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一脱水(一)高渗脱水高渗脱水的主要特征是失水多余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00mmol/L,又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细胞外液高渗,细胞内失水,细胞萎缩)1.病因:饮水不足或者低渗体液丢失过多。丢失过多:中枢性尿崩症(ADH产生障碍,导致量不足);肾性尿崩症(肾小管对ADH反应慢);胃肠道(呕吐、腹泻);皮肤:高热,出汗。2.对机体的影响:渴感:由于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引起渴感。但是衰弱和年老的病人渴感不明显。尿的变化: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ADH分泌增加,出现少尿、尿比重增高。轻症患者:血钠升高——醛固酮分泌不增加——尿中排出钠——有助于渗透压的恢复。重症患者:血容量减少——醛固酮分泌增加——尿排钠减少,血钠进一步升高,好处是有助于血容量的恢复。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有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但是引起细胞脱水,致使细胞皱缩。严重高渗性脱水患者,会由于细胞外液高渗使脑细胞脱水而产生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如昏迷、抽搐、甚至死亡。脑体积缩小——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张力变大——静脉破裂——局部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脱水热:脱水——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散热减少——体温升高(婴幼儿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较常见)3.防治:补充水分,适当补充钠。(二)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主要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为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细胞外液丢失为主。1.病因:体液大量丢失后,单纯补水,而未适当的补充钠。体液丢失原因:醛固酮分泌不足。水重吸收减少。肾实质病变,肾小管回收能力下降。肾小管酸中毒,Na+的回收是H+与其交换。利尿剂。胃肠道:呕吐,腹泻。皮肤:汗液。液体在第三间隙的堆积,如腹腔积聚,颅内积聚。2.对机体的影响:低渗性脱水主要减少的是细胞外液,同时低渗液向相对较高的细胞内转移,导致细胞外液进一步减少,有明显的失水体征,如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外周循环衰竭出现较早,患者有直立性晕眩、血压下降等症状。水分向细胞内移可以导致细胞肿胀,严重时因脑细胞肿胀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渴感不明显:血浆渗透压降低——未刺激渴觉中枢——机体缺水却不思饮。重症患者可因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可出现渴感。尿的变化:早期尿减少不明显,尿比重低。重症患者,血容量降低使ADH分泌增多,尿量减少。3.防治:补充等渗液,生理盐水。(三)等渗性脱水水、钠按其在血浆中的比例丢失时,引起等渗性脱水,血钠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主要丢失细胞外液。1.病因:麻痹型肠梗阻时,大量体液在肠腔内;大量抽放胸水、腹水,呕吐,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利尿剂的长期使用,水从尿道排出。2.对机体的影响:主要丢失细胞外液,但不影响水在细胞内、外液转移的平衡,故可导致细胞外液减少,血液浓缩。患者出现少尿、尿钠减少。严重时可发生血压下降、休克或者肾衰。3.防治:补充液体: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搭配。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的脱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等渗性脱水不及时治疗(皮肤、呼吸道也丢失液体)则可转化为高渗性脱水,若只补充水则会转化为低渗性脱水。二水过多(一)低渗性水过多低渗性水过多的特点是体液总量增多,血钠浓度下降,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水中毒,或高容量性低钠血症。1.病因: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少尿期被输入太多液体:肾排水减少,但摄水增加。ADH分泌异常增多综合征(SIADH):★应激状态时:副交感神经通常抑制ADH的合成释放,但人体在应激时,通常刺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ADH分泌增多。★肿瘤:恶性肿瘤细胞分泌类似ADH的多肽,如肺癌患者病变的肺上皮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异常刺激致使ADH分泌增多。★肺部疾患:肺淤血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刺激ADH分泌增多加强水的重吸收。饮水过多:患者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水,导致急性水中毒。2.对机体的影响:体液增多:细胞外液增多:严重时产生凹陷性水肿;细胞内水肿:严重者将影响器官功能,脑水肿——严重时引发脑疝,可危及生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脑细胞肿胀——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压力增加——头痛、恶心、神志混乱、嗜睡。3.防治原则:严格限制水的摄入;适当给予高渗盐水,迅速纠正脑细胞水肿,或静脉注射甘露醇等渗透性利尿剂,或一些强效利尿剂。(二)高渗性水过多高渗性水过多的特点是血钠、血容量均增加。血钠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又称为高容量性高钠血症。1.病因:食入盐过多或盐中毒。(三)等渗性水过多等渗性水过多分为两种:过多的体液潴留在血管内,称为高容量血症;过多的液体潴留在组织间隙中则称为水肿,以下主要讨论水肿。1.水肿的基本发生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异常:有效流体静压:毛细血管动脉端血压—毛细血管静脉端血压—组织间液流体静压=有效流体静压。是驱使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滤出的动力。有效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有效胶体渗透压。为促使液体回流至毛细血管的力量。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略大于回流,还存在淋巴回流。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内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静水压是指组织液在静止状态下,自身受到周围力量的挤压,而为保持自身的相对静止状态,则必须有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来抵消自身所受的挤压力量,这种反作用力即静水压。】病理情况下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因素有:1)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有效流体静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由于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使毛细血管流体内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取决于血浆白蛋白的含量。蛋白合成减少:慢性肝病;蛋白质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肿瘤病人,慢性消耗性疾病。3)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入到组织液中,常见于炎症和过敏。4)淋巴回流障碍:恶性肿瘤、乳腺癌根治后、丝虫病。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1)肾小球率过滤下降:滤过面积下降: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炎时有功能的肾单位大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伴腹水等,导致肾血流量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加:近端小管重吸收增加:ANP(心房钠尿肽,又叫心房利钠肽)分泌减少(由心房肌细胞在受到扩张、牵拉刺激时分泌),导致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肾内血流的重新分布:球——管平衡失调(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浆流量减少——出球小动脉收缩入球小动脉——肾小球率过滤下降——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醛固酮和ADH分泌增加;肝硬化患者灭活醛固酮的能力下降。3.水肿液的特点:渗出液:蛋白含量高,白细胞多,常见于炎性水肿;漏出液:蛋白含量低,细胞数少,常见于毛细血管内压增加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所致的水肿。Ⅰ隐性水肿:患者已有组织液的增多,但尚未出现组织间隙游离液体,未产生凹陷性水肿的体征称为隐性水肿。Ⅱ显性水肿(凹陷性水肿):过多的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引起皮肤肿胀,弹性差,用手指按压后出现凹陷且不能立即平复。4.常见全身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及特点:1)水肿的分类:按原因:心性、肝性、肾性、炎症性;按部位:皮下水肿、肺水肿、脑水肿;按范围:局部性,全身性。2)心性水肿:左心衰——心源性肺水肿;右心衰——心性水肿。因重力作用先发于下垂部位。3)肝性水肿:腹水为主。4)肾性水肿:眼睑或者面部水肿5.水肿对机体的影响:除炎症水肿具有运送抗体、稀释毒素的作用外,其他水肿均可造成细胞营养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本文标题: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7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