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姓名:钱灿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茂盛20060401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I摘要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不断改革、放松管制,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从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加入WTO后,随着距离入世时对国内银行业的保护期限的不断临近,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国内商业银行会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银行财团的竞争,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确切评价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生产率及其变化,发现差距及其原因,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回顾大量国内外关于生产率研究文献和商业银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对中国商业银行1996~2003年的生产率变化进行了估算,并对银行生产率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中国银行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变化出现了提高的趋势。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增长更加迅速。国有银行生产率增长空间比股份制银行生产率增长空间大。从引致银行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来看,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一起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短期内效率的提高对银行生产率增长影响很大,但毕竟效率提高的空间是有限的。长期来说,技术进步才是银行生产率增长的永久动力。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生产率的建议。本文提出促进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商业银行的技术进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金融监管以保障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等建议。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随机前沿方法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II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reformandderegulationofChinesebanking,Chinesecommercialbankinghasgraduallychangedintothephase,inwhichstate-ownedcommercialbanksoccupydomination,combinedwiththeco-existedcompetitionwithjoint-stockcommercialbanks,citycommercialbanksandforeignbanks.WiththeentranceofWTO,thedeadlineofprotectionofdomesticbanksapproaches,alongsidewiththeintegrationofglobaleconomy,anddomesticbankswillbeconfrontedwithdrasticcompetitionwithbigbankgroupsfromwesterndevelopedcountries.Inordertoprovidepolicybasisforfuturereform,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studythecompetitivenessofChinesecommercialbanks,correctlyevaluatetheperformanceofChinesecommercialbanks,analyzetheproductivityandchangesofdomesticbanks,examinethegapbetweendomesticandoverseasbanks,andexploresthereasons.Ontheaccountofthereviewofrelevantresearchesonforeignanddomesticbanking,themostgenerallycommonapproaches,nonparametricMalmquistindexapproachandparametric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areemployedinthispapertoestimatetheproductivitychangeofeachbankin1996-2003inChinesecommercialbankingandalsoestimatethetotalfactorsforproductivitychange,drawingtheconclusionthatproductivitychangeofdomesticbanksareinclinedtoincreasewiththeentranceofWTO,andtheincreaseroomfordomesticcommercialbanksiswiderthanthatofjoint-stockcommercialbanks.Inrespectofproductivityincreasefactor,theincreaseliesintheefficiencyimprovementandtechnicalprogress.Inshortterm,theimprovementofefficiencymakegreateffectontheproductivityincreasebuttheimprovementroomislimited,whileinlongterm,technicalprogressistheeternalmotivepowerforproductivityincreaseofbanks.Basedontheaboveresults,somesuggestionsaremadeinthispaper.Thecompetitivelevelinbankingmarket,intermediatebusinessforlocalcommercialbanks,thetechnicallevel,andthequalityofthelaborshouldbeimproved.Thefinancialsupervisionshouldenforcedtokeepthebankingsystemstable.Keywords:TotalFactorProductivitychanges,technicalprogress,technicalefficiencychange,Malmquistindex,stochasticfrontierapproach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引言11引言1.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随着中国银行业的不断改革、放松管制,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从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占据垄断地位,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加入WTO后,随着距离入世时对国内银行业的保护期限的不断临近,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国内商业银行会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银行财团的竞争,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确切评价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生产率及其变化,发现差距及其原因,对今后的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生产率作为衡量一个行业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反映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等方面水平的综合指标备受人们的关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由以往赞扬东亚的成功转变为批评其失败。这一转变使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在中国变得颇为流行,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东亚国家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相对增长较低,我们由此可看到全要素生产率(TFP)度量的重要性,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对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判断。中国经济学界在主要采用传统的索洛余值法的同时也在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更加深入地研究TFP变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已有的研究都是针对农业或特定所有制性质的国有企业,对银行的生产率的研究还着墨过少。我国的商业银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算起,迄今己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时间。期间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商业银行的生产率,从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大,占据垄断地位,到现在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存,以后外资银行也将逐步加入竞争的局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根本。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如何,生产率到底提高多少,它们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别有多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立和发展到底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生产率的提高有无影响,程度多大,整个银行业的生产率增长如何?引起行业增长的因素在何处,是技术进步还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的生产率变化作为研究主题,也正是希望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第一,通过对生产率这一经济学、金融学领域的深入探讨,有助于丰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推动银行经营管理向更为科学和有效方向发展。第二,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现状,选择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引入国外银行生产率研究通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主要商业银行1996~2003年的生产率变化进行估算,定量描述我国商业银行生产率的总体、个体情况及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引言2发展趋势。第三,根据我国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生产率进行比较,并对引起银行生产率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探索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道路和银行业管制政策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国外研究现状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Douglas)和其助手的著作中,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定量研究由此开始。1942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获奖得者之一,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跨出了超出道格拉斯使用过的概念的关键一步,他在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函数中添加了一个时间趋势,表示“效率”的水平。丁伯根的著作一直到50年代中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斯蒂格勒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成为美国经济研究局的一项主要研究计划的起点,该计划包括了诸如阿布拉莫维茨和法布里肯特等经济度量先驱者,达到顶峰的划时代专题著作是肯德里克于1961年出版的《美国生产率趋势》[1]。把道格拉斯、丁伯根的贡献和肯德里克(1956)编制的国民生产账户融为一体,成为了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Solow)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了《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这篇论文统一了生产的经济理论、拟合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方法,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在定量研究中,索洛将人均产出增长扣除资本集约程度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称其为技术进步率,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后来被称为“增长余值”(或“索洛余值”),也即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2]。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E·Denison)发展了“余值”的测算方法,主要是把投入要素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分类,然后利用权数合成总投入指数。由索洛和丹尼森等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80年代以后,在生产率理论与测算方法研究中成就突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他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生产率的度量。他系统阐明了以资本服务的租赁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投资理论,通过包含在新增投资中的新技术,解释了生产率的变动。传统的生产函数法假定生产在技术上是充分有效的,从而将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投入增长率之后的TFP增长率全部归结为技术进步的结果。1977年,Aigner,Lovell,Schmidt和Meeusen,vandenBroeck分别独立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则允许技术无效的存在,并将TFP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引言3法更接近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能够将影响TFP的因素从TFP的变化率中分离出
本文标题:中国商业银行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