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
1夏组[2011]5号★关于转发《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通知各乡镇街、办事处党(工)委,区委各部委,区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企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党组织:为加快推进人才强市、人才强区战略,现将《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武发[2010]15号)予以转发,请各单位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政策措施,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推进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建康快速发展。中共武汉市江夏区委组织部2011年3月15日2[此页无正文]主题词: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转发通知中共武汉市江夏区委组织部办公室2011年3月15日印发共印300份3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目录序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战略目标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优先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二)大力开发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三、重大人才政策(一)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政策(二)扶持人才创业的政策(三)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四)鼓励科技人员创新的政策(五)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政策(六)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七)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4才合理流动的政策(八)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政策(九)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四、重大人才工程(一)黄鹤英才计划(二)武汉未来科技城(三)中华科技产业园(四)人才安居工程(五)企业优秀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七)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八)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九)现代都市农业人才培养计划(十)社会事业名人培养计划五、组织实施保障(一)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二)改革人才工作管理体制(三)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四)建立人才规划督办落实机制(五)加强人才工作基础建设5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根据国家、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战略规划,制定本规划。序言2004年以来,全市人才工作紧紧抓住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等战略机遇,围绕“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吸引、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存在许多不适应,主要是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未来十几年,是武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才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看,武汉发展站在了承担多项国家发展战略任务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力度逐步加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东湖6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具有武汉特色的支柱产业调整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市产业发展环境、创新创业环境更加改善,这些对人才事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也为人才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从挑战看,随着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竞争加剧,对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武汉吸纳高素质人才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受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约束、对外开放程度以及金融支撑科技创新创业力度等因素的影响,武汉科教人才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任务越来越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围绕服务“两型社会”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以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重大人才工程建设为抓手,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7点,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我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二)基本原则1、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我市“十二五”、“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的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2、人才优先。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创新先导。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加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大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4、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更大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5、统筹协调。围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8兼顾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协调发展,促进人才队伍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和结构改善。(三)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把武汉打造成高端人才聚集区。1、人才规模、素质、结构适应城市发展要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81万人,比2009年增长85.5%,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达到35%。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3%。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趋于合理。2、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更趋完善。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科学规律,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和管理体制,创新和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五大工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3、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人才竞争力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8%,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9%。9人才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09年2015年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万人151.2220.4281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23.430.135.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25.030.033.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25.031.236.0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比例%11.015.018.0人才贡献率%25.034.039.0二、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优先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目标:适应提升城市竞争力需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逐步造就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到2015年、2020年,引进培养的世界一流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分别达到100名、200名左右,引进培养的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分别达到1000名、2000名左右。主要措施:(1)组织实施黄鹤英才计划、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等人才工程,推进创新岗位特聘专家计划、创新团队扶持计划等人才项目。(2)积极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准的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依托重点企业、重大工10程项目和重大技术攻关课题,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大院名校”以及海外社会经济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和聚集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4)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的准入政策、优惠政策和重用政策,加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5)建立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照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开展股权期权激励试点,逐步形成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激励机制。(二)大力开发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发展目标:重点培养开发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光电子、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及会展、软件及信息服务、旅游、现代商贸、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形成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新港等人才聚集区。到2015年、2020年,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27.9万人、162.7万人。主要措施:(1)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11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目录。(2)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向重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聚集的倾斜政策。(3)发挥武汉地区高等学校资源优势,建立一批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为重点产业发展输送人才。(4)制定完善区域人才开发规划,围绕区域功能定位,设立特色人才聚集区建设专项资金,大力引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预测单位:万人时间产业2009年2015年2020年先进制造业21.631.539.3电子信息5.88.711.3汽车3.54.95.7装备制造7.811.614.7钢铁1.41.92.3石油化工1.52.22.8食品加工1.62.22.5战略性新兴产业5.39.012.6光电子1.52.63.6新能源汽车0.30.60.8新能源0.61.01.4节能环保0.61.01.5新材料0.91.82.7生物1.42.02.6现代服务业61.287.4110.8金融5.68.210.3现代物流8.611.814.7文化创意8.812.016.0商务及会展9.214.418.3软件及信息服务4.67.59.9旅游1.21.82.5现代商贸17.223.629.5房地产6.08.19.6总计88.1127.9162.7注:以上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总量按照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人才数量统计。12(三)全面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1、党政人才队伍发展目标:适应武汉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需要,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人才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78%、95%,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年龄、知识等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主要措施:(1)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大规模开展党政人才培训。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2)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干部工作力度,完善党政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大年轻干部的选拔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3)加大党政人才实践锻炼力度。实施青年英才计划,加大党政人才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流动和挂职锻炼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4)加强党政人才监督管理。健全党政人才任期制、问责制等监督制约机制,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5)建立完善党政人才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日常考核、年度考核、13任前考察、换届考察、延伸考察等制度相结合的政绩考核
本文标题:武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2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