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毕业论文I目录一、引言....................................................................................................................................1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结局和比较分析........................................................................1(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1(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3三、爱玛和苔丝悲剧命运同中有异的成因和比较................................................................4(一)社会根源导致的命运悲剧.........................................................................................4(二)家庭环境导致的迥异性格.........................................................................................5(三)遇人不淑的恶劣后果.................................................................................................6总结............................................................................................................................................1参考文献....................................................................................................................................2致谢辞........................................................................................................................................3毕业论文II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德伯家的苔丝》都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伟大文学作品。作为主角,爱玛和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相似之处,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创作的时代,以及小说中所描述的主人翁的生活环境及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来比较论述苔丝和爱玛两位女性的悲剧人生的异同以及对应的原因。关键字:爱玛;苔丝;悲剧命运;比较毕业论文IIIComparisonofEmmaandTess'stragicfateAbstract:GustaveFlaubert'sMrs.BovaryandHardyTessisagreatliteraryworkshaveacertainsocialinfluence.ThetragedyofEmmaandTessimagehavesimilarities,butalsohavedifferentcharacteristics.Thispapermainlyfromthelifeandcreation,anddescribedinthenovelmasterlivingenvironment,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tocomparetheTessandEmmatwoasthecauseofthetragicfateofwomenandtheirtragiclife.Keywords:Emma,Tess,tragedy,comparison毕业论文1一、引言福楼拜的作品《包法利夫人》与哈代的作品《苔丝》塑造了两位著名的悲剧女性人物,苔丝和爱玛.一直以来,这两位女性都处于备受争议的状态[1]:他们悲惨的遭遇让人同情,然而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是爱玛,她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成年后嫁给平庸的市镇医生包法利,对丈夫失望之余为纨绔子弟罗尔多夫所惑,成了他的情妇。但罗尔多夫只是逢场作戏,不久便心生厌倦,离她而去。不知悔改的爱玛遂又成了莱昂的情妇。为了满足私欲,爱玛借高利贷,导致破产,最后服毒自尽[2]。托马斯·哈代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塑造了苔丝这样一个美丽纯洁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形象。这位美丽纯朴的农家姑娘的父母为了摆脱贫困叫她去亲戚家认亲,结果她被这家的恶少亚雷奸污,两年后,苔丝在一家牛奶茶做工时与牧师的儿子安琪相爱,新婚之夜安琪了解到苔丝的过去,无法接受妻子失身的事实,遂遗弃了苔丝独自去了南美。苔丝顶着生活的压力不得已与亚雷同居,不久安琪归来,苔丝悔恨交加,激愤中杀死亚雷,与安琪在荒原上过了几天幸福日子后,被捕处以绞刑[3]。命运的悲剧始于古希腊,古希腊人不能科学的理解人的遭际,转而用原始的宗教观念来解释人的命运,他们认为神规定了人的命运,而人是无法超越和摆脱它的。在神谕镇南关预示着这种命运的模糊端倪,而以由命运的发展与实践来应验这种神谕,这就是所谓的命运悲剧。而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与哈代笔下的苔丝的命运悲剧则来自于作者自身的悲剧和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人物悲剧[4]。二、苔丝和爱玛相似的悲剧命运和比较分析(一)受困于爱情,为情自杀她们的死,即“自杀”的最直接原因都与“爱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这或许带有普遍性,纵观整个文学史,几乎所有的女性悲剧或多或少都与其相关。爱玛是为了追求理想爱情而不幸误入歧途,最终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自杀。需要说明的是,她并非欣然而死,相反还带着无限的凄然。在死亡将至之时,她终于意识到一直以来她都未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及自己的处境,在大叫一声“瞎子”之后,悲凉离去。这一声“瞎子”可以说既是对自己的否定,也是对她爱情追求的全盘否定。无论是修道院,还是道特、永镇和卢昂,均构成了爱玛生存环境中平庸卑污的现实毕业论文2因素。而外省这种闭塞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平庸卑劣的人物,正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爱玛一经从修道院进入社会。她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及,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认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这种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行与爱玛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爱玛最重要的精神特质。而这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最终也让她走上了不归路[5]。与爱玛不同,苔丝的“死”表面上看来并非“自杀”,但实质上她是以一种极端的“杀他”的形式来完成了实质上的“自杀”。为了证明自己所爱的人是安玑·安琪,她毅然拿起了尖刀刺向糟蹋过她的亚雷·德伯,并在与安琪一起度过几天的幸福时光后欣然死去。苔丝的整个悲剧过程主要是通过她与亚雷·德伯、安玑·安琪的三次冲突展现出来的。第一次发生在她与亚雷之间。美丽淳朴的苔丝为了挑起家庭的重负,不得已到冒牌本家做工,却不幸被亚雷夺去了贞操。这一事件使苔丝终生蒙上了耻辱的印记,给她的悲剧命运拉开了序幕,这一冲突最终以苔丝的善良受到摧残而结束。第二次则发生在苔丝与安琪之间。为了逃避人们的非议,苔丝来到无人知晓她的塔布篱,干着挤奶女工的活儿。这时候的她就只希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可是牧师的儿子安琪以其不凡的举止深深吸引了她。安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蔑视社会习俗,厌恶轻松的享乐生活,俨然是个人道主义的化身。但恰恰是这位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在得知苔丝的不幸遭遇时,非但没有同情,反而铁石心肠,无情地抛弃了苔丝。第三次冲突使苔丝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高潮。丈夫遗弃她之后音讯全无,父母一家贫病交加,苔丝极其艰难地煎熬之后被迫与她所厌恶的亚雷生活在一起。假如命运的安排是让苔丝过一种无爱的平庸生活,那么她的遭遇也只是以让人叹息,而作者却为主人公安排了毁灭性的结局:安琪突然归来,他的忏悔复燃了苔丝心中的爱,悲愤之中她用餐刀刺死亚雷,自己被送上绞刑架。而这一冲突是前两次的必然结果[6]。两位女性的悲剧首先是她们的爱情悲剧。爱玛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幻想,一次又一次义无返顾地跳下深渊,最终自我毁灭。而苔丝为了追求自己的真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都说明女人是为爱而存在的。毕业论文3(二)自始至终都有罪恶感爱玛与苔丝身上都带有一种深沉的罪恶感,这种罪恶感也是她们最终选择自杀的另一原因。从内心深处,爱玛一直都认为自己不应该这样堕落。她曾努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狠地逃避赖昂的追求,甚至还求救于宗教,后来也试图斩断私情,努力去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也热心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只是在这些都违背她的爱情理想时,她又暂时把它遗忘了。其实,从她弥留之际很虔诚地吻十字架就可以看出她心中的罪恶感非常强烈,她希望她的罪过能以她的死来抵消。临死前的那一声“瞎子”也正好说明爱玛到后来确实在反省之前一系列的作为,从“瞎子”意象联想到爱玛的遭遇,爱玛本身就是一个“瞎子”,也是精神上的瞎子。为了虚幻的梦想,她一直痛苦地挣扎着,拼着自己的全部能事去争取,可到头来命运还不是和“瞎子”一样。每一个人在生活潮流中都不能始终保持冷静清醒,尽管总睁着眼睛,但还是像瞎子一样,在茫茫大雾中追寻心灵深处那若隐若现的影子[7]。(上标序号统一加括号)那“影子”就仿佛是“斯芬克斯谜”一样,让人类永远困惑不已却又依然执著向前。这在爱玛弥留之际吻十字架时大概已经体悟到了吧!李健吾在《福楼拜评论》一书中这样评价爱玛:“她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在她的反抗意识,她有一个强烈的个性,天生骄傲,是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把自己当成一个贵族妇人,切盼有奇遇,她相信将来总会是好的,她的一生只是一部谎言。”[8]相对于爱玛而言,苔丝的负罪感更为严重。她被亚雷玷污之后,自始至终都没能摆脱“有罪”的思想。她无法原谅自己的不贞洁,即使自己一点错也没有。她认为自己“失身”是无辜的,但同时又觉得她在“命运”面前是有罪的,她应该受到惩罚。因此,对于安琪,她始终有愧,所以她认为安琪无论怎样对她都是可以原谅的。再就是苔丝对于宗教的态度也很矛盾,一方面她不相信宗教的无所不能,当她给小孩做完洗礼之后,她反而很平静,因为她已经想好了:要是上帝不承认这种行动,以为还不合正式的规定,就不准小孩进入天堂,那这种天堂,无论为自己,无论为小孩,就都不稀罕了。当为非作歹的亚雷改头换面信奉宗教做起劝人向善的传道工作时,这可以看作是哈代对宗教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当他再次碰到苔丝,旧病复发的时候,苔丝对他的痛斥可谓是一针见血:“我不信会有这种突如其来的改变,你心里分明知道,你把我毕业论文4毁到了哪步田地了,这阵儿可腆着脸儿跟我说这种话,真叫我听着压不住火儿!像你这种人,还有和你一样的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的人开心作乐,只顾自己乐不够,至于我怎么受罪,你就管不着啦;你作完了乐,就又说你悟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但另一方面她又没办法完全摆脱宗教信仰,从她给小孩受洗礼就可见一斑。苔丝对于自己,完全一副默然忍受的态度:她觉得要是自己犯的罪应该下地狱、让火烧,那么下地狱、让火烧就完了,没
本文标题:浅析爱玛与苔丝的悲剧命运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