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业:小理姓名:董世江学号:201301100222作业一、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课堂上,老师组织观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作为一名将来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在看了这个电影后,确实让我感触颇多。影片中,新任英语教师基丁充满活力的教育理念和饱含激情的教学方式,突破了预备学院原本死气沉沉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气氛,使学生的原本被紧紧束缚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然而他的教学理念、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却无法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老师的理解。最终伴随着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幸悲剧,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教育岗位。《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成长、梦想、挑战传统的电影。它的故事发生在1959年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看完后我想到了法国《放牛班的春天》,德国《浪潮》,美国《半个尼尔森》以及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等等。先不得不提到的是电影的中文译名,原名DeadPoetsSociety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朗诵已故诗人作品的团体”如果结合内容来看应当译成“春风化雨”更为恰当。“死亡诗社”这个片名固然吸引人,但却并不贴切。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基丁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一群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很纯净的故事。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影片中基丁老师认识到了预备学院中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他想要改变这一现象,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并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够像惠特曼等诗人那样,充分释放被传统教育束缚了的思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真正成为有用之才。基丁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为学生所想,然而他所忽略的,没有考虑到的便是社会现实。在整个社会处于应试教育下的时候,如果个人格格不入,势必无法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学生自杀的不幸。基丁先生不满当时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撕教材。他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大声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门禁,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击节而歌!由于之前看过《浪潮》,我一直担心他们的死亡诗社最终会扯起反体制的大旗,如浪潮般席卷校园,走向失控。任何的教学创新必将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虽然美国人并未那么疯狂,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尼尔的死或许在意料之中,但在我们看来却见怪不怪,毕竟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少。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在无形中把孩子赶上了悬崖。逼急了,也就一死了之。电影最后定格在了基丁先生站在门口向学生道别,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或许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基丁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一条道路西方走了几个世纪,普世价值深入人心,而我们只用了几十年,一口吃不成胖子,教育的千般责骂虽不为过,但一切还需慢慢来。影片中基丁老师认识到了预备学院中应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弊端,他想要改变这一现象,让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并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能够像惠特曼等诗人那样,充分释放被传统教育束缚了的思维,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真正成为有用之才。基丁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确实为学生所想,然而他所忽略的,没有考虑到的便是社会现实。在整个社会处于应试教育下的时候,如果个人格格不入,势必无法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以至于最终引发了学生自杀的不幸。《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面对现实,作为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大家也都知道,这两种教学模式之间最大的区别便在于教师和学生两者间,谁是主要角色。素质教育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应试教育是教师灌输知识。那么两者之间的转换要点便在于要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去学习,而这一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需要逐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于是从小学阶段起,甚至是学前教育便要在教师引导下,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学生能顺利应试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同学们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专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这个平衡点的寻找并不容易,需要一个教师丰富的经验积累,要能更为主动地深入同学当中,与同学们交朋友,充分了解同学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把握不同学生身上不同的平衡点,将同学们引上一条真正通往他们成功的成才之路。作业二、教师职业能力有何功能?1.教学能力是.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4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能力。5.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6、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制定的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7、课堂调控能力是;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8、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什么,课堂教学常规。9、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10.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11.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1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3.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认识和理解能力。14.教师角色冲突:由于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多了,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角色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这种因不相容的期望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就是角色冲突15.教师角色多重性: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教师3.心理健康的维护者4.学者和专业人员5.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6.课程的开发者7.人际关系的协调者8.学生学业的评价者。16.心理调适能力是指能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侍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17.应激:是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18.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包括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排除心理障碍,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态、与人和睦相处等。19.教师自我提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思想、业务、人格等方面不断趋于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是教师实现自身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基础性能力。20.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为适应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吸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21.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能力。22.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和举措。作业三、第一单元思考题4.请描述并分析一个你在学生时代经历过的关于教学两难情境的教学事件。情景: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在班里学习能力弱,平时又不爱回答问题。我因为想上厕所高高的把手举了起来,老师欣喜若狂,笑容满面的叫我起来,站起来之后我说了句:“老师,我想上厕所!”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让老师既尴尬又生气,还不能不让去只能无奈的挥挥手,让我去上厕所。并不是我不愿意回答或者不愿意学,也不是老师要为难我。在整个过程陷入了教学两难境地的时候,老师并没有选择用偏激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照顾到了大部分同学。在教学陷入两难境地时,老师应该对自己教学方法多加研究,也应该多了解学生,毕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调节好教学与学生的关系,与学生多加沟通才能早日摆脱困境。教师要“教”,学生要“学”,这是不管老师还是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不能因为宽容而放纵,不能因为理解而纵容。对于“教学两难”这个问题,除了要在班级中在学生间创造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的氛围和机制外,还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上下功夫,通过教学目标分层、课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等途径。
本文标题:死亡诗社观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28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