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析通胀预期成因及对策
通胀预期是指消费者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基于一种消费者理性的经济人的心理预期,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目前宏观经济中的“通胀预期问题”客观存在,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针对“通胀预期”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采取积极的对策予以有效控制,成为一个经济领域的研究课题,笔者就上述通胀预期控制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看法:一、通胀及其预期的成因通胀预期产生的首要原因消费者看到前一段时间存在通胀的事实。而通胀是“货币发行量适度问题”。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是货币供给超过了社会商品(服务)的实际生产能力,导致物价呈现上涨的趋势。一般我们按照通胀严重程度,将通胀分为温和型通胀(年物价上涨率在10%以下)、奔腾式通货膨胀(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和恶性通货膨胀(通胀率呈3位数,物价急剧上涨)三类。如果按照通胀产生的原因,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目前我们国家的通胀率比较低,同时这是我们原来经济刺激计划的一个“衍生产品”,基本上属于温和型的、需求拉动型的。短期时间内,刺激计划的需求突然释放出来了,但是社会的商品总供给没有办法在短期内予以同步的增加,因此在“连续时间序列”角度基础上的“供需平衡关系”,必然推动推动商品平均价格上涨。货币供应和社会商品生产之间不一定能够实时合拍,因此当社会货币供应超过了设计的社会商品流通需求,在资本逐利性的作用下,投机资本会集中在短期高收益率的领域,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和通胀有密切关系的领域,房地产炒楼、煤矿潮煤,不论哪个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过快,为一的沟通结果是太高了单位商品的事实价格,相应的商品涨价映射到国民经济体系中,就是通胀因素。消费者为了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必然采取跟风炒作,则加剧证实了宏观经济体系通胀的事实和预期结果。第二个诱发通胀预期的因素是人基于以往经验、经济事实产生的“非理性预期”。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认为:“人们一般无法充分分析涉及经济判断和概率判断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依靠某些捷径或原则做出判断,这些捷径或原则有时与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存在着系统偏差。直觉判断在知觉的自动操作和推论的深思熟虑之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任何一个消费者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社会人、经济人、理性的人,但是在突变的经济环境因素刺激条件下,任何一个消费者预期往往具有“非理性的蜥蜴式大脑思维”(特里。伯纳姆语),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决策,往往凭借过去的世界、事物的文化感知,其决策方式是一种模式化的追溯式的决策路径依赖。通胀预期对于整个经济循环体系的破坏在于,由于“非理性蜥蜴式思维”作用下,消费者在预期心理作用下产生的大量囤积商品的需求,而社会有效供给无法在需求产生的同时产生足够满足非理性预期的突然加大的需求,因此在交易市场上刺激了商品的进一步加剧涨价,在导致整个社会商品的供需严重失衡,价格飞涨。过去的20年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发展过程中,这同时启示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波动缺乏必要的理性预知能力,这种对价格波动的感知能力也许会很敏感,很容易在直觉的思维模式下作出非理性决策,也就是说未来的价格波动作用会在非理性预期的作用下被过度放大的概率很大。消费者的未来决策不是依赖未来宏观经济的前景预期,而其取决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产生的经验主义文化认知、社会群体反应的综合判断。第三个诱发通胀预期的是商品的“比价效应”。前两天到菜场买菜,受到最近洪水影响,外地蔬菜运不进来,温州西城路的农贸市场上的蔬菜价格飙升,香菇菜从原来每斤1.5元涨价到6元(香菇菜通胀率300%),小白菜每斤1元涨价到5元,茄子一斤7元钱,菜场里只要是蔬菜没有低于3元的,呈现出“蔬菜板块”的价格轮涨效应。猪肉价格原来10元一斤不变,水产商贩说现在水产淡菜(一种贝壳,每斤4元)比蔬菜还便宜,肉贩说现在蔬菜价格如此昂贵,卖肉的、养猪的亏了。今天菜场猪肉价格开始上涨,从每斤10元上涨到11元。经济学家凯文。多德在《竞争与金融》中认为:“通货膨胀是有成本的,更高的通胀会影响其他商品的相关价格”。现实社会相应的不同商品之间的通胀预期不但和商品供需关系有关,同时和消费者的理性预期存在重要关系,同时和商品种类之间的供需平衡有关系。在静态的社会商品总供给条件下,商品种类之间的有效供给不均衡,导致单一商品价格曲线波动方差过大,在商品比价效应的作用下,产生社会所有商品价格轮涨的作用。温州这轮蔬菜涨价,其诱因是洪水导致蔬菜有效供给不足,作为一个偶发因素,却对整个市场的商品产生了一定影响。商品市场存在两个“价格传导连通器”:消费者、生产者(销售者)。由于消费者、生产者都是一种蜥蜴式的预期决策思维模式,当偶发因素导致蔬菜价格突然上涨,消费者为了保证家庭的基本消费,在固定家庭开支的前提下,必然会减少蔬菜购买数量,而购买没有涨价的水产品、肉类作为一种购买替代,这又反过来造成水产品、肉类需求增加,刺激水产品、肉类商品价格温和上涨。另一个层面养猪农户、肉贩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价格销售商品,在蔬菜价格上涨前提下,破坏了原有的商品固有“比价关系平衡”(原来猪肉蔬菜比价10:1,现在2:1),肉类商品供应者的收入不变,导致其家庭的实际的社会商品购买力变低,因此为了维持原来的购买力,不论猪肉供需是否平衡,猪肉必然涨价。上述两者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因为一个偶发因素的洪水,诱发整个市场的商品涨价。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基于社会综合购买力基础上的价格传导作用下“比价效应”。因此温州人有句俚语:河水满了,井水也满了。不但如此,经济传导效应还有一种可能事实情况是:井水满了,导致河水也满。商品价格轮涨的比价效应,初始阶段只和第一个诱发涨价的商品(蔬菜)的供需平衡有关,而和被诱发涨价的商品(肉类)供需平衡无关。诱发商品的价格波动方差较大(蔬菜涨价3倍),被诱发的商品价格方差波动较小(猪肉涨价10%),但是二者涨价时间点呈现出时间上的迟滞效应,当波动方向上呈现明显的同向一致性。第四个诱发通胀预期的问题是汇率,当汇率急剧贬值的时候,进口商品的几个突然增加,成为一个新的偶发因素,传导到国内商品价格体系,同样由于存在商品的比价效益,导致国内商品的上涨。原来的铁矿石上涨、原油价格上涨亦然。同时由于国内本币的汇率降低,又进一步刺激了商品出口,减少了国内的商品总供给水平,这又第二次加剧了国内商品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因此在汇率贬值的情况下,存在通胀预期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情况目前不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第五个诱发通胀预期因素的是社会中“拜金主义、奢侈品泛滥”消费氛围事实。目前中国社会,拜金主义泛滥,某些电视台组织中的相亲节目,纯粹是“郎财女貌”,拜金到极点。奢侈品消费量巨大,顶级奢侈品消费在中国遍地开花。就《营销管理》而言,拜金主义、奢侈品消费,在整个市场供给中会产生一种价格泡沫,过度的行为,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资源供给会产生一种错位的资源配置作用,无法构成有效供给,而社会的有效供给越少,通胀概率越高。在利益驱动下,社会会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高端商品的细分化市场,导致低端商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导致低端商品价格猛涨。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市场,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高端豪宅的差异化优势,在利益驱动下,大部分房产公司开发高端豪宅,“豪宅的天价”为中端、低端细分化市场的商品房价格带来“成长的空间”,而消费者本身的购买能力并没有相应的增加,最终导致低端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社会有效供给不足,房价虚高,百姓买不起房成为“社会共识”。在整个房地产价格涨价过程中,真正成为刺激房价急剧上涨的偶发因素是“天价豪宅”,一个豪宅拉动周边的房地产商品价格,在房地产的“比价效应”作用下,板块轮涨此成为不可不免的趋势。其他各个市场的奢侈风、拜金主义泛滥,对于相应的市场存在的“错误心理预期”的偶发因素刺激作用,因此就控制通胀预期而言,此风不可长。第七个诱发通胀预期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在整个宏观经济市场中。导致通货膨胀事实“时间点”是“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决定接受销售者的价格那个时刻”,现实社会总偶发的通胀关键意义在于,由于代理人经常得到错误的通胀信息,代理人会根基现在已经得到的信息,决定他们未来的行为决策,即偶发因素诱发了关于同伙膨胀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藉此进一步放大了信息错误预期基础上的实际行为的不确定性。偶发的通胀预期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破坏在于信息不对称基础上扭曲了人们对于整个社会商品体系的相对价格理解,最终导致了市场错误的资源配置信号。二、通胀预期内在经济传导机理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通胀问题,其初始阶段的问题就是消费者通胀预期。通胀预期管理,有其固有的经济传导机理,是一个一揽子经济因素谋求资源最优配置的管理过程。在一个有效的市场环境中,商品供需平衡、货币供需平衡及其利率、理性预期、汇率稳定、偶发因素导致的比价效应、消费心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诱发通胀预期失控。这不仅仅牵涉到经济学、金融学、营销管理、而且牵涉到消费者行为学,消费者对于商品几个的效用认知、非理性的预期、时间迟滞问题、决策购买逻辑思维等等。不同的通胀预期类型存在不同的经济事实发生行为链,因此我们在描述通胀预期的时候,首先要明晰通胀预期产生的来龙去脉。如果说通货膨胀是魔鬼的话,那么基于过去的时间序列基础通胀预期其市场传导效应,才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那只手。偶发性的单一商品涨价并不可怕,单一商品的市场消费权重比率低,对于整个社会的CPI影响小;可怕的是其诱发的“链式反应”——单一商品涨价带动所有商品轮流涨价。就通胀预期的时间序列分析而言,通胀预期作为一种事实的博弈决策,消费者的最终结果是谋求自己有限货币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就控制通胀预期而言,我们的切入点既不是工资增长速度,也不是CPI,而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基础上的货币效用问题。蔬菜涨价了,消费者回去买水产品、买肉等替代品,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是:消费者有限货币的效用最大化。同样,在消费心理领域、货币供给等涉及通胀预期管理的领域,我们经济管理部门最终面对的就是“消费者有限货币的效用最大化”。就《博弈论》而言,我们的通胀预期管理行为,是在商品供需关系、货币供给、心理预期、比价效应之间的一场博弈,只有当所有参与博弈的行为人达到一种“纳什均衡”,所有参与者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就《计量经济学》而言,关于通胀和其预测的问题,短期的通胀和通胀率极少存在明显的关系,但是长期的通胀非常明显的随着通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大体上,通胀的预期离散程度计量和“平均通胀率”、“通胀率方差”、“未预期的通胀率方差”、“相对价格变动的可变性”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通胀方差、相对价格变动方差、通胀预期离散度、通胀不确定性等五个因素之间存在变量的正相关。因此我们在控制通胀预期问题上,应该同时重视这些与其存在正相关的变量关系,而这些因素确实社会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三、通胀预期控制对策过高的通胀预期对宏观经济的破坏在于:促使整个经济系统处于更低的产出水平、更低的资本存量,同时作为一种时间序列,社会的产出增长和资本积累的过渡期减少。由于通胀的客观存在,整个经济循环经济中,企业、家庭不得不将存量的资本转变为流动资本,一应付不断上涨的企业、家庭运营成本,使得原来处于宽松的现金流运营环境变为一种“弱平衡”勉强度日。将社会资源扩大再生产的冲动因为“未来通胀预期的不确定性”而消失。就资源配置而言,企业、个人的存量资本的不同用途决定了社会福利损失的程度,经济学家巴罗(Barro,1972)认为,2%-5%之间的月通胀率对于国民的福利损失在2-7%之间,通胀率越大,福利损失越厉害。因此针对通胀预期的有效控制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步骤:首先,控制货币发行量,谋求最优的货币供应数量。上述最优的货币供应量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确保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确保消费者对物价的理性预期。未来宏观经济存在两个风险: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我们未来的货币供应不能仅仅着眼于“GDP增长”,而是应该着眼于“控通胀、稳增长”。
本文标题:浅析通胀预期成因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