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析中国近代报刊业中国近代报刊业由鸦片战争前后到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前的百余年的时间获得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1815——1915)的报刊在内容上基本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的西朝东来,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及军阀混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概括了帝国主义殖民侵华的掠夺活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尤其是中国近代的各种形态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大约起始于唐朝的邸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小报和京报。邸报的主要内容皇帝的诏书,大臣奏章,官吏任免等。在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中就有贾政“守官箴恶奴同破例,阅邸报老舅自担惊”,讲述了贾政阅邸报发现自己为外甥请托县官被查处的事情。邸报主要在统治集团内部发行,一般百姓很难看到其内容。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翻印邸报稿件,统称京报。邸报的内容完全服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中国近代报刊业在我国的出现与西方国家的入侵和我国的半殖民化是同时开始的。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最先在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化报纸,都是西方殖民者首先创办起来的。鸦片战争前后是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在中国创办百余种报刊,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纸“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①,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当时我国的报刊业。在鸦片战争结束以前,外国殖民者陆续在南洋,港澳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近代化的中外文报刊。比如,外国传教士米怜,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个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中文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依泾杂说》、《天下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各国消息》、《蜜蜂华报》、《澳门钞报》、《广州纪录报》、《中国丛报》,等等。在这些报纸中,《蜜蜂华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广州纪录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依泾杂说》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报刊。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林则徐于1839年到达广州戒烟后,为了进一步掌握英美烟商和英国的军事行动,专门组织一些编译人员摘译英商主办的报纸,编成《澳门新闻纸》6册,这是中国报刊史上最早的外文中译本。鸦片战争以后,洋人在华办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帝国主义对华领土的步步侵略,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也同商业贸易一样,从广东沿海逐渐扩展到两湖,江浙和京津等地。至十九世纪末,各国教会或传教士个人名义及少量商人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达170种,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②。这一时期的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能办的报纸主要有《申报》、《六和丛谈》《中外新报》、《香港新闻》、《中外杂志》、《中外新闻杂志录》、《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圣心报》、《新学月报》、《通问报》,等等。此外,在这个时期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人也创办了大量中文报刊,这里包括《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羊城采新实录》、《昭文新报》、《汇报》、《述报》、《广州》,等等。这些中文报刊的创刊人和主编大部分都和洋务派和外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他们的办报活动大多受到外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租界的压迫,摆脱不了被迫停刊的命运,“出版时间一般在一年至五六年”③。这个时期的报纸有如下的特点: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创办报纸大都以宣传基督教的教义为主,热衷于阐发基督教教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报刊迅速发展,这些报刊同时期以教会的名义编印出版一千多种中文书籍,“组成了外国侵略者毒化和奴化中国人民思想的一支很重要的方面军”。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办报,就像他们在中国传教,设立学校医院和吸引留学生一样,都是为了“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④。报刊上商业广告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和侵华势力的经济侵略是密切相关的。利用报纸刊登商业广告完全是出于大规模商品生产的需要,“是中国报纸近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的标志”⑤在报纸的排版编辑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报纸的栏目增多,标题更加显目,大部分报纸的版面由书册式改成单册式,较重要的新闻标题用大号字,以引起读者的注意。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讯交通事业和访事人(即记者)越来越受到重视,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对社会方面的影响上,传教士报刊的影响和作用,概而言之在两个方面:第一,它将西学,即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传播到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发生。第二,它将新闻纸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移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产生。在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中,由于报刊业的发展,上海成为机器印刷业的中心之一,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印刷工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外商报纸的印刷厂诞生。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不断深入,民族危机加深。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化的报纸,他们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中国的报刊业进入维新时期。早在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产生了一批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国大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如容闳创办的《汇报》、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郑观应、薛福成、陈炽等洋务思想家在国人近代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他们的言论和活动,对当时以及以后的中国社会及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尤其对后来的维新思想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维新派在报刊领域发挥着极大作用,报馆迅猛增长。主要的报纸有《循环日报》、《万国公报》、《强学报》、《广智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译书公会报》、《渝报》、《蜀学报》、《岭学报》、《福报》、《富强报》、《求是报》、《女学报》,等等。“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这一时期的报刊刊名也大体反映了这一时代风貌。如《强学报》、《广智报》等等,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改良措施“强学”,显然是变法自强之学,维新派看来只有大力传播自强之学,才能“强天下之势,成天下之法”,中国才可自强求富。这些维新报纸在政治上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在经济上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在教育上宣传“开学校,变科举”,宣扬变法自强。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称改良派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办报,到维新变法时期他们逐步提高了对报纸这一舆论工具的认识,形成了他们对报纸性质、任务、作用的一整套看法。这一时期的报纸有以下特点:报纸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维新派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在办报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报刊政论家,兴起了“时务文体”,呼吁变法救亡。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如维新派的机关报《时务报》创刊初期每期销售四千份左右,一年后达一万三千分份,最多时候曾经销达一万七千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数字的最高纪录,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维新派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除在报纸的内容上宣传维新思想外,这一时期的维新报纸在编辑上也有所创新,为了配合文字报道,报纸上还出现了新闻图片。白话报刊大量显现,这些白话报刊“总数在600来种”,“并不局限在京师上海等中心城市或东部,中南部较先发展地区,除被日本霸占的中国台湾省外,23个省,都有本省的白话报”⑥。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改良派的报刊遭到清政府的封杀。此后,中国报刊业进入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报纸主要由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革命派利用报刊和革命册子宣传反清排满思想,提倡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这个时期的报纸主要有《中国日报》、《广东报》、《浙江潮》、《江苏》、《警钟日报》、《苏报》、《民报》、《四川》、《神洲日报》、《民呼日报》、《中国女报》、《新民从报》,等等。这一时期的报纸不仅有革命派的,还有改良派的报纸。这两个派别围绕保皇立宪和民主共和展开激烈论战的同时,革命派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革命派的报纸不仅广布中国大地,还在日本,南亚,东南亚,北美各地都有分布。这一时期白话报迅速增加,不仅推动后来的新文化运动,而且把革命思想传播到了广大下层民众当中,开启民智,扩大了群众基础。这一时期报刊业突出成就就是出现了以妇女为对象的女报。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每次社会社会变革,都有妇女的积极参加,她们当中有不少先进分子不仅加入各种团体,从事政治活动,还创办了不少妇女报刊,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和民族解放进行大量舆论鼓吹,如裘毓芳的《无锡白话报》,《女学报》和《女子世界》等等,这些妇女报刊绝大多数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主编人大部分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资产阶级的报刊活动和民族和民主革命斗争紧密结合,报刊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还有着革命宣传队伍,报刊宣传面有了扩大,报刊文字业力求浅显通俗,在内容上声援反帝运动,鼓吹民主革命,启发民族感情。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随后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时期,对报刊业又不小的冲击。总的看来,中国近代报刊业始终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经历了外国人办报到中国人办报,报刊发行也由沿海到内地,一步步的深入,中国近代的报刊业就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方面不断发展演变的缩影,是研究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①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②李仲明:《报刊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③同②④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转引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⑤同①⑥胡全章:《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文标题:浅析近代报刊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7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