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浅谈巴西与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
浅谈巴西与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1浅谈巴西与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班级:国贸三班姓名:宋杰梅学号:11151319摘要:至少从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巴西经济就已经有了通货膨胀的倾向。通货膨胀象幽灵一样徘徊在巴西上空,严重地影响巴西经济的发展。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巴西和中国同属于发展中的国家,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教训是值得我们吸取的。关键字:巴西中国国民党通货膨胀一、引言巴西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了解和分析巴西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发展历程,结合我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现象,使我们进一步了解通货膨胀实质,和其产生的原因及现象,它给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难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经济的有效健康快速发展。二、正文(一)1、巴西通货膨胀的原因从1822年独立之后,巴西经济一直以咖啡出口为重心,以此赚取外汇进口工业产品。然而,始于1929年的全球大萧条令咖啡出口锐减,迫使巴西在1930年启动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将工业消费品由进口转为自主生产,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也转而成为巴西经济的重心。进口替代对中国来说并不陌生。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和台湾地区,都曾在发展初期靠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亚洲经济从上世纪60年代起逐步转向出口导向,此后中国的腾飞也是一脉相承。巴西则没有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其政策失误更为高通胀埋下种子。虽然能够生产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但巴西的资本、原料、中间产品和技术,大多来自进口,其“进口替代”只是改变了进口贸易的商品构成,而不是真正减少了进口。另一方面“二战”以后,国际市场的需求波动,传统的咖啡等农产品出口已经远不足以赚取足够的外汇。一个恶性循环由此开始。外汇不足,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生产原料,导致国内供应不足,物价上升,引发全面的通胀。通胀又严重阻碍了出口,刺激了利润汇出,打击了外来投资,由此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巴西的通胀率从1953年的20.8升至1959年的39.5,1962年更升至54.8。当时的政府和社会精英非但没有恐惧,反而乐见通胀,甚至推波助澜。通胀支撑起经济发展的假象,赢得了百姓暂时的支持。什么要求都能满足,只需印钱。从1956年到1960年,巴西在海拔超过1100米的内陆高原上,从无到有地建立了一座新首都巴西利亚,导致了巨大的政府开支。此外,国会通过法令,给公务员轮番涨工资。还有,为了支撑咖啡的价格,政府印钞票买咖啡。由于工人工资不随物价提高,通胀无疑有利于工业主集团和囤积居奇的商人。然而“免费”的盛宴终会结束。物价轮番上涨,国际收支危机终于爆发,巴西政府只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债。2,、巴西通货膨胀的历程作为拉丁美洲最大国家的巴西多年来一直是拉美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自1946—1980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5,其中在1968—197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1,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巴西奇迹”。巴西《视野》杂志曾评价巴西是本世纪除日浅谈巴西与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2本以外,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70年代以前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引起国内剧烈的通货膨胀,巴西的年通货膨胀率几十年来基本上控制在10以内。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给巴西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稳定的因素,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开始出现了连续上升的趋势,1970年4.594克巴西克鲁塞罗兑换1美元,1975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8.127克克鲁赛罗兑换1美元,到了1980年更高达52.714克克鲁赛罗兑换1美元。进入80年代以后,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就像脱缰的野马,几乎每年都在3位数以上甚至高达四位数。1980—1985年的年均通胀率为343,1986—1989年的年均通胀率为585.9,同时经济增长率却不断下降,整个80年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2.2,其中有5年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巴西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90年代以来,拉美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出现了通货膨胀回答,经济连续增长的势头。然而,巴西的情况却与此相反,1990年巴西的年通胀率为2937.8。1991年有所缓和为440.8,1992年和1993年又暴涨,分别为1008.7和2567.5。巴西连年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已经成为阻碍巴西经济发展的顽石。在整个80年代,巴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9.5退居其后。“成千上万的人们所目睹的是经济下降和衰退,而不是增长和发展。”“80年代成了巴西‘失去十年’的时代,巴西的经济正在缓慢而痛苦的非洲化。”(二)1、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原因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制造了被西方经济教科书称为“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实行“国民党是枪杆子的财政”。蒋介石为了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7年连粒米都买不到。对于这次通胀的原因,历史课本说,那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积极内战等等。这个一句话定性式结论或许没错,但距离汲取历史经验相距甚远。从细节看,这个恶性通胀是如何产生的?194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俞鸿钧曾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这里我们看到,印钞厂直接成了财政的提款机。这很难仅仅归结为政府处置失当,完全是制度缺陷使然。现代政制设计中,无一不确保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这份独立性与议会的拨款权相配合,牢牢地管制着政府的钱袋子。这层制衡机制,虽然有时会搞的政府机关因为手里没钱不得不关门歇业(如美国曾经发生过的那样),但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玩弄金融市场于股掌中。国民政府人为拉低汪伪政府发行的货币“中储券”是造成恶性通胀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个“汇价”完全背离了经济规律,人为拉低了中储券5-7倍的价值,造成法币游资蜂拥而至当时的金融中心上海。再加上官方不可理喻地限制前沦陷区人民每人只能兑换5万法币,进一步逼迫剩余中储券直接变为购买力,双管齐下刺激物价飞速上涨。可以说这轮上涨因素亦完全源于政府滥权,无视市场机制和人民正当财产权。不仅如此,国民政府随后于1946年3月4日再次漠视市场规律,将法币与美元的外汇比价锁定为2020∶1,使法币价值再次被高估60%以上。由此造成进口暴增、出口暴减,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待官方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以后,法币的突然贬值引致物价大幅波动。虽然这次恶性通胀的原因还有战争开支巨大、社会动荡,战后需求旺盛等客观原因,但市场规律被扭曲的因素不可忽视(这种因素常常源于财政金融体制的固有缺陷)。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历程1935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1935年11月4日起,以伪中央浅谈巴西与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3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一九三六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从1942年7月1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白银和银元的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从法币改革从法币改革从法币改革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加到三倍以上。截至1936年6月为止,搜刮人民的白银就达二亿二千五百万元。抗日战争期间,法币的发行额迅速增长起来。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法币的发行额为1937年7月抗日战争发生时的340余倍,同一时期的物价至少上涨了二千倍左右。抗日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反人民的国内战争,这就不能不更加大量地增发纸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同一时期上海的物价上涨了四百九十二万七千倍了。大量发行的结果,法币急剧地贬值,1948年8月法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币值的五百分之一。(三)纵观巴西通货膨胀原因和历程,及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原因及历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滥发纸币,导致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国情及世界经济体制和领导者腐败造成的现象。通过认识和了解,通货普通有很重要的警示意义。通货膨胀的现实警示意义:第一,必须控制好财政赤字。理论上说,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是财政的最佳情况。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赤字累积过高,势必造成货币下跌。此外,弥补财政赤字或用往年财政结余弥补,或向银行透支,或借债弥补。但绝不能像当时两个政府那样,弥补财政赤字完全建立在发行纸币的基础上,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第二,一定要控制好纸币发行量。纸币是按照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或以黄金储备量为依据。现在世界各国的纸币发行都不再同黄金直接挂钩,而受商品可供量与纸币流通速度的制约。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教训之一,不看商品总数,盲目大量发行纸币,当纸币贬值时,必然引起价格上涨,即形成通货膨胀。第三,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经济运行既要有市场“看不见的手”,还要有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国民党统治时期通货膨胀的另一教训,盲目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恶性通货膨胀一旦形成,又不去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伴随着通货流通速率的加快,物价上涨的速度会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纸币发行速度,发行与物价赛跑,循环相因,最后,货币制度与国民经济必将一起走向崩溃。第四,必须实施正确的金融策略。抗战胜利之初,南京国民政府拥有黄金186621公斤,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此外,还有美国给予的救济物资和美军剩余物资约20亿美元。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但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没有很好的决策,实施了错误的金融策略,丧失了调控的机会,如对中储券处置失当,助长了抢购风,不合理的汇率、进出口政策,又促进物价飞涨,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可见处理金融危机,仅有物质条件还不行,还必须实施正确的金融策略。参考文献:【1】中山狼博客【2】肖远企,巴西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反通货膨胀的理论与实践,西南金融,1989年03期【3】张宝宇,巴西的通货膨胀与反通货膨胀经验【4】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5】论国民党政府恶性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本文标题:浅谈巴西与中国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0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