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疾病学基础(病理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护理班病理学复习思考题: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一、名词解释: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的过程。脂肪变性:实质细胞内中性脂肪异常积聚,主要是甘油三酯。玻璃样变性:主要见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有时也可见于细胞内。表现为细胞内和细胞间出现的一种均质、红染、半透明的病理变化。分为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和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凝固性坏死:细胞核消失,但细胞轮廓在一定时期内尚保存,组织结构尚可辨认。干酪样坏死:结核病的病变组织。坏死组织呈黄色,形似干酪,镜下呈无结构的颗粒状。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坏疽:组织坏死后发生继发性腐败菌感染。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迅即溶解成液态,原有组织结构破坏。二、问答题:1.组织损伤时形态上表现出哪些变化?组织适应性变化包括哪些?①可逆性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不可逆性损伤:凋亡,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②组织适应性变化:增生、肥大、萎缩、化生2.化生有哪些类型?常发生在哪些器官?它的发生有何意义?①类型:上皮组织化生(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化生(骨或软骨化生)②常见于气管、支气管、子宫颈、胆囊、泌尿道上皮;胃③其意义利害兼有,以呼吸道粘膜纤毛柱状上皮的鳞化为例,化生的鳞状上皮一定程度地强化了局部抗御环境因子刺激的能力,因此属于适应性变化;但是却减弱了纤毛的自净机制。并且鳞化组织可癌变。3.说明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的病变特点。①细胞水肿a.发生机制:细胞水肿的原因主要是缺氧、感染和中毒,系线粒体受损伤,使ATP生成减少,因而细胞膜纳钾泵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胞浆内钠离子、水增多。b.病变特点:常见于心、肝、肾的实质细胞。电镜下:胞核正常,胞浆内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呈囊泡状。光镜下:细胞肿大明显,颜色变淡,胞浆疏松呈空泡状,极期为气球样变。②脂肪变性a.发生机制:肝细胞胞浆内脂肪酸增多;甘油三酯合成过多(大量饮酒);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缺氧、中毒或营养不良)b.病变特点: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肉眼:器官体积增大、边缘钝、色淡黄、较软、切面油腻感电镜下:细胞胞浆内的脂肪表现为脂肪小体,进而融合成脂滴光镜下: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呈空泡状。大者可充满整个细胞而将细胞核挤至一侧。(与水变性区别—脂肪染色。)4.简述玻璃样变的类型和特点。细胞内玻璃样变:通常为均质红染的圆形小体,位于细胞质内。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增生的胶原纤维增粗,其间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肉眼呈灰白色,质韧半透明。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细动脉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易继发扩张、破裂和出血。5.说明坏死的形态学诊断依据,坏死的类型及各型的主要形态特点。诊断依据:·核的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融解。·胞浆的变化:变性蛋白质增多,糖原颗粒减少,嗜酸性增强,mt空泡化,溶酶体释放酸性水解酶。·间质的变化:基质和胶原纤维崩解液化。类型:(1)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细胞结构消失,保持其轮廓残影。(多见于心、肝、脾、肾。)(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死亡细胞完全被消化,局部组织快速被溶解。(常发于含脂质较多蛋白质较少的组织中,如脑、胰腺、肝。)(3)纤维素样坏死: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4)坏疽: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干性、湿性、气性。干性:动脉阻塞而静脉回流通畅。多见四肢末端。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多为凝固性坏死。湿性:动脉阻塞且静脉回流受阻。多见于内脏或四肢。组织肿胀,黑、软、臭,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腐败重。气性:深部创伤伴厌氧菌感染。产生大量气体,有捻发感。损伤的修复一、名词概念:完全性再生:再生是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修复,如果完全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纤维性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永久性细胞:又称不分裂细胞。出生后不能分裂增殖。神经细胞(不含神经纤维)、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大体呈淡红色,柔软湿润,粗颗粒状,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组成,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二、问答题:1.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形态: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结局: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并逐渐转化为瘢痕组织。间质水分吸收减少,炎性细胞减少消失,毛细血管改建或消失,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变为纤维细胞。2.骨折愈合过程分哪几个阶段?骨折:骨母细胞分裂增殖①血肿形成:血肿形成,宁哥,伴有轻度炎症反应。②纤维性骨痂形成:血肿由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继而纤维化形成纤维性骨痂。③骨性骨痂形成:纤维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转变成编织骨,形成骨性骨痂。④骨痂改建或再塑:编织骨改建成为板层骨、皮质骨,和髓腔关系、骨小梁排列结构恢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名词解释瘀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内血液淤积。心力衰竭细胞:肺淤血时,出现淤血性出血,肺泡腔内出现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红蛋白转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细胞常在心力衰竭时出现,故谓之心衰细胞。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细胞萎缩坏死,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切面出现黄红相间的槟榔状花纹。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集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的固体质块称为Thrombus。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的现象,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叫Embolus。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二.问答题1.试述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形态改变。(1)肺淤血⑴病因:常由左心衰竭引起,左心腔内压力升高,阻碍肺静脉回流,造成肺淤血。⑵病理改变:①大体:肺体积增大,暗红色,切面流出泡沫状红色血腥液体。②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变厚和纤维化,肺泡间隔水肿,肺泡腔内充满水肿液及出血并可见大量心衰细胞。(2)肝淤血⑴病因:常由右心衰竭引起,肝静脉回流心脏受阻,血液淤积在肝小叶循环的静脉端,致使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淤血。⑵病理改变:①大体:肝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槟榔肝。②镜下:见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甚至坏死消失。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2.以大手术后卧床不起的病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为例,分析血栓形成的可能条件,及其发生的后果。大手术后等原因导致大出血时,血液浓缩,血中凝血因子含量增多,以及血中补充大量幼稚的血小板,其黏性增加,易于发生黏集形成血栓。同时,长期卧床不起也会造成血流状态改变引发下肢静脉血栓。血栓形成条件:①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②血流状态的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栓对机体影响:有利:止血不利:阻塞血管(阻塞动脉:局部组织变性、萎缩、缺血性坏死;阻塞静脉:局部淤血,水肿,甚至坏死),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血。3.什么是栓塞?试述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成为栓子。类型:①血栓栓塞:肺动脉栓赛,后果取决于栓子大小数量及机体状况,a.可无严重后果或肺组织出血性梗死,b.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甚至猝死,c.右心衰竭猝死;体循环栓塞,缺乏有效侧枝循环时,局部组织缺血而梗死②脂肪栓塞:③气体栓塞:空气栓塞,呼吸困难,发绀,致猝死;减压病,血液、组织内形成大量气泡④羊水栓塞:呼吸困难、发绀、抽搐、休克、昏迷甚至死亡⑤其他栓塞:4.栓子的运行途径有哪些?一般同血流方向。主动脉系统及左心栓子:左心、大循环动脉系统→小动脉;静脉系统及右心栓子:大循环静脉、右心→肺动脉主干或分支;门静脉系统栓子:门静脉系统→肝内门静脉分支;交叉性栓塞:右心栓子→经缺损→左心→动脉系统;逆行性栓塞:下腔静脉栓子→下腔静脉分支5.何谓梗死?试述引起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原因:梗死一般是由于动脉的阻塞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但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滞缺血,也可引起梗死。条件:严重淤血,组织疏松,动脉阻塞,双重血液循环。炎症一.名词解释:趋化作用:趋化作用是指WBC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移动。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构成伪膜。还可有细菌。喉部(鳞状上皮)黏膜为固膜;气管(柱状纤毛上皮)黏膜为浮膜。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多由化脓菌感染。脓肿: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肉芽肿性炎:肉芽肿性炎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肉芽肿是炎症局部主要由巨噬细胞或其演化的细胞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绒毛心:心外膜腔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跳动和牵拉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二.问答题1.简述急性炎症过程中白细胞的渗出过程?包括白细胞边集和滚动、粘附和游出、在组织中游走等阶段,并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达炎症灶。2.急性炎症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其常见部位及病理变化和结局。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基本病理变化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渗出物以血浆为主,含少量蛋白,主要为白蛋白(小分子),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镜下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颗粒状,常混有中性粒细胞和坏死组织。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多由化脓菌感染炎症灶血管严重损伤,量RBC渗出。部位粘膜:浆液性卡他性炎浆膜:体腔,关节腔疏松结缔组织:炎性水肿皮肤:水疱粘膜:又称伪膜性炎浆膜:如绒毛心肺:如大叶性肺炎粘膜和浆膜:表面化脓(中性粒细胞向表面渗出,深部不明显)和积脓(脓液在浆膜、输卵管、胆囊积存)。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织炎,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疏松结缔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皮下和内脏:脓肿。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继而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融解坏死,形成局限性的脓液腔。结局轻,易消退溶解吸收机化粘连小:吸收,消散。大:切开,穿刺;肉芽组织修复。备注伪膜的组成:纤维蛋白、坏死组织、中性粒细胞液组成: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浆液3.何谓化脓性炎症?常见的化脓性炎症有哪几类?各举一例说明其病变特点。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的炎症。多由化脓菌感染。根据化脓性炎症发生的原因和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下列三类:(1)表面化脓和积脓:好发于粘膜和浆膜,渗出量多时脓液课积聚在体腔内,形成积脓。(2)蜂窝织炎:主要发生在皮肤、肌肉、阑尾等结构疏松或经常运动的器官,为弥漫性化脓性炎症。(3)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皮肤、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形成充满脓液的腔。4.纤维素性炎症可以发生在哪些部位?其病变和转归如何?纤维素性炎症好发于浆膜、粘膜和肺(1)浆膜者,“绒毛心”心包粘黏连闭锁心功能障碍;(2)粘膜者,如白喉,菌痢,假膜性炎,假膜脱落吸入性肺炎窒息;(2)肺实质者,如大叶性肺炎,肺实质,肉质化。转归:1)愈复:被纤维蛋白溶解酶水解或被吞噬细胞搬运清除或通过自然管道排出体外;2)机化:纤维素渗出过多或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含量过多,导致纤维素清除障碍。形成浆膜纤维性粘连或大叶肺炎肉质变5.试比较脓肿与蜂窝织炎的异同点。相同点:(1)中性粒细胞渗出,组织坏死,脓液;(2)由化脓菌感染所致不同点:(1)蜂窝织炎是疏松结缔组织
本文标题:疾病学基础(病理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0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