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
1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李微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讲求“字字落实”,考生面对句中陌生信息,见字忘句,步履维艰,根据字义、词义、句义之间的关系进行语意推断和想象,是完全可以做好这道题的。一、根据上下文语境及选项中的提示帮助推断“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义项都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做出推断。要特别注意与本句相关或结构相同的句子。如“齐人追亡逐北”(2001年全国统一卷)中的“北”,“追亡”与“逐北”相对应,即“追”对应于“逐”,“亡”对应于“北”,“亡”义为“败逃者”,那么“北”的解释也就明确了。“尚其均平”(2004年辽宁卷)中的“尚”,根据下文“嗤其鄙碎”相照应,一褒一贬,可推断其义为“崇尚,推崇”。如:“幸重荣之乱”(2007年全国统一卷翻译题)中的“幸”,根据上句“契丹亦利晋多事”的“利”,便可推断其义为“庆幸”,由此翻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如“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2008年全国统一卷)中的“乞”表明乞求皇上,因此可译为“廖刚请求(皇上)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而非译为“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二、依据现代文的语法结构顺序合理进行推断根据现代汉语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文言词性,进而推知句义,更加明确句与句之间的语意关系。如“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统一卷)中的“樵”,“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如:“广之将兵,乏绝之处”(2002年全国统一卷)中“将兵”,若解释为名词短语“将领和士兵”,作主语,就与后文“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重复矛盾,依据上下文应解释为动宾短语“带兵”。如“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008年福建卷)这是两重关系的复句。“得志”与“不得志”是两种相反的情况,可以断定,第一重为并列关系。第二重为假设关系。由此翻译为“(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三、借助课本旧知迁移联想适时辅助推断高考命题所要求翻译的内容,很多都可以借助课本的旧知来解答。如2003年全国统一卷第11题“讽帝大征四方寄技”中的“讽”,如果能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译为“讥讽”。“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中的“遇”,如果能联系“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非“优待”,而是“接待”。如2006年四川卷第8题“环堵之中”的“堵”,如果能联想到《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2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那么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如2002年全国统一卷第16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如果能联系《庄暴见孟子曰》“则齐国其庶几乎”中的“其”,《秋水》“我之谓也”中的“……之谓”宾语前置句式,就可以准确译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四、根据相近引申含义适当转换完成推断一词多义要灵活运用,有一些词的意义在词典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而是由语境临时赋予的新意,但新意一般都是在该词的某个意义上引申的。放置句子中,会使语意表达更为清楚明白。如2004年福建卷第15题翻译“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其中“执”和“纺”本义是“拘捕、捉拿”,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和“系”,由此翻译为“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如2009年重庆卷“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中本义是“身体”,在该句中可以译做“自身”,由此翻译为“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如2008年重庆卷翻译题“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取其本义,由此翻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五、依照文本缘事推理补充必要成分完整推断文言文行文简省,表达精练,因其一些成分的省略,使行文跳跃跌宕,因此必要的补充才可以使文言语意准确而流畅。如:苏洵《名二子》中“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苏洵在这里以车为喻,关照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要懂得躲避祸福。但这两句却表述不完整,需要我们补充。第一句从下文“善处乎祸福之间”得知“不外饰”的后果是“招致祸患”,该句可译为“苏轼儿,我担心你对外没有掩饰(而招致祸患)。”第二句中“知”后省略了“汝”,免后省略了“之”,此句可译为“苏辙我儿,我知道(你)能免去(灾祸)!”如2004年福建卷翻译“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由此可译为“(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如2007湖北卷第13题翻译“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中“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既承前省主语(善人公),又是介宾短语“于其下”后置,翻译时既要补出主语,又要把“于其下”放到谓语“作”的前面。由此可译为“家门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六、借人情事理和自然变化做出有效信息的合理推断借助人情事理,自然规律可以推断古人的思想情感,行事规律,从而读懂文言语句,做出正确的解答。如2002年全国统一卷中第15题中的D选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里是分析他引刀自刭的原因。根据上下文,从事理上分析,李广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结发与匈奴大小七百余战”),他虽年老,仍盼杀敌立功(“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无所谓“无力”;迷失道路,误了战机(“后大将军”),虽不完全是他的过失(“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但他已承担责任(“诸将尉3无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认命(“岂非天哉”),用不着请人辩护。他自杀的原因应该是不能受刀笔之吏的侮辱。如2006年辽宁卷中“彦后为西夷校尉,卒而葬于洛阳,裒后更嫁其女。”文中未交待管、王两家谁男谁女,但从“裒后更嫁其女”可推断,王裒家是女儿,只有王裒让女儿改嫁,才会引来管彦弟弟管馥的质问。从内容看是列举家族嫁女的习惯,这只能是王裒而不是管彦,这样理解与上文王裒因父亲被枉杀而“示不臣朝廷”的志趣相吻合,王裒嫁女和使改嫁也有了根据,他只想把女儿嫁的远远的,没想到女婿仰慕功名,把父亲葬在都城洛阳,违背了老丈人的心愿。这也符合当时的生活逻辑。所以此句应翻译为“管彦后来做到西夷校尉一职,死后(被儿子)葬在洛阳,后来(王裒)让他女儿改嫁。”结语总之,文言文翻译离不开推断和想象,但必须以厚实的古文功底和原文的有关信息为依据,掌握解题的技巧,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知识,讲究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标题:浅谈文言文翻译中的语义推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1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