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的对策与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挑战与对策储蓄业务历来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近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居民的储蓄传统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传统的储蓄业务发展思维与“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理念不断碰撞,货币流动性收缩与各商业银行储蓄发展指标逐年调增日益冲突,直接导致“高息揽储”、“违规揽储”、“吸储大战”等问题接踵而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监管机构将逐步把存款定价权转移到商业银行手中。但历史数据缺乏、定价经验不足、定价原则不成熟等问题将使商业银行存款业务陷入“定价困境”。虽然我国城乡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依然强烈,但商业银行储蓄业务未来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服务定价机制缺失导致储蓄产品营销处境两难。严格意义上讲,储蓄产品与储蓄服务是两种不同的商业银行业务。储蓄产品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资金交易,而储蓄服务则是客户资金办理储蓄后的其他金融需求,如柜台取款、现金支票、ATM提现、资金使用情况查询、POS刷卡等。但我国公众当前普遍没有认识到“储蓄机构办理储蓄业务,必须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办理储蓄业务时存在与客户间的权利义务不平等(客户可随时取款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不利)。而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利率只与期限挂钩,且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既提供储蓄产品,又提供大量免费储蓄服务,导致储蓄服务定价机制缺失(储蓄产品与储蓄服务事实上是打包定价),不仅无法体现出客户的差异性,还因此一再引发公众对银行收费的不满。而以手续费、协储代办费、吸储奖、有奖储蓄、介绍费、赠送实物等名目违规吸储的营销行为则会招致监管部门的严厉问责。缺乏科学服务定价的储蓄营销面临十分尴尬的处境。居民理财需求要求银行转变储蓄营销思路。我国居民的储蓄观念由来已久。但金融脱媒、通货膨胀、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促使近年来国内居民的储蓄意愿不断下滑。人民银行2010年四季度的调查显示,国内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37.6%的倾向于“更多储蓄”,17.3%的倾向于“更多消费”。“更多投资”取代“更多储蓄”成为居民第一选择。新一代金融消费群体更倾向于利用各项金融资产保障未来生活,理财产品作为介于股票等风险类和储蓄等无风险类之间的固定收益产品,其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居民理财需求增强、资产配置思路转变正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对储蓄产品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规模逐年大幅增长(据统计,2008年境内银行理财产品销售3.87万亿元,2009年银行理财发行规模超过5万亿元,2010年境内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到7万亿元)、我国A股市场流通市值变动显著负向影响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长率等现象得到直接验证。而且,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205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中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在导致中国的人均GDP、投资和资本存量增速下滑的同时还将导致主要劳动力的可支配收入变得拮据。人口老龄化无疑将极大影响未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储蓄增长潜力。单纯地以储蓄产品拉动储蓄规模增长的传统营销思路已无法适应新的市场形势,资产管理水平以及各项增值服务功能的提升对储蓄产品的市场营销推力将会更加重要。储蓄绩效考核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国内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思维一贯是储蓄规模必须年年正增长,但对业务的增长方式、增长基础、增长结构、增长过程等则重视不够。对分支行和营销人员的储蓄业务普遍采取“时点规模”进行考核。这种经营思维和考核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分支行月末、季末储蓄的习惯性“冲规模”,下月初、季初则急速下滑,储蓄存款波动剧烈、稳定性差。一段时期这一问题甚至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部分商业银行的分支行为完成储蓄考核任务,人为将客户定期存单进行质押再次转化为储蓄,或将对公贷款分批转入个人名下虚增储蓄存款规模。这也是商业银行业界当下的经营“潜规则”之一。但储蓄规模虚增和冲时点不仅会大大增加银行的储蓄资金成本,而且需要商业银行更多地交纳存款准备金,进而导致少数银行“被动”紧缩流动性,一些银行的分支机构甚至会因此出现现金支付困难,资产负债管理随之受到影响。现有监管规定不利于储蓄业务创新。在利率高度管制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储蓄产品主要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围绕期限和利率进行设计。《储蓄管理条例》、《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教育储蓄管理办法》等监管政策对储蓄种类、起存点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有些规定已明显过时,急需修订。如教育储蓄存款虽然享受国家的利率和税收政策优惠,但由于起存金额太少、利率偏低,已难以适应家庭储蓄教育基金的需要。再如规定储蓄存单丢失挂失时间是七天,不利于保护储户的利益。诸多过于详细的规定极大地抑制了国内商业银行储蓄产品的创新空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以及监管部门关于存款定价权的逐步放开,这一问题必须逐步解决,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的发展对策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存款利率市场化涉及无序竞争问题”,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因此未来商业银行发展储蓄业务需要有较高的定价和风控能力、较强的业务创新能力、优秀的客户资产管理水平、科学的营销考核机制等因素支撑才能顺利实现。增强储蓄存款业务定价能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既提供储蓄产品,还提供大量的储蓄服务。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不仅要对储蓄产品定价,还要对其提供的储蓄服务定价,或进行储蓄产品与储蓄服务结合定价。由于利率市场化将使储户和银行同时面临更高的利率风险,虽然存款保险制度理论上可以为商业银行分担部分储蓄业务风险,但从商业银行自身角度考虑,问题的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管理者必须提高市场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和储蓄产品风险溢价的独立判断能力,以承担储蓄风险定价责任。商业银行将进入“主动负债定价时代”。储蓄产品定价主要涉及利率问题。影响因素包括资金供求状况,开户起点、储蓄存款余额或日均存款数额、客户在银行的金融资产总量或关联产品购买情况、客户提前支取等账户活动情况等。通常,客户综合贡献度、储蓄余额、各类产品的交叉销售水平或金融资产总量越高,则给予其较高的利率定价,反之,则对其储蓄产品实行低利率定价。具体定价过程主要考虑成熟期不匹配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收益曲线风险等利率风险因素,同时还应考虑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更加严峻的利率结构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和道德风险。而储蓄服务定价则主要考虑提供储蓄服务的成本因素,如账户维护成本、柜员为客户办理柜面存取款的人工成本、客户使用ATM提现的成本等。具体服务定价方法可以采用功能成本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盈亏平衡定价法、服务差别定价法、顾客差别定价法等。提升储蓄存款业务创新水平。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不仅是储蓄产品的销售者,更重要的是将成为储蓄产品的设计者和创新者,不同商业银行的储蓄产品必将呈现出差异化。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金融产品、服务手段上加大创新力度,以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美国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需要有力的金融创新作为支撑,以促使商业银行更加灵敏地反应市场利率变化,降低利率竞争加剧带来的破产风险(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每年倒闭的银行达到两位数,而利率市场化结束后的4年里,每年倒闭的银行平均超过200家)。符合客户需求的储蓄产品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客户忠诚度,还可有效抵御储蓄存款利率升高所带来的息差减小风险。在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储蓄产品创新增加的利息支出无法有效对冲,储蓄产品创新成本较高。因此,储蓄业务创新应通过详细深入的市场和客户细分,增加储蓄产品的客户选择范围,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多元化、个性化、标准化服务提高储蓄产品竞争力,同时体现客户存款与银行办理储蓄业务的权利责任对等。如针对客户的不同支付需求设计各类现金支票;不同金融资产规模的客户在一定时期享受的免费服务次数不同;储蓄卡POS刷卡频率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减少或免除手续费;针对不同客户的日常取款习惯、客户存款后一段时间内的取款次数、客户使用的服务渠道(柜台、ATM机、网银等)及使用次数等因素设计不同的储蓄产品类型。花旗银行就要求享受较高存款利率水平的客户在一定时期必须通过花旗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电话银行从与该储蓄账户相关的支票账户至少有2次电子支付,以降低人工服务成本和柜面服务压力。提高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水平。根据客户价值理论,在严格利率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价值差别取决于服务质量的高低。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客户价值差别将主要体现在利率水平的高低。因为利率市场化将使居民不再只看重含有无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而是会更加关注包含风险价值的金融市场收益。储蓄产品与多样化的金融理财产品相比,吸引力和竞争力都将呈下降趋势。可见,利率市场化以后,储蓄存款利率必然会有所提高,而商业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则会降低贷款利率。以存贷差为主要收入模式的商业银行盈利空间将出现急剧下降。实现较好的资金收益,考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而做大储蓄规模则需要优秀的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水平作为支撑。传统储蓄业务营销必须逐步向客户金融资产管理营销转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资金运用上建立盈利资产组合来确定收益水平,并把客户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工作的中心,提高为客户配置理财、基金、黄金、国债、保险、外汇等多种资产的能力,在确保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增强储蓄业务与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以促进储蓄资金稳存增存。改革储蓄业务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改革以“时点规模”为核心的传统储蓄业务考核方式,摒弃“速度情结”和“规模偏好”,重视储蓄规模增长的有效性和平稳性,从规模、效益、质量、结构、稳定性等多个角度综合考核评价储蓄业务,建立“风险与收益相称、激励与约束对等、短期与中长期兼顾、单一指标考核与多元指标并重”的考核激励机制。同时,还要通过传统储蓄考核方法向客户金融资产总量考核体系的转变促进储蓄业务发展。着手研究按照“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进行业务考核评价的标准与办法。对储蓄业务的考核评价要综合考虑储蓄存款的客户集中度、储蓄市场份额占比及提升、储蓄日均增幅、储蓄余额及其稳定性、质押类储蓄规模及比重、储蓄定/活期结构、储蓄存款付息率、储蓄资金的综合贡献等因素,适当加大储蓄业务的市场份额占比、当地同业排名等市场竞争性指标的考核权重。狠抓支行网点储蓄单产提升,促进分支行和营销一线通过客户链式开发、产品交叉销售、服务环境优化等措施改善客户服务体验,夯实客户基础,做实储蓄规模,推动储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做好专业人才储备与培养。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有一大批熟悉储蓄产品设计、具备服务管理经验、通晓利率风险控制、精于资产组合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未来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取得储蓄业务的竞争优势,首先必须加大市场型、专家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储蓄产品设计专家、储蓄定价专家、理财专家、私人银行家,提升客户服务的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水平,为利率市场化下储蓄业务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本文标题:中国商业银行储蓄业务的对策与挑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