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浅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高尔基前言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8岁以下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到2000多万,到2020年我国大约有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进城务工就业,农村留守儿童呈增长趋势,正如温家宝所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正呈持续增长趋势。[1]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校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都数都处于中等偏下。[2]另一项对留守初中生的调查显示,留守学生中学习成绩好的只占7%,较好的占20.6%,一般较差的占56.5%,差的占15.9%,从中可以看出学习成绩一般以下和差的共占了72.4%,远高于正常初中生的水平。[3]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就留守儿童本身而言,其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2、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2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其性格大多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二)就其临时监护人员及教育环境而言,其问题主要表现在: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加之临时监护人员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难以对孩子进行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2、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沟通,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有个人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一)个人因素从留守儿童个人角度出发,留守儿童由于本身年龄有限,自治自律能力不够,更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越轨和违法现象呈现攀升,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不归途。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4](二)家庭因素父母外出打工,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疏于管教,缺乏沟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3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隔代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一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就是家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在这个关键脱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就不能有完全的保证。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现在这第一任老师没有了,他们的行为习惯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父母亲情教育、家庭劳动教育都是不完整的。而一般祖辈对孙辈都是宠爱有加,而严教不足。这必然会让孩子存有一定的依赖思想和惰性。亲戚对非亲生孩子的教育总有一定的顾虑,这会让留守儿童得不到与亲戚亲生孩子同等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挫折教育和劳动教育。(三)社会因素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社会给留守儿童的关注还不够。从政府到下级对于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教育问题解决或者方案都没有落实或者实现,这使得留守儿童处在一个很无助的环境中。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促进作用,但社会环境并不都是好的,在社会中也有一些对少儿成长不利的因素,而这样的不利因素最容易侵入的人群,就是那些欠父母管教的孩子,留守学生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落。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照顾,也成了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特别是父母双方双出的“留守儿童”受到侵害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家长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在物质上常常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致使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摆阔的气、与同学互相攀比的坏习气,容易误入岐途,甚至犯罪。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一)家庭层面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要转换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如果需要外出务工,务必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教育、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做到孩子有纰漏及时纠正,孩子孤寂及时抚慰,孩子进步及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4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努力创造并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教育环境。(二)学校层面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体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督导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要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掌握孩子心的成长脉搏,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创造条件,让这部分学生住校,让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三)社会层面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过程。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如《千里寻母记》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型,它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对留守儿童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教育了一些留守儿童;其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根据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各界基层组织也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再次,也是笔者认为最5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也可行的方式之一。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出务工父母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引导,真正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如设立自强班,通过自强的志愿者与爱心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教会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做到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四)政府层面政府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全国妇联《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等法律政策精神,“以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强化政府行为,动员社会支持,提高家长素质为着力点,通过‘共享蓝天’支持行动、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宣传行动
本文标题: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5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