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村中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施方案某某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伴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上作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而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便是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而这些变化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实现,通过课堂教学变革来完成。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变革成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以教育教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我县的课程改革,经过几年努力,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但初中学段的学科教学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对有效教学概念以及意义非常模糊,缺乏基本认识;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够深刻,难以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教与学方式转变缺乏实际的行动研究,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缺乏现代教育意识;相当部分教师至今仍然在是否固守传统教育观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矛盾,最担心的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等。由此,为推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已成为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有效性教学在国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中期,当时研究主要围绕有效教学和有效教师两个重点,研究工作主要围绕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比较突出的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以及合作教育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多是单纯地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不仅关注常态教学,也开始重视新兴以电子设备为重要辅助的多媒体教学。20世纪80年代起,有效教学研究开始引入国内,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发现学习”、“掌握学习”、“发展性教学”、“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区内外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多理念更新研究多,而实践研究少,更加缺乏针对初中学校的从有效教学的理论支撑到实践策略再到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系统的研究,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认真分析论证,我们选择本项课题。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符合当前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中的新方向和新生长点,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价值:1.通过有效教学研究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实际的理想课堂,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追求。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3.探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完善和发展现有的有效教学理论。4.进一步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一条符合初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使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掌握实施新课程的基本要领。2.探索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探索教学要素的变化及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影响,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构建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3.探索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有效管理。4.探索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建立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有效机制。(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完成本研究的理论建构。我们将结合国家新课程标准、新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等理论,研究有效教学理念在初中课程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2.研究和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程或教材)、教学手段。在此,我们将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等维度入手,研究各因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3.研究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着重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开展研究。4.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和方式。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一)研究的思路1.领会内涵。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解有效教学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联系,真正领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2.分析要素。深入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分析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种主要因素。3.提高水平。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培训,尽快提高全体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基本功。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4.研究课例。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引导教师研究学习优秀的课例,从具体的课例中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5.改进评价。建立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6.构建模式。探索、构建以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为专业引领,教师为研究实施主体的研究模式,促进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达成。(二)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的特点,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已有成果,归类整理有效教学理论,认真进行解读分析,分析其优势,找准课堂研究切入点。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研究实施,借鉴有效教学已有成果,实践验证、丰富完善。2.调查研究法。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摸清教师基本情况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师结构素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3.经验总结法。搜集不同类别教师、不同课型课例,通过解剖分析,明晰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结构环节,在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方法。4.行动研究法。教师在学习新理论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所学到的新理论指导实践,结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从新的视角进行观察、反思,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多次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达到最佳的解决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六、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2年4月—2015年4月,共分为三个研究阶段。(一)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0月1、组建课题组,选题论证,申报立项,制定研究方案。2、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实施培训。3、举行开题论证会。(二)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4年10月1、依据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收集信息,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价。2、对个案进行分析。教师反思、评价自己的课堂实录,写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做法,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总结、完善,形成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3、利用学校心语轩做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并请有关老师做讲座。4、教师结合课内学习要求,有针对性的设计第二课堂相关活动,使课外活动有效地为课内学业服务,巩固课内学业,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反思所学知识,懂得举一反三(三)总结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4月1、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2、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3、申请结题。鉴定课题研究成果及结题报告。4、大范围推广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1)课题负责人:刘飞,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及撰写研究报告及课题审批;组织对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总结等。(2)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分工课题主要成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研究专长在课题组中的分工贺国智中教高级某某中学化学组长李学才中教一级某某中学物理副组长肖杰中教一级某某中学语文副组长刘飞中教一级某某中学语文课题组组长高金贵中教一级某某中学数学研究教师王文学中教一级某某中学数学研究教师郝亮中教二级某某中学美术研究教师赵文忠中教一级某某中学语文研究教师李红星中教一级某某中学化学研究教师李娜中教二级某某中学语文研究教师刘光成中教一级某某中学物理研究教师卫翠翠中教二级某某中学语文研究教师古育鑫中教一级某某中学英语研究教师何琰中教一级某某中学化学研究教师祁润梅中教一级某某中学语文研究教师符金莉中教一级某某中学信息研究教师高海霞中教二级某某中学信息研究教师李敏中教二级某某中学政治研究教师张玉芳中教二级某某中学信息研究教师樊志宏中教一级某某中学语文研究教师白江涛中教一级某某中学体育研究教师高海宁中教一级某某中学数学研究教师董军娥中教一级某某中学信息研究教师吴娟中教二级某某中学英语研究教师狄学娅中教二级某某中学英语研究教师乔丽霞中教一级某某中学英语研究教师窦志英中教二级某某中学政治研究教师徐延宏中教二级某某中学化学研究教师白素莉中教二级某某中学语文研究教师八、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亲自挂帅的课题组,由校长、教学处、教研组组成,教导处具体管理、专人负责课题研究的计划、实施、监测、指导等工作。制度保障:建立建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课题研究的奖惩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定期向上级汇报研究进展情况。人员保障:我校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有众多的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同时学校还将聘请课题研究专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资料保障: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报杂志,并为各班教室配备了多媒体,各教师办公室均能宽带上网,为教师上网查找资料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经费保障:学校准备了充分的科研专项经费,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撑。
本文标题:省级课题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