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1郑州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指导教师:庞振超职称:副教授学生姓名:赵越学号:20123930137专业:教育学院(系):教育系完成时间:2016年5月12日2015年5月12日1目录摘要............................................................2一、引言.........................................................3二、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4(一)萌生的历史背景...........................................4(二)萌生的思想背景...........................................5三、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运动...................................6(一)教育经费独立——20年代初的索薪运动.......................6(二)教育行政独立的思潮与设想.................................7四、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8(一)《教育独立议》与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8(二)教育独立思想在北大的实践.................................9(三)大学院与大学区的实验与反思................................9五、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112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摘要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萌发于五四运动之前,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高潮,教育独立思潮是在民国初年那个动荡混乱的年代,以蔡元培为代表一些教育工作者们为了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发展,避免教育成为政治或政党附庸,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对政治对教育的控制和干扰的活动。由于当时社会现实情况以及运动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因素,导致教育独立运动最终在40年代走向失败。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思潮对于当代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存在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民国时期;教育独立;蔡元培AbstractKeywords:3一、引言民国时期,在政教关系之中对教育主体地位的探索与研究主要体现在教育独立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上。教育独立主要是指当时人们所追求的尊重教育自身的客观规律,反对教育成为政治的附属品或者使教育沦为政治的工具并且反对任何政党、政权以及各类意识形态对教育的干扰、干预,从而保证教育的独立与自由。同时,教育界人士对于自已参与政治也应采取相应的谨慎与克制的态度。究其本质,教育独立就是提倡“教育独立于政治,排除政治对教育的控制与干扰。”这一思潮最先开端于民国初年,并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达到高潮。但是,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戛然而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民国时期之这一思潮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事业的现实主体价值以及教育本身所应具有的独特规律的一种认知,以及对其自身的社会身份地位的一种觉悟,并且也包含着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一种维护。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独立、教育思想独立、教育行政独立、大学自治等。这些诉求体现了当时人们希望教育独立、保证教育自身独特地位的一种强烈的愿望。民国教育独立思潮研究不仅是民国教育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其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也备受争议的话题。在对教育改革的诸多讨论中,关于如何保证教育的独特社会地位、保证教育独立自主的特性,一直以来也是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许多人认为,同民国时期教育界所具有的那种独立自尊的气质相比,当今教育界则有一种附属于政治的政治化倾向。在当今校园中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的氛围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教育,不论是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存在着浓厚的政治导向作用,在很多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严重偏离教育本质的不正常现象,学校这一为社会提供具有独立创造性人才的智力机构,其独立自主的主体性正在一点点的萎缩,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独立空间正在一点点的被政治所挤压。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谋求教育的良好发展,一个在百年前就被提出的老问题又重新的摆在了现代人们的面前,那就是教育独立的问题:行政权利与教育学术权力的分开;明确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角色、职责;保证大学作为一个教育学术独立团体的独立地位;重新构建当代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希望从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教育独立思潮的开端与发展、蔡元培的教育独立思想、南京国民政府的党化教育下的教育独立以及教育独立思潮的评价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4响等方面,来浅析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二、教育独立思潮的萌生(一)萌生的历史背景教育独立思潮萌发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教育改革之中,特别是与科举制的废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举制发端于隋唐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并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的方法,在科举制度制定之初,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教育的的公平,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自宋以来,传统书院制日渐衰微而科举考试制快速发展,并且渐渐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参加科举考试也成为普通人出仕做官步入统治阶级的唯一方法。因此教育渐渐成为政治的附庸,统治者也希望通过教育来满足知识分子从政的愿望,从而达到将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的目的,科举制与选官制的紧密结合也造成了中国教育政治化的历史基础。而中国教育的严重政治化,教育内容的僵化,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也是造成二十世纪我国严重落后于西方列强的重要原因。1898年严复就曾指出晚清时期中国学校的弊端“师无所为教,弟无所为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政。”1因此,在清朝末年严重的国内外危机下,当时的一部分有识之士看到的传统中国高度合一的政教关系的弊端,提出了废除科举、广兴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学校制度、办学理念,从而使中国教育独立于政治之外,并且使教育不仅仅是为政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高官厚禄,教育的内容也不应仅仅是儒教学说四书五经。到了1905年,朝野各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如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都上奏朝廷希望废科举、立学堂,并认为这样可以“广学育才,化民成俗,内定国事,外服强邻。”2到了1905年8月清政府正式颁布上谕谕令设立学部并且废科举以广学校,这样自隋唐以来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废除科举之后各地开始大量兴办新式教育,并且办学的主体也得到了极大地丰富,民间办学的热潮高涨,这样就是中央行政体制外的教育空间快速扩大,另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且使摆脱政治的宰制成为可能。在废除科举之以后乃至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都明确了官私并存的教育多元化办学理念,这就对恢复乃至扩大民教办学自主权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民国初年的教育独立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1严复:《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严复集》册1,上海:中华书局,1986年,第88页2《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第4册,第124-128页;转引自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5(二)萌生的思想背景教育独立思潮的产生受到来自教育内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清末至民初,教育独立思潮的萌发不仅受到现实政治环境的影响,也广泛的受到当时教育救国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独立思潮的产生奠定了思想的基础。其中教育救国论在当时对教育独立论的产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教育救国论诞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是在当时清政府积贫积弱加之西方列强对我国虎视眈眈的大背景下,由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依靠技术教育来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从而达到自强的目的。经过维新派人士严复、梁启超等人的推波助澜,教育救国运动在五四运动时期发展达到高潮,并逐渐的在这种极度重视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优先性的思潮中,孕育出了教育要脱离于政治自主发展的思潮。当时教育救国思想认为发展教育,广开民智应放在社会改革的首要地位,是社会改革发展的根本,因此教育的变革就势必要先于政治的变革,这就使的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独立于政治之外不受政治因素的干扰,因此,教育救国的思潮成为了催生教育独立思潮的直接力量。在清末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就曾希望通过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这其中以张之洞为代表,他在劝学篇中曾经讲到“自强生于力,力生于智,智生于学。”“智以救亡,学以益智,士以导工商。”1这样阐明了由“学”到“智”,由“智”及“强”的教育救国论的固定思维方式。而在后期出现的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人也提出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梁启超在《新民论》上曾指出,要想“维新吾国”先要“维新吾民”,而达到新民的主要方法就会通过教育来开民智。在五四时期,随着教育救国思想的不断发展,各种教育思想与教育运动犹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军国民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农村教育思潮等共同组成了教育救国的大潮。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独立思潮于20世纪20年代萌生,正是在那种国家民族危在旦夕,国内环境极度恶劣的环境,当时人们才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这种现状。因此之前的那种政教合一,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教育模式必定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在那种政治动荡、政权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教育应当独立于政治之外,使教育能够独立自主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并且应通过教育来达到挽救政治、挽救国家的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独立思潮的诞生也显得是顺其自然了。1张之洞:《劝学篇》,谢俊美主编《醒狮丛书·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6三、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独立运动(一)教育经费独立——20年代初的索薪运动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索薪运动,是当时教育界因教育经费问题与政府之间产生严重分歧,继而矛盾激化最终导致对抗加剧并且演变为一场社会运动,索薪运动的发生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历史事件,更是教育独立的孕育发展过程的一个环节。在民国初年,中国内政纷扰不断,尤其是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政局更是动荡不安,专制政府的地位朝不保夕,政局极其不稳定,因此当时的教育界认识到政府不可能给予教育足够的保障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只有使教育彻底独立于政局之外,保证教育的独立地位使教育免受政权更迭带来的的影响,才能使教育在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时代保证自身的发展。但是,教育的发展是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的,政府有义务为教育的建设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各省政权往往由军阀把持,各军阀之间又是战争冲突不断,为了保障各自政治地位的稳定,教育经费往往挪用做军费,教育经费亏空巨大。当时北洋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给教育的经费保障并没有通过立法以明确教育经费在国家中央算总额中所应占的比例。一直等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1932年,在《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才首次明确提到“中央及地方应宽筹教育上必须之经费,其依法独立之经费并予以保障。”但是对于经费怎么拨,拨多少还是没有明确规定。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政府才对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有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民国初年关于教育经费问题已实施模糊掌控、模糊实施加之政局动荡因此教育经费的挪用、教师薪水拖欠等问题就越发的明显了。1917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是北京军阀的首领袁世凯,当时中国还是大致统一的,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的政令都是遵从的,地方税交付中央都还是规矩的。因此,在1917年前教育经费的拨付还能基本到位。但是到了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纷争不断,政府经费不足导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职员的薪金发放。于是在1921年的北京率先爆发了八校索薪运动,这年的6月北京八所国立专门学校(国立北京大学
本文标题: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5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