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幼儿园数学研究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从幼儿的学习心理看,如果数学教育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需要,必将激发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应该立足于幼儿的生活,将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让数学活动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思维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这使得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有优势。正如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对数学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最为形象而概括的论断。数学教育能使幼儿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幼儿在数学教育中应该获得的事一种数学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提升。一、谈《我的数学》这本教材这套数学教材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他的内容包含有“数与运算”“图形与空间”“量的比较”“分类与集合”“逻辑关系”等数学概念。同一年级五大领域分配合理,不同年级五大领域的知识性螺旋上升。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游戏化的原则。每一节课给到老师的教案都是详案细致到从课程的导入开始到课程的延伸结束。所以这套教材更适合年轻的老师去用。年轻老师可以在看每一节的详案的时候结合自己班幼儿的情况选择课程的进度。(简单易懂的课程简单讲抽象的难理解的的课程结合实际结合配合操作渗透到生活中来讲)选择课前导入的方法。(课前导入一定要和你的课有关联可以是复习可以是引子)在活动过程中也可结合实际有的步骤拓展开来细化了讲有的步骤精简的来讲。(例讲分解讲2的分解可以老师演示分解实物也可以请小朋友上来分解实物老师帮忙做记录还可以小朋友在座位上操作分解实物老师帮忙做记录。2的分解是这么学的3的分解同样到以后幼儿就会自己用这个学习方法学习后面数学的分解甚至会自己记录但是一开始这个环节是需要细致的讲操作也需要指导的来完成占了你课的主体部分可以说你是教会了幼儿这个学习方法一旦掌握了这个学习方法后这个环节就可以压缩时间后面数字也大了一节课肯定没有办法一一分解并实操所以这是这个环节又需要精简的来讲)根据课堂幼儿掌握情况来选择活动延伸的方案。这样每一节课都结合教材来备幼儿久而久之每位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二、谈教学重点和难点例1“比大小”这个在不同年龄段都有这各领域的内容都叫“比大小”可是老师在心里要清楚的明白小班的“比大小”和大班的“比大小”是不同的小班的孩子重要通过直观的观察来得到结论就可以了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知道哪个大?哪个小?而到了大班就应该在此基础上介绍事物的相对性。妈妈高,妈妈高也不是绝对的要看参照物是什么妈妈和宝宝比妈妈高如果妈妈和爸爸比妈妈还是高的吗?所以同样是“比大小”年龄不同重难点不同老师在重难点的讲解上要准确清晰明了。例2比较长短比较长短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难那这节课的难点在哪里呢?就是在比较长短的时候要求小朋友首先要看是否一头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比较的正确。比高矮也一样这些对于幼儿都不难理解但是重点是进行比较的人有没有在一个水平线。在讲一节课的时候把它的重点难点明确的提出来很重要这样可以说是给了幼儿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三、小结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在家长心里数学就是计算他就看重这点,所以在幼儿园三年的数学教学中十以内的分解就成了重中之重。小班就是认识数字,学习数量对应。认识以后马上中班就分解了,大班也是。只有把十的分解学好掌握好才不会影响后面计算中用到的凑十法和破十法。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中班大班的时候我们会反复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讲解十以内数的分解。下面这个是凑十歌是帮助小朋友做进位加法题的这个儿歌必须是在小朋友熟练掌握了十的分解后学习进位加法使用的。不能直接当十的分解儿歌来教。因为十的分解是小朋友需要自己动手操作来理解的不是给一个儿歌背会如果是背会不理解其中含义。在后期的凑十法计算中就会不理解。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例:9+8=凑十法简便易行,思考过程有“一看(看大数),二拆(拆小数),三凑十,四连加”。例2、15-9=?解析:方法1:15可以分成10和5,10-9=1,再用1+5=6,所以15-9=6;方法2:9可以分成5和4,15-5=10,10-4=6,所以15-9=6。四、幼儿学习数学就感到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幼儿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以下谈谈我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方式方法:1、启发提问,是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的,而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幼儿不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这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层层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以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例如:在大班排序活动教学中,教师出示三角形与圆形(分别有红、绿两种颜色)若干,提问:“圆形与三角形要把他们排列在一起,而且要有规律地排列,该怎么排?请小朋友们帮助它们排队形。”老师发给幼儿圆形卡片后让幼儿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操作排列,并说出排列后的结果(按形状排列);接着教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现在这些图形要按颜色的不同进行有规律地排列,你们能帮助它们排出队形吗?”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操作完成了按颜色的排列方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数学活动中,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幼儿才能很好地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幼儿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技能、情感和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才可能获得发展。2、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基本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幼儿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过程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即幼儿要自已动手操作,否则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例如:大班教小朋友认识几何形状时,我充分让幼儿进行操作练习,让幼儿亲自看、摸、玩、滚实物,让幼儿用橡皮泥塑造出各种几何形体,用纸皮制作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子,幼儿对做做玩玩十分感兴趣,通过塑、折、粘等活动,幼儿很快就明确了各种几何形体的基本特征。又如,在学习球体和圆形进行比较时,我事先让幼儿玩球,剪、贴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球体与圆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征,幼儿通过玩球与玩圆的图片很快就争先恐后地告诉我:“球体是个圆溜溜的,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圆图只有一个面,看起来是圆的,但不能滚动,如果它竖起来滚很快就会倒下。可见,操作活动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教师给幼儿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好直接操作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运算的规律,再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样幼儿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幼儿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3、注意数学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联系。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但数学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幼儿每日的各项活动中,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称,例如:我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个?”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形状,数量的知识。因此,我平时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节,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来帮助幼儿温故知新。例如:教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可让幼儿根据动物的腿、眼睛、嘴巴等部位来数数并编成一首儿歌。教师可先出示图片提问:“什么动物两条腿?”让幼儿观察,数一数,幼儿说出后,再教幼儿根据动物数量的变化编成儿歌:“一只小鸡二条腿,二只眼睛一张嘴;二只小鸡四条腿,四个眼睛二张嘴。三只小鸡呢?”请小朋友继续编儿歌。又如,在教学看图讲述课《捉迷藏》中,让幼儿先观察图片,要求幼儿利用学习过的方位词来讲述图片的内容,师问:“动物们在干什么?小朋友帮助小猫找其它小动物,告诉小猫其它小动物各在哪里?谁在树上?谁在树下?谁在房子前?谁在树后?小朋友很快就能说出动物们躲的地方。幼儿即理解了图片的内容,又复习巩固了方位关系,促进了幼儿口语表达的准确性。4、数学活动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各种游戏活动中都可组织幼儿数学活动,它不仅能复习巩固数学课内学习过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能学习新的内容,如:早上、晚上、白天、夜里、方位等概念,不是仅仅通过几节课就能使幼儿理解掌握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融入游戏之中,能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如:在玩“抢椅子”的游戏中,让幼儿学习比较两种物体分别在多、少、一样多各种情况下进行一一对应的学习。玩“抢椅子”游戏时,老师又问:“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椅子坐?”让幼儿观察并数数小朋友与椅子是否一样多,椅子比小朋友少多少,小朋友比椅子多多少。又如: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设计了“小猫送信”的游戏,让四名幼儿分别在胸前贴一张数字卡片当收信人,再将20多张写有算式的卡片分给其他幼儿,让他们当送信人,其余的小朋友检查送信的是否送对了,对的收下,错的带给老师帮忙。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学习兴趣很高,抢着送信,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幼儿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准确敏捷的思维。总之,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采用多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只有教学方法新颖,方式多样,才能调动幼儿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幼儿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确保幼儿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本文标题:浅谈幼儿园数学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0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