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区域瓦斯治理方案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瓦斯防治方案2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公司关于煤矿瓦斯治理的工作部署,遵循“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构建“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最终实现瓦斯彻底整治,特编制本2013年度瓦斯防治方案。一、矿井概况1、xx井田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县城东侧,区内目前尚无铁路,隶属大方县大方镇、六龙镇、羊场坝管辖。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321国道与326国道相交于大方县城,井田即位于交叉处东侧。326国道和在建中的(大)方(金)沙公路从井田西北部经过,321国道由井田西南部经过,贵(阳)毕(节)高等级公路由勘查区西南部经过。2、地层井田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和长兴组(P2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玉龙山段(T1y2)和九级滩段(T1y3),三叠系下统茅草铺组(T1m)及第四系(Q4)。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龙潭组(P2l)主要由浅灰色、灰色及深灰色性薄至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组成。含煤18~34层,一般28层左右,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6~9层。含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产大量植物化石,见栉羊齿PecopterisBrongninartsp.及蕉羊齿CompsopterisZalesskysp.等。厚度162.49~181.06m,一般170m,厚度变化较小,平面上无明显变化规律。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从垂向上3看,主要有三种岩相组合,分为三段:下段(P2l1):为煤系底界至26号煤层底界,厚约41m,为前三角洲相、砂洲砂坝相、沼泽及泥炭沼泽相组成,其煤层厚度较小、连续性好、厚度及层间距较稳定,煤层含硫量较高;中段(P2l2):为26号煤层底界至14号煤层底界,厚约51m,为三角洲平原沉积组合,发育分流河道相、泥炭沼泽相、沼泽相,为三角洲的进积期,沉积了较多不稳定的薄煤层及较厚的砂体,该段煤层含硫量为本区最低;上段(P2l3):为14号煤层顶界至长兴组底界,厚约75m,为三角洲的废弃期,发育潮坪相、潮道相及泻湖相等,以沉积煤层厚度大、间距小、变化大为特征。一般含煤18~34层,含煤总厚度5.00~34.22m,平均16.41m,含煤系数9.49%,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其中全区可采煤层有6中煤层,大部可采煤层有26、33号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6下、10、14、19号4层,零星可采煤层有6上、7、8、11、30、34号7层,可采煤层总厚度8.18m,可采含煤系数约4.81%。3、构造井田位于大方背斜东翼北段,地层走向总体呈NE,倾向SE,倾角3~15°,基本为一宽缓的单斜构造。浅部地段倾角较小,其间发育多条宽缓的次一级褶曲,使地层产状有一定的起伏变化,深部地层倾角较大。局部见有少量断层,褶曲轴及断层基本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构造形迹以褶曲为主。①褶曲井田内背、向斜发育,规模较大者为:位于井田北东部的哑口上向4斜、蒙子林背斜、青林向斜、母鸡山向斜及龙滩背斜;位于井田北西部的红山向斜。现分述如下:哑口上向斜:轴向NNE,北西翼倾角一般为6°,南东翼倾角一般为10°,在井田内延伸长度3km左右。蒙子林背斜:轴向NNE,北西翼倾角一般为13°,南东翼倾角一般为10°,井田内延伸长度3km左右。青林向斜:位于北东部井田内,轴向NNE,北西翼倾角一般5°,南东翼倾角一般为4°,位于4、6线之间北部,延伸长度约2000m。母鸡山向斜:位于井田内北东部,轴向NNE,北西翼倾角一般为9°,南东翼倾角一般为6°,在井田内延伸长度1700m。龙滩背斜:位于井田内北东部,轴向NNW,北西翼倾角一般为4°,南东翼倾角一般为10°,井田内延伸长度500m。红山背斜:位于井田内北西部边界附近,轴向NNE,北西翼倾角一般为5°,南东翼倾角一般为10°,在井田内延伸长度1.5km。另外,井田内还发育宽缓褶皱及上述背、向斜的次一级褶曲,倾角虽缓,亦使地层呈现波状起伏现象。②断层井田内断层发育较少。地质勘探共发现断层14条,其中地面9条,地下隐伏断层(断点)5条(点)。在已发现的断层中,落差大于30m的断层仅2条:DF18和F101断层;落差小于30m的断层12条,其中地面7条,地下隐伏5条(点)。现将落差大于30m的断层分述如下:5DF18断层:为一区域性断层,位于井田东南部,为井田东南部边界断层,对井田内煤层的开采没有影响。走向NE,倾向SE,倾角45°~62°,井田内走向长约10km,断距145~350m,为逆断层。F101断层:位于井田北西部边界101号孔附近,走向NE,倾向NW。走向长1.3km左右,断层面呈缓波状,地面测得断层产状260°∠60°,101号钻孔在孔深167.37m揭见,破碎带宽度2.96m,断失14号煤及23号煤以上地层,地层断距约30m。地表断层上下盘均为T1y1+2地层。为正断层。在地面发现断距小于30m断层7条,F1、F2、F3、F4集中位于井田内J12~J13线附近煤系上段(P2l3)地层出露地段;F5、F6位于J1003号钻孔附近,F5断层延展长度约700m,F6断层延展长度约300m,F7位于井田内南东部6勘探线东侧,断层延展长度约750m,F5、F6及F7断层所在层位均为T1y3地层中上部,距煤系地层间距大于300m;钻孔中发现隐伏断层(断点)5条(点),其编号为:F001、F202、F303、F501及F802,地层断距均在10m以内。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见下表。4、煤层(1)含煤性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2l),一般厚度为170m,含煤18~34层,含煤总厚度5.00~34.22m,平均16.41m,含煤系数9.49%,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7层,其中基本全区可采煤层有6中煤层,大部可采煤层有26、33号2层,局部可采煤层有6下、10、14、19号4层,零星可采煤层有6上、7、8、11、30、32、34号7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总厚度8.18m。6(2)可采煤层6中煤层:基本全区发育(揭露钻孔中,仅203号孔为尖灭点),为6号煤组中最主要煤层,亦是井田内最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203孔)~7.06m(802孔),平均厚2.21m,厚度有一定变化,总体趋势由北向南变薄。含夹石0~3层,一般0~1层,岩性多为泥岩,少量为炭质泥岩。可采面积79.67km2,占井田内煤层赋存面积的95%。中部J5~J7勘探线之间有一呈南北向展布的带状变薄区。变薄带煤层顶、底板砂岩变厚。在6中煤层厚度变薄区,其下的6下煤层有增厚现象。顶板岩性: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为主,局部为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少量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中部含0~1层薄煤。6下煤层:为6号煤组最下一层煤,厚度变化较大,煤层厚度0.00~3.95m(101孔),平均0.94m,含夹石0~2层,一般0~1层,岩性多为泥岩,少量为炭质泥岩。采用厚度0.00~3.31m(101孔),平均0.89m,可采面积28.39km2,占井田内煤层赋存面积的34%。顶板岩性:即6中煤层底板。底板岩性:以7号煤层顶部为界统计,厚度一般9.62m左右,直接底板一般为一层泥岩,厚度一般0.50m,间接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中下部含0~2层薄煤。10煤层:层位稳定。厚度0~2.08m(802孔),平均0.77m,含夹石0~1层,一般不含夹石,采用厚度0.00~1.38m(J603孔),平7均0.73m,采用点数68,可采点数38,局部可采,可采面积48.46km2,占井田内煤层赋存面积的54%。井田中部有尖灭点、北东部大面积尖灭。上距8煤层2.11~16.91m,平均厚7.95m。顶板岩性:即8煤层底板。底板岩性:以11号煤层顶部为界统计,厚度一般3.54m,直接底板一般为一层泥岩,厚度一般0.60m,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14号煤层:为煤系地层上段(P2l3)底部煤层,煤层厚度0~2.21m(J1302孔),平均1.01m,一般不含夹石,局部含夹石1层,结构简单,采用厚度0~1.63m(602孔),平均0.89m,为局部可采煤层。自北向南煤层变薄,东、西部大部可采。可采面积47.75km2,占井田内煤层赋存面积的54%。中部零星分布有尖灭区,将该地段本煤层可采性分割成群岛状。顶板岩性:岩性较粗,一般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直顶板为薄层粉砂质泥岩,产少量动物化石。含5~9层薄煤,其中8、10、11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底板岩性:以19号煤层顶部为界统计,厚度一般20.00m左右,直接底板一般为一层泥岩,厚度一般0.30m,间接底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细砂岩,中下部含2~5层薄煤,产大羽羊齿等植物化石。19号煤层:为龙潭组中段(P2l2)中部之局部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29(J307孔)~2.88m(J507孔),平均0.94m,一般不含夹石,局部含夹石1~2层,结构简单,采用厚度0.10(J405孔)~1.71m(201孔),平均0.86m。可采面积36.81km2,占井田内煤层赋8存面积的41%。井田中部自北向南煤层变薄,将该煤层可采性分割成东、西两块。顶板岩性:同14号煤层底板。底板岩性:以26号煤层顶部为界统计,厚度一般28.91m左右,直接底板一般为一层泥岩,厚度一般0.30m,间接底板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细砂岩。中下部含3~8层薄煤。26号煤层:全区发育,层位稳定,为龙潭组中段(P2l2)底部煤层。厚度0.44(J304孔)~2.50m(J1202孔),平均1.11m,一般不含夹石,局部含夹石1层,结构简单,厚度稳定。采用厚度0.44(J304孔)~1.68m(203孔),平均0.99m。可采面积65.19km2,占井田内煤层赋存面积的73%,大部可采,井田北部有一哑铃状不可采区。顶板岩性:同19号煤层底板。底板岩性:以32号煤层(井田内稳定煤层之一)顶部为界统计,厚度一般13.75m左右,直接底板一般为一层泥岩,厚度一般0.30m,间接底板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细砂岩。中下部含3~6层薄煤,其中32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33号煤层:全区发育,层位稳定。下距煤系底界(铝土岩)12.53m左右,煤厚0.43(J303孔)~2.49m(602孔),平均1.20m,煤层厚度变化较小,结构中等,含0~4层夹石,一般2层,岩性多为泥岩,少量为炭质泥岩。煤层采用厚度0.40(401孔)~1.73m(801孔),平均0.91m。可采面积75.25km2,占井田内煤层赋存面积的84%。顶板岩性:一般为一组粉砂岩或细砂岩,局部为泥质粉砂岩。9底板岩性:以泥岩为主,局部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直接底板为一层泥岩。产少量动物化石。下部含1~2层薄煤,一般一层(34号)。二、开采技术条件及安全条件1、开采技术条件1)矿井开拓方式根据矿井开拓部署和通风安全等要求,矿井一期生产时布置主平硐、副平硐和北回风斜井三个井筒。(1)主平硐主平硐为胶带输送机井筒,担负全矿运煤任务,装备1000mm宽的强力胶带输送机一台;敷设消防洒水管路和动力、通讯电缆,并设有人行道;为辅助进风井筒。主平硐井筒净宽3.8m,净断面11.0m2。(2)副平硐副平硐担负全矿井辅助运输任务,铺设双轨;敷设消防洒水、压风管路及动力、通讯电缆,并设有人行道;为主要进风井筒。井筒净宽4.4m,净断面15.5m2。(3)北回风斜井北回风斜井为专用回风井,井筒内铺设高压、中低负压瓦斯抽采管路各一趟,并设有人行台阶。井筒净宽为4.8m,净断面17.7m2;井筒倾角15°。三个井筒均可作为矿井的安全出口。矿井通风方式:分区式,一期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机械抽出式。102)、采区划分井田分为中、东、西三个区进行开拓,开拓开采布置整齐合理。并初步确定按分煤组
本文标题:矿井瓦斯防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69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