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发展研究
滨江学院课程论文题目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发展研究院系经贸系专业市场营销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服务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如农业、旅游、交通、建筑、能源、商业、体育等行业对气象条件相当敏感;随着社会财富积累日益膨胀,气象灾害事件所造成的可能损失也越来越大。气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人所共知,而气象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社会的认知还有待加强。近几年来,气象与经济的关系逐渐被气象界和经济界的学者们所关注。1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1.1气象灾害的损失现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据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6%。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1995年以来,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1000亿元,1998年高达2998亿元。若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则损失更为严重。1.2全球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自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2007年2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暖是“毫无争议”的事实,而且有超过90%的可能由人类活动导致。近百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CO2浓度达到6000万年来的最高点;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平均气温还将上升2~3℃。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成为当今国际政治和环境外交斗争的热点。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气候变化除导致水资源短缺、干旱化加剧、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缩、荒漠化加重外,还会加剧食物、水和能源危机,将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持久和难以逆转的影响。1.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能虽然能源紧张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仍然存在,但是中国地域宽广,气象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气象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为调整能源结构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也应成为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要举措。1.4气象信息的商业价值气象信息在社会发展的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经济和社会价值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承认,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利用气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越来越多的商家、企业利用气象信息来挖掘商机。2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的涵义气象工作就是监测每时每刻大气的运动,并通过各种手段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种监测资料集中起来进行处理、分析和诊断,做出大气未来变化的预测、预报、预警,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和相关单位,为各种社会活动及政府部门指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和组织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由此便产生了气象经济和一门新兴学科———气象经济学。气象经济主要被解释为气象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包括减少灾害损失和增加经济效益。而狭义地讲,气象经济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管理、经营策略的制订及企业资源的配备上将气象因素可能对企业生产的影响考虑进去,把本来不可预知的劣势变成与同行竞争的优势,以求企业微观利益最大化。气象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研究气象经济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气象服务的经济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讲,其研究对象是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及其内在联系,气象服务产品生产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气象服务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的依存关系以及气象服务部门的宏观管理等。3气象经济学的特性根据气象经济学的涵义,从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及其内在联系、气象服务产品生产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的作用来分析,气象经济学具有其自身的特性。3.1共享性和共用性按照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先后,可以分为初始产品、加工产品和精细加工(深加工)产品。初始产品作为公共服务产品的一部分,是公益性的,以满足全社会总需求为目标,因此不可能做得很深、很细,这就需要用户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需求进行判断、选择。比如经常在电视看到及广播听到的1~2天的天气预报,只预报此期间某区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至于在具体的哪个时间段、哪个地方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则需要气象部门作进一步的预报。3.2时效性和地域性时间就是金钱。气象服务产品一般包括在某个时段某个区域的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因此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具有时段性和地域性。比如,预报夏季未来3~4天某地可能出现38℃以上的高温天气,当地生产企业要考虑降温、消暑物资的准备和生产的安排,以免工人中暑,减少医疗开支;当地商业则要考虑空调和冷饮的储备,以免市场出现断货缺物,失去挣钱的好时机。3.3受益性和高效性西方经济学界有一个德尔菲气象定律,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投资1元钱,可以有98元的经济回报。气象经济是一个大商务早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的气象公司均与生产经营者联手开发各种各样的气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营行为。如在日本东京每月10日,经济学家、股票专家都会涌到气象厅索取厄尔尼诺监测快报,因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驱动力,日本股票市场价格浮动与太平洋海温保持着同步的变化。中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别较大。据国家权威部门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的工商企业对专业气象服务的一般投入产出比约为1∶40[9],在发达地区比例稍高一些,广东的这一回报比率甚至超过1∶100。3.4差异性和多样性由于各行业的特点不同,气象经济是具有差异性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有差异,需要不同的气象服务产品及其加工品,如温度、降水、大风甚至紫外线等对家电、交通、旅游、餐饮、保险等行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而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呈多样性。3.5定量性和指标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预报已从定性向定量化发展,从简单的定量分析向应用复杂系统模型发展。气象经济学既要解决现实经济活动中量大面广的气象问题,满足一般性的要求;还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满足特殊性的需求。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简便易懂,但是定量分析方法是获得最大利益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建立气象要素与某些商品的市场销售数学模型,如电量短期预测模型对电业部门具有重要意义。在气象预报中,对于某种气象要素的预报只涉及到一定强度和范围,而企业或商业用户仍然无法据此做出相应的生产决策。因此需要建立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比较清楚的指标体系,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啤酒指数、空调指数、耗电指数、冰激凌指数等气象指数,已成为企业确定生产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3.6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由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性还不能达到令各行各业都满意的程度,这也是制约气象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天气预报往往是短期准确性较高,而中长期的准确性相对较低。但是对企业来说,更多的则是需要中长期预报,以便自己有充足的时间提前安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调配。这种中长期预报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企业安排生产和销售调配的风险性。4中国气象经济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4.1气象经济规模小,气象经济学研究起步晚中国气象经济起步较晚,从1985年开展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工作算起,迄今也不过23年,无论是气象服务产品的数量,还是服务手段、服务水平与社会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的气象信息服务商品化水平很低,经济规模很小,而且各地的气象有偿服务各自为政,存在“小、散、低”等问题,缺乏部门内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导致缺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气象经济学的研究更晚,从第一部气象经济学专著出版到现在,也只有10多年,所以气象经济学尚缺乏系统性和体系性的研究。4.2气象经济发展慢,气象经济学研究层次低长期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商业化气象信息与公益性气象服务不加区分的现象,企业生产或商业销售及调配时习惯把公益性气象预报当作本企业的需求,不向气象部门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气象信息在市场上的经济效益很难更大发挥;同时,气象部门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也研究不足,服务形式单一,产品少;另外,中国也缺少专业的气象中介咨询机构。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气象经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发达国家,气象经济开展得如火如荼,日本气象协会调查了200多种商品的生产效率和气象的关系后得出结论:气象是预测流通和消费的方向标,仅一家日本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WTN)的年均气象服务收入就高达300亿日元(约合3亿多美元),而中国的气象服务总收入不过30亿元。目前,中国气象经济学研究还处在低层面,仅仅研究了气象经济的一般性规律,而对与气象关系敏感的行业需求,大多数经济学家重视不够,理论创新也没有重大突破。总之,中国的气象经济学研究深度不够,方法不多,学科体系尚未真正建立,需要大力完善。4.3气象经济市场大,气象经济学研究势头好气象经济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已逐步显示出重要性,谁掌握气象信息,谁就能把握市场脉搏,占据商机。中国虽然在气象经济方面起步晚,但是从目前气象服务收入直线上升的趋势来看,企业对于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如果按照中国目前气象服务总收入30亿元来计算,气象投入产出比为,那么气象经济的规模至少1200亿元;如果按德尔菲气象定律来计算,气象经济的规模接近3000亿元。由此可见,中国气象经济市场潜力巨大。气象经济学研究机构和研究成果也有新的进展。2004年9月,在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气象经济的专业委员会。它的成立,标志着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气象,标志着气象、经济、社会等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合作的开始,对提高气象服务质量、提高气象投资效益、应对气候变化、减轻和预防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是一个新的里程碑。2007年6月2日,气象经济学委员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就气象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前景等问题开展研讨,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5气象经济学的发展趋势5.1气象经济学战略作用进一步强化气象经济学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战略作用越来越重要,如对全球变暖带来的系列问题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和由英国政府委托制作的“SternReview”报告指出,如果世界持续目前的变暖趋势,到2200年,全球GDP将减少13.8%,相当于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萧条的总和。为了减排二氧化碳,各国都在寻求替代能源,据瑞士银行预测,替代能源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11%;只要与二氧化碳里的碳有关联的,不论是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是交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成为全球的投资热点,光是“碳基金”一项在短短的半年内,全球就增加了47亿美元。因此,气象经济学不仅要研究一般的规律性问题,特别要积极研究开发气象资源(风能、太阳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气象经济学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企业战略的制定从根本上说是以市场和顾客为推动因素的企业家活动,其核心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必须与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相适应。因此,国内外众多企业把气象因素作为经销战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益。5.2气象经济学进一步市场化目前国际上大致有4种类型的气象经济模式。第一类:传统型。完全是公益气象服务,国家气象部门无偿提供气象服务,不搞有偿服务,这是气象经济的原始阶段。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第二类:垄断型。基本上没有私人气象公司,公共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性气象服务,可以进行以收取成本费为基础的专业有偿服务,这是气象经济的初始阶段。如新西兰、以色列采用这种形式。第三类: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性服务,又开展商业性服务,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上平等竞争,这是气象经济的发展阶段。如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采用这种形式
本文标题: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6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