分主要巢中在白宫东侧.东大殿(藏名措钦厦)为白宫最大的宫殿.由三十个柱位组成,面积达五百余平方米。这是达核喇嘛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白宫之巅有两套寝宫,终日阳光普照.西边的名西日光殿(藏名尼悦索朗列吉),是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主要活动的地方,在他的住房内保存有用完整人骨做成的洒器和用人皮蒙的手2/21鼓等.法器二东面的名东日光殿(藏名甘丹朗色),是十四世达赖丹增嘉措的一套住房,里面珠宝玉玩,陈设豪华.萨松朗杰(意为胜三界)是布达拉宫最高的宫殿,且恰在正中,里面供有乾隆皇帝的画象和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写成的“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达核喇嘛每年定期到这里向皇帝牌位进行朝拜,表达了达赖对清朝皇帝的臣属关系.其美德教启尔,俗称甘丹吉,在萨松朗杰之西,六世达赖曾用此做为经堂.四壁保存的佛像服刻精细,形态生动.朗杰扎仑—外观涂褚黄色宫殿,是宫内喇嘛寺院.两旁尚有园型城堡,象征日、月、星、辰.红宫的主体建筑为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其中以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灵塔殿为首,最为考究,是第一座也是最大的一座,建于一六九O年.灵塔高十四·八五米,为方形园顶,分塔座、塔瓶、塔顶三部分,达赖的尸骸用香料、红花等保存在塔瓶内。塔身用金泊包裹,共用黄金三千七百二十四公斤,并镶嵌着一万五千余颗各种珍贵的金刚钻石、红、绿宝石、翠玉、珍珠、玛瑙等.殿内有粗壮的方形木柱,上直接承托大斗和双层十字斗拱、梁头斗拱沥粉描花,顶栩悬挂着丝绸的纬俊、华盖,地面遍铺毛织藏毯。塔前陈设金灯金碗,明清法琅,瓷器,各式法器、祭器等.殿上冠以金顶,光耀夺目.。司西平措又称西大殿,为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是红宫中最大的宫殿,由四十八根大木柱组成,净高六米余,面积达七百平方米。方形木柱和斗拱、梁杭绘有彩画和木雕镂空佛像,狮、象等各种动物和植物图案花纹。殿内悬挂有乾隆二十五年御赐匾额“涌莲初池,.门嵋上部,殿堂四周和内院回廊绘璧画,其中以一六五二年五世达赖赴北京朝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为最著名.大殿四周除五世达赖灵塔殿外,尚有南佛堂(仁增拉康)、北佛堂(拉康强)、东佛堂(朗仁拉康)作为配殿。与五世达赖灵塔殿之宏大规模可相比拟的另一灵塔殿为十三世达赖土登嘉措的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一九三四年,为红宫的最后建筑,塔高十四米,形制与其它灵塔相似。塔身用纯金五百九十公斤的金泊包裹,有各种花饰图案,动物和飞仙浮雕、体态优美。灵塔上镶嵌着大量的钻石、珍珠、松耳石、珊瑚、玛瑙等各种宝石,各种宝石相当于黄金价值的十倍以上,为八座灵塔中价值最高的一座.殿内最出色的陈设为一“曼扎”(珍珠塔),是二万余颗珍珠和珊瑚用金丝串缀而成.殿堂壁画中绘有十三世达赖的传记,其中有他一九O八年去北京拜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情景连续图卷。其余六座灵塔为七世至十二世达赖喇嘛所享.规模略小,而形制相似.殿上均冠以金顶,形成布达拉宫之极。曲结扎布,俗称观音堂,为一狭窄的崖洞佛堂,是公元七世纪布达拉宫唯一幸存的遗址,相传藏王松赞干布和唐文成公主在这里住过,殿内有松赞干布,唐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以及大臣绿东赞、吞米桑布扎等的泥塑重彩,造型生动、逼真、古朴,是吐蕃时代早期的作品。在这佛堂的上侧有帕巴拉康佛堂(帕巴意超出世间),建于公元十七世纪。门上悬挂着同治皇帝御赐匾额,上书“福田妙果”。内供帕巴,罗克夏拉木雕佛象,传为松赞干布所供之佛,是西藏佛教艺术中的珍品。布达拉宫的建筑主要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碉房建筑形式,石木结构的特点,同时吸取了中原汉式殿堂建筑中的梁架、斗拱、藻井、歇山屋顶以及屋脊上装饰、仙人走兽和鳌首等特点,并融汇了印度、尼泊尔等富有宗教特点的祭坛式入口和装饰,如:宝轮、金幢、莲座、卧鹿及兰查体(梵文)经文等装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藏族建筑风格.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造型,最大特点:主殿拔地凌空、巍峨高耸、依山叠砌、气势雄伟。不仅表现在实体造型上,同时也体现在空间组合的形象上,院落重叠、回廊曲槛、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它采用了依山就势、‘由点而面、面高为体的空间组合手法,使建筑层次栉比、有主有次,重点突出。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协调了全面各组建筑体,建筑由山顶向山下蜿蜓重叠、上下错层跌落六、七层,前后参差附岩凹凸达四、五重。自然形成较丰富的空间层次.具有韵律、节奏感,给人们视度上加大了建筑的体量和高耸向上的感觉.并将人们的感情导致神秘境界,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其次巧妙地利用对比手法.如山岩的通气假窗和高墙对比,夸大了建筑尺度,运用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体与周围的雪山,兰天和山后的龙王潭公园遥相呼应。收到一气3/21呵成、气势磅礴、庄严雄伟与大自然溶为一体,象从岩石中长出来的艺术效果,是我国古代高层建筑成功的范例。(二)绘画绘画艺术是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璧画、彩画、庸卡画(卷轴画)和木刻版画等装饰画.西藏的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时代,就已运用矿物质颜料绘画了。现存曲结扎布崖洞里的壁画,虽然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依然色泽鲜艳,特别是明、清以来,藏族的绘画艺术更趋于臻美完善,在十七世纪布达拉宫的修建和以后的扩建、整修过程中,西藏集中了各画派优秀的画师进行创作,将近半个世纪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壁画和其它画种,使布达拉宫成为名符其实的佛教艺术宫殿.它与江孜的八角塔(白居寺)、莎迩和莎趣寺同称为西藏三大文化艺术宝库.布达拉宫是其中最完整、最丰富的一座。它的艺术成就不亚于甘肃的敦煌石窟,是我国西藏长期所创造出来的灿烂古代文化遗产。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西藏的绘画,总称藏画、藏语”日姆羌唐卡”,主要分为三大类:,嘎赤:盛行于前藏、后藏、青海一带,色雅淡,较高贵。“嘎”有高兴、向上、前进的意思。“赤”是写画的意思。门赤:盛行于日喀则(后藏)、西康、昌都、四川一带,色鲜艳,常突出黄色主调。庆赤:盛行于山南、贡嘎地区,色相复杂,远看略带暗色、画法细致.庆赤意有智慧、有才能的画。在西藏绘画中,嘎赤、门赤为西藏的古老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塑造人物形象强调线描,具有严谨、圆润、流畅、奔放、自由的特点,然后赋色、随色象类,色采明快、艳丽。庆赤接近现代画法,以明暗体现立体感,多运用色采的量染法,由深、浅色阶组成凸凹感,较注重人物形象和骨骼的解剖,主要多见于山南的嘎贡前进区,为当地画师贡嘎却登首创,此外,尚有三类外来的绘画,但传到西藏后与当地各画派融合、发展。加赤、汉画、绘画风洛与内地汉族地区类同,似唐、宋青绿山水绘法,也称汉式画。加嘎尔(姆)赤,印度画,画风与印度阿旋陀绘画类同,菩萨人象鼻高、腰细、姿态婀娜、色泽挥厚,多工笔画。帕波尔(姆)赤、砚白尔画、画风略似印度画,人物造型富于舞蹈姿态,鼻小略陷、眼眶突出,用色单纯以红、黑为主调.布达拉宫的大小殿堂、门厅、回廊..无不绘有壁画,取材多样,画面生动,色泽鲜艳,其中以司西平措二楼画廊最为突出,所绘六百九十八幅壁画,画工细致,是前藏、后藏著名画师四百余人精心设计绘制的,壁画的内容多为表现宗教题材,具有浓厚的神学色彩和神秘气氛。其中有各类佛象、菩萨、护法神,西藏佛教大师莲花生、阿的霞、黄教始祖宗喀巴、各世达赖的肖象画以及宗教教义、佛经故事、宗教神话等,诸如世界形成图、生死轮回图以及描绘藏族族源从猿变人的故事等.另一部分则取材于历史或生活习俗等.值得注意的有:一幅描绘唐京都汉安城和唐皇“五难”吐蕃求婚使者的故事壁画、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表明了吐蕃大论噶东赞在迎娶文成公主过程中的聪明才智以及文成公主进藏和抵达拉萨时沿途的场面,对于藏、汉两族友好团结和文化交沐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此外尚有七世纪布达拉宫规模,大昭寺修建的故事,五世达赖朝见清顺治皇帝,十三世达赖朝见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清派蒙古亲王固始汉“第巴桑吉”朝见五世达救等.这些宝贵的历史史料也是西藏地方和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十七一吐纪重建布达拉宫的画面,给我们提供了研究西藏市代营建施工技术的宝贵史料。壁画中可以着到大批工匠正在聚精会神地叠石砌筑墙基只成千上万人抬着巨大的木料背负沉重的石块,弯腰向山顶爬去;远方的森林里,奴隶们在砍伐树木,运送石料、木材的牛皮船在拉萨河湍流中搏斗,还有工匠们在冶炼、加工、镀金等,特别是被下坠石块砸死在阶梯旁的农奴和马队拖着反抗农奴首级游街的场面,使人看了触目惊心。反映西藏人民文化生活的场面,如骑射、角力、游泳、欢庆节日、奏乐,舞蹈以及农耕,狩
本文标题:布达拉宫艺术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9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