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浅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1浅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2(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本文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的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语言、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其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且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思想观念文化,它对其它不同层面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影响和导向作用。(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正价值,同时也有一些缺陷与弊端,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负价值和消极影响。我们应全面看待、理性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总的来讲,其正价值占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正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规避其对我国文明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3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当代,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继续总结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对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锻铸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在当代,弘扬这种精神,则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主体意识,从而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价值观念,“恭、宽、信、敏、惠”等待人的“忠恕之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标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抱负等都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适当帮助解决商品社会中的社会道德问题、人生价值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对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也有一定4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意义。其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信誉经济,必须在平等、合理和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和竞争,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文化中有关讲仁爱、讲信用、讲礼让等伦理观念有助于信誉市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决不只是纯经济的市场,必然伴之以社会主义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勤”、“俭”、“廉”、“勇”、“恭”等,则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正确引导当代人主动接触、认识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其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出发去理解个人,把个人视为群体关系中的一个分子,一个角色,而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重视通过道德的教化去“协和万邦”,并且把“天人和谐”视为人生的理想;主张明“人伦”,讲“执中”,求“致和”,协调人际关系。在西方文化赖以建立的一套根本体系逐渐动摇和衰落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有5助于克服西方文化的危机,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新的人类文明的诞生。著名史学家许倬云提出,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个时代一样,科技如此发达,而人们是如此的散漫没有归属感,人类如何找到并构建新的普世目标,不仅是中华文化面临的难题,也是世界各不同文化共同面临的大难题。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助于全人类文明的交汇,促进人们构建新的普世价值。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态度上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尴尬。20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国学热也不断升温。这体现了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营养和精神食粮的强烈需求,然而,同时也出现了国学虚热、大师盲目崇拜的现象,折射出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国学浮躁与泡沫化的问题,造成人们失去了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敬畏。这不得不警醒我们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得到合理的传承与发展是摆在我们6面前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亦不例外。当我们看到其正面价值及其意义时,也应注意其负面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其实质而言,既有体现我国古代人民群众优秀文化传统,值得肯定的一面;又有被统治者利用,作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工具,要去否定的一面。因此,在传统文化多层次的结构中,有些观念具有负面的社会价值应予以抛弃。如官本位、唯有读书高、轻科技文化、君君、臣臣、愚忠、愚孝等,都是不符合现代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陈腐观点,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新型人际关系等无法共存,是应剔除的糟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中不少观念则具有两面性。它们犹如一把双刃剑,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共生。如儒家伦理观念中,倡导“天人合一”的观念,既可励人自强刚健,又可导人畏天知命;提倡“忠恕”,既可发展人的宽容和献身精神,又能造成压抑个性、泯灭斗争精神的消极后果,论证“以和为贵”,既可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又会产生轻视竞争意识,形成一团和气的不良结局;在义利观上,倡导以义节利,个人利益服从社7会利益是积极的,而重义轻利,轻视事功则是消极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两千年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这笔思想资源,让它在当代发挥应有的价值值得深思。经过厘析和选择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优秀传统、精华内容仍需中国的志士仁人去发扬光大。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然而,文化不仅是靠延续就能得到传承和发展的。张祥龙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的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因此,理性认识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国人义不容辞的选择。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我们持有的态度是:价值观上坚持批判地继承,实践观上坚持以广大的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和依托;同时既将西方文化的精髓“拿过来”,又将中国传统文化“送出去”。所谓“批判”,就是要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批判其过时的、不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阻碍我们前进的消极的东西;所谓“继承”,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其在今天还能够发挥作用的、能8够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的东西。而弘扬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价值,只靠其自身的“自我完善”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鲜活的社会实践,没有实践中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传统文化的再生就成为空谈。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仅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强烈触及了人的精神世界,引起了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及冲突。要在诸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锋中进行甄别、选择和取舍,创建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尺度和依托。而社会生活实践是常变常新的,这决定了任何传统文化都不可能与现实之间没有距离。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精华内容,也不可能直接用来指导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只有立足于当代,立足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方能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仅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应使其得到传承,使其与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进行交汇与碰撞。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送出去”。他曾说,“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是不平衡的。我们中国人拿过来太多,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太少。‘拿过来’与‘送出去’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知识分子最为艰巨的一项任务。”而季先生的这个观点和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文化走出去”9的战略不谋而合。这也印证了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唯有此,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才会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参考文献[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EB/OL].[2006-10-07]..[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冯友兰.冯友兰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本文标题:浅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5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