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以马克思的悲剧观看《茶馆》前几日,我在当代文学课上观看了电影版的《茶馆》,回去后自己又找到话剧原文细细看了一遍。之所以如此用心,是因为《茶馆》触动了我。在《茶馆》中我没有关注于它怎样反映现实,宣扬革命精神。我看到了的是一个悲剧,一个悲剧的王利发,一个小人物悲剧的的一生。老舍先生的《茶馆》讲述了主人公王利一心想经营好自己的茶馆,但最终茶馆被夺,他自己也自杀身亡。主人公王利发是个谨小慎微的茶馆老板。他只想好好经营自己的茶馆,因此他奉行的人生哲学就是:逆来顺受,不得罪人。然而,时代却不允许他安安静静做一个顺民。侦缉队的两个“老主顾”敲诈他;更使他败兴的是两个大兵要娶一个女人,这种“生意”竟也跑到他的茶馆里来谈判。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特务和反动会道门沆瀣一气,残酷镇压爱国学生和共产党人;17岁的女孩被迫卖笑;流氓特务要霸占他的茶馆。最终他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今天我讲的是以马克思的文艺观来解析它,那我们来看看马克思的悲剧观。在马克思在《致费迪南。拉萨尔》中,他的悲剧观点窥见一斑《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本取材于16世纪德国的骑士暴动。在剧本中,济金搬在意识皇帝查理五世不值得信赖,就决定起而代之,但最终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进而走向失败。剧本的作者拉萨尔将悲剧归结为济金根犯了策略上的错误,在实现弱的的方法上实行了狡诈。拉萨尔认为,革命的悲剧是“由观念的无限的目的和妥协的有限的狡智之间的辩证矛盾构成的”,马克思的观点和拉萨尔是完全相反的,他在回信中批判了拉萨尔的观点。马克思认为,济金根的悲剧,并不是由于他的狡智,“他的覆灭是因为一方面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存制度,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反对现存制度的新形式。在马克思看来,悲剧除了它所具有的历史必然的矛盾冲突外,还应具备以下特征:悲剧应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内容;悲剧的主人公必须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悲剧人物总是虽死尤生,结局悲惨却能使人精神振奋,充满惊心动魄令人神往的巨大力量。由此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茶馆》里那个可怜的王掌柜吧。王掌柜的茶馆历经了清朝末年,军阀混战和解放前三个时代。老舍先生笔下的茶馆又跨越了五十年的时光,它所反映的已经不仅仅是社会的点和面,而是加入了纵深的时间轴,那是一个立体的时代的变迁。从第一幕的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到第二幕二十年后的民国,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后的抗战胜利之后,茶馆里的人随着时间老去,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虽然有着各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却又与前后丝丝相扣;情节无论是情理之中还是意料之外,故事无论是让人会心一笑还是扼腕叹息,都恰到好处的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马克思的悲剧理论是很全面的,包括了社会历史,人物性格等因素对悲剧的巨大影响。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利,自由反而是个别人偶然产生的思想的时候,换句话说,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就不是个人的谬误,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旧制度”的悲剧很典型的我认为在中国的作品中《红楼梦》很具代表性。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红楼梦》里宝黛的悲剧、十二钗的悲剧,因为其主人公大多具有真、善或美的素质而成为悲剧主人公。但是贾府的实权阶层最终的衰败也具有悲剧性质吗?这实际上关系到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制度的历史命运和价值的问题,也即是悲剧与历史的统一的问题。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这样的:第一、他认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第二、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上升。而从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具有存在必然性、合理性的现实,最终也必然会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成为不合理的东西。马克思的悲剧观是对黑格尔悲剧观的扬弃。对于前一个不合理的悲剧,马克思指出其性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的冲突①”;而对于后一个不合理,当强调其腐朽性的时候,马克思称之为“笑剧”;当强调后一种不合理对自身价值的自信的时候,马克思则称之为悲剧性。如果说主体性哲学之重视悲剧,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存在体验、价值体验的同一。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重视悲剧,则是旨在强调悲剧与历史的统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于是,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诠释就建筑在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悲剧人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尖锐激烈的冲突中把自己置于冲突的“两方面之间”,从而“左右为难”,当断不断,做出种种自相矛盾的事来,最终使自己置于困境。但这并非其性格缺陷,主要是在于主人公处于黑格尔所说的那种伦理理想的分裂之中,即悲剧主人公站在冲突的哪一方都是具有真理性从而也没有真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人格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人格的发展要受到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人的实际伦理生活中,入的内心常常交织着道德观念与感性的自然欲求的冲突,而道德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是用道德意识评判制约感性的自然欲求。因此,久的精神内部各种心理力量就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痛苦产生于情欲的渴求与伦理道德的自觉自律的冲突,具体表现为由人身上同时具有的善恶、美丑的双重属性所形成的情感与理智、欲望与道德、动机与效果等冲突。每个独特的人格也就有独特的人格理想。这种理想是他自加强修养而形成的,是他作为人的标志,一旦遇到了与这种理想不可协调的现实,出现了内在人格的激烈冲突,原先所具有的和谐感就会完全丧失,从而形成巨大的人格分裂现象,不幸感和痛苦感将不可阻挡地袭击而来,这就造成悲剧的冲突。可以这样说,一切优秀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主人公的人格分裂的悲剧。莎士比亚《麦克白》就是显著的例子。《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郁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命运。①《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发展史》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悲剧观还反对了黑格尔的两个悲剧人物对立说,明确了两种冲突的力量居于同一主体身上从而制造出悲剧人物的重要观念。跟济金根发生悲剧性冲突的不是他的正面敌人,而是他的内心里的矛盾,即应与农民联合又不可能和农民联合、既要代表骑士利益又不应该代表骑士利益的矛盾冲突。这才是悲剧突,人格理想和感性现实之间的悲剧冲突,而这样的情况下人物也才成为悲剧人物。无论在天马行空的作品,它的创造一定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是相关的。马克思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马克思以其对文艺题材的独到阐释,揭示了“悲剧”的深刻意蕴,将悲剧观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对。他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向人类诠释出了其社会历史现实的深刻内涵。
本文标题:浅析马克思的悲剧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