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仙(NarcissustazettaL.var.chinensisRoem.):又名中国水仙,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是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仙的叶由鳞茎顶端绿白色筒状鞘中抽出花茎(俗称箭)再由叶片中抽出。一般每个鳞茎可抽花茎1-2枝,多者可达8-11枝,伞状花序。花瓣多为6片,花瓣末处呈鹅黄色。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鳞茎卵状至广卵状球形,外被棕褐色皮膜。叶狭长带状,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水仙性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传统观赏花卉,是中国十大名花之十。水仙鳞茎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外科用作镇痛剂;鳞茎捣烂敷治痈肿。牛羊误食鳞茎,立即出现痉挛、瞳孔放大、暴泻等水仙传入荆州后,就首先在这一地区种植传播开来,此后北宋时期歌咏水仙的文学作品也高度集中在以湖北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区。黄庭坚称赞水仙“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到了南宋,水仙的传播就更为广泛,整个江南地区都有了水仙的踪迹。栽培中心移到了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闽、浙沿海地区,这在南宋的诸种方志中都有记载。水仙的商品生产也在这一带兴盛起来,如南宋刘学箕《水仙说》记载建阳(今属福建省南平市)园户所植水仙“若葱若薤,绵亘畴陌”。南宋闽、浙沿海地区水仙种植的兴起,有着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东南沿海是海外贸易的集散地,很容易直接从海外获得外来物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水仙也更适宜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种植,而两浙、闽北邻近当时的京城临安,是当时政治、经济和社会人口的重心地区,又有利于这一观赏消费性物种商品生产的发展。这一生产种植的情景,奠定了此后中国水仙种植分布的基本格局和相应的产业传统。元代水仙栽培分布基本延续了南宋的状况,查阅《宋元方志丛刊》中元代方志,《(大德)昌国州图志》(治今浙江舟山市)著录当地的物产,花类中便有水仙。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元代,无论是以水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其作者生活区域也都高度集中在苏、浙、闽一带,反映了元代水仙栽培分布的特点。明清明清时期,水仙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除浙、闽、鄂、湘外,皖、赣、黔、川、滇、桂、琼等地志乘中都有了关于水仙的记载。如《(嘉靖)广德州志》(今属安徽宣城市)、《(嘉靖)南安府志》(治今江西省大庾县)、《(嘉靖)普安州志》(治今贵州省盘县)、《(嘉靖)洪雅县志》(今属四川眉山市)、《(万历)雷州府志》、《(康熙)云南府志》、《(乾隆)广西府志》物产中都著录有水仙。江苏南部的水仙种植有了明显的发展,形成了一些著名产地,出现了不少优良品种。嘉靖王世懋《学圃杂疏》称“凡花重台者为贵,水仙以单瓣者为贵。出嘉定短叶高花,最佳种”。万历于若瀛《金陵花品咏》水仙序也说“水仙江南处处有之,惟吴中嘉定种为最,花簇叶上,他种则隐叶内”,都是说产于嘉定(即嘉定县,明代属苏州府,今属上海市)的水仙单瓣、短叶、高花,品种优质。万历周文华《汝南圃史》“吴中水仙唯嘉定、上海、江阴诸邑最盛”,也可印证。除以上所说几个盛产水仙的地区外,吴县(今江苏苏州)也出产水仙,该县水仙主要出自“光福(引者按:今吴中区光福镇)沿太湖处”。查阅明代苏州方志,《(正德)姑苏志》、《(嘉靖)吴江县志》、《(嘉靖)太仓州志》物产中也都著录有水仙。种种迹象表明,明代嘉靖以来,苏州嘉定、吴县一带成了水仙种植的中心地区,影响很大。此外,杭州海宁县钱山也以出产水仙著称,曹学佺《杭州府志胜》载“钱山,产水仙花”。明末北京还出现了水仙的繁殖基地和贸易,崇祯刘侗等《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居人遂花而生。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都说明了明代水仙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化的发展。苏州水仙种植兴盛,声名远播,在清代进一步市场化,销往广东,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了乾隆年间。乾隆毕沅《水仙》诗注:“邓尉山(引者按:位于今吴中区光福镇)西村名熨斗柄,土人多种水仙为业。”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水仙头,(引者按:鳞茎)秋尽从吴门而至,……隔岁则不再花,必岁岁买之”。乾隆张九钺《沁园春·耿湘门以水仙见贻》注:“水仙自吴门或飘海或度岭来羊城。”说的都是苏州水仙贸易到广东的情形。而此时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水仙也开始兴盛。清初李渔《闲情偶寄》:“金陵水仙为天下第一,其植此花而售于人者亦能司造物之权,欲其早则早,命之迟则迟。……买就之时给盆与石而使之种”,说的就是金陵水仙的生产和贸易情况。康熙中后期,水仙种植的重心再次转移到了福建,漳州水仙异军突起。福建是中国水仙的传统产地,南宋时建阳一线即以盛产水仙著称,明代《(弘治)八闽通志》福宁府、福州府、泉州府物产志中都有水仙的著录,但漳州府并没有著录水仙。我们查阅现存其它明代漳州府及其所辖县志,如《(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嘉靖)龙溪县志》(1535年刊本)、《(万历)漳州府志》(1573年刊本和1613年刊本)、《(崇祯)海澄县志》(1633年刊本),物产志中都未著录水仙。明末龙溪县学士陈正学在《灌园草木识》中说“漳南冬暖,(水仙花)多不作花”,或许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这说明明代漳州有水仙种植,但并不突出。康熙前期,漳州各地的水仙还主要来自江南,《(康熙)漳浦县志》(39年刊本)称“水仙花,土产者亦能着花,然自江南来者特盛”从康熙中后期开始,漳州府龙溪县水仙开始一枝独秀,产生影响。《(康熙)龙溪县志》(56年刊本)“水仙,岁暮家家互种,土产不给,鬻于苏州”。是说龙溪县水仙种植销售比较兴旺,供不应求。康熙末雍正初出使台湾的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写道:“广东市上标写台湾水仙花头,其实非台产也,皆海舶自漳州及苏州转售者,苏州种不及漳州肥大”,可见至迟康熙末年,漳州水仙开始外销,与苏州水仙相媲美,并且形成特色品种,以“鳞茎肥大”著称。到乾隆年间,漳州水仙已超过苏州,《(乾隆)龙溪县志》(27年刊本):“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说明龙溪水仙开始返销长期以水仙著称的吴越地区。漳州与苏州一起,成了当时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并且有过之无不及。乾隆以来,与漳州府相邻的泉州府各县以及台湾、广东等地每年都从漳州贩购水仙花头。如泉州府属的马巷厅,《(乾隆)马巷厅志》载“水仙花……不留种,花时取诸漳郡”,台湾《(光绪)恒春县志》记载“水仙皆产自闽漳州,他处不能种焉,故只供玩一春”。乾隆以后,漳州成了全国水仙种植、贸易和出口的主要地区。从光绪年间开始,漳州水仙不仅经销国内,还自厦门出口远销至美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由此漳州成了国内最著名的水仙产地。宣统三年(1912)厦门海关税务司巴尔称:“水仙球茎种植于两山靠近漳州城的南门,当地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水仙球茎贸易。”(厦门海关《年度贸易报告》)民国民国时期,漳州水仙驰名中外,销售范围进一步扩大,内销京、津、沪、粤等各大都市,外销欧、美、日、东南亚等国。1928年《申报》载:“水仙花之产地散在于漳州府之南门外、日桥附近五里之地黄山诸乡社,一年平均可产三百五十万个,达十万元之谱,其产额最多者为新塘,及蔡均两地方,年各有两万元之产额。次为大梅溪,年约一万元。其它多者六千元,少者一千元。”国内远在东北辽阳府海城县(治今辽宁省海城市)的水仙就购自福建。国外欧美地区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每到花季人们都争先购买漳州水仙,成为了当时的时尚。由此漳州水仙出口贸易额也不断增加,民国六年,输出欧美总值最高达735200元。新中国成立后,水仙生产有了大幅度增加,漳州水仙继续出口到欧美、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是出口换汇的重要产品。当代如今,水仙栽培分布多在东南沿海福建、浙江、上海等省市,另武汉、北京、西安和云南、四川等省也见有栽培报道。野生水仙主要分布在闽、浙沿海诸岛。因为鳞茎生得颇象洋葱、大蒜、故六朝时称“雅蒜”、宋代称“天葱”。之后,人们还给她取了不少巧妙、美丽的名字,如金盏、银台、俪兰、雅客、女星等等。水仙花早在宋代就已受人注意和喜爱。宋代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回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做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漳州府志》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时,漳州水仙花已被当作名花而远运外洋了。2006年1月9日,中国江苏连云港市民张丙春又培育出了能开出红、黄、蓝、绿等不同种颜色的水仙,因此又叫作彩色水仙。形态特征鳞茎卵球形。叶宽线形,扁平,长20-40厘米,宽8-15毫米,钝头,全缘,粉绿色。花茎几与叶等长;伞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苞状总苞膜质;花梗长短不一;花被管细,灰绿色,近三棱形,长约2厘米,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顶端具短尖头,扩展,白色,芳香;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长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根:水仙为须根系,由茎盘上长出,乳白色,肉质,圆柱形,无侧根,质脆弱,易折断,断后不能再生,表皮层由单层细胞组成,横断面长方形,皮层由薄壁细胞构成,椭圆形。为外起源,老根具气道。球茎:中国水仙的球茎为圆锥形或卵圆形。球茎外被黄褐色纸质薄膜,称球茎皮。内有肉质、白色、抱合状球茎片数层,各层间均具腋芽,中央部位具花芽,基部与球茎盘相连。叶:中国水仙的叶扁平带状,苍绿,叶面具霜粉,先端钝,叶脉平行。成熟叶长30-50厘米,宽1-5厘米。基部为乳白色的鞘状鳞片,无叶柄。栽培的中国水仙,一般每株有叶5-9片,最多可达11片。花:花序轴由叶丛抽出,绿色,圆筒形,中空;外表具明显的凹凸棱形,表皮具蜡粉;长20-45厘米,直径2-3毫米。伞形花序;小花呈扇形着生于花序轴顶端,外有膜质佛焰苞包裹,一般小花3-7朵(最多可达16朵);花被基部合生,筒状,裂片6枚,开放时平展如盘,白色;副冠杯形鹅黄或鲜黄色(称金盏银台。尚有金盏金台——花瓣副冠均为黄色;银盏银台——花瓣副冠均为白色)。雄蕊6枚,雌蕊1枚,柱头3裂,子房下位。水仙花瓣多为6片,也有8片的,酷似椭圆形,花瓣末处呈鹅黄色。花蕊外面有一个如碗一般的保护罩。花葶自叶丛中抽出,高于叶面;一般开花的多为4-5片叶的叶丛,每球抽花1-7支,多者可达10支以上;伞房花序(伞形花序)着花4-6朵,多者达10余朵;花白色,芳香;花期1-2月。果实:为小蒴果。蒴果由子房发育而成,熟后由背部开裂,中国水仙为三倍体,不结种实。
本文标题:水仙花的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69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