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银行业竞争、集中及其相互关系实证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银行业竞争、集中及其相互关系实证研究姓名:陈忠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秦凤鸣20070420中国银行业竞争、集中及其相互关系实证研究作者:陈忠民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吴凤霞银行监管、行业竞争与经营绩效——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2009经济政策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是政府监管和反垄断,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银行业如同世界银行业一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实质性的放松了监管,表现在金融自由竞争方法的应用,也表现在银行监管规则的变化。监管和竞争程度的变化必然会给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深刻影响,所以研究监管、竞争对银行业的影响便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文献只是单方面的研究监管或者竞争对银行业的影响,研究监管与竞争对银行综合作用的文献却非常少,这一研究领域几乎还是空白。国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建立模型和实证研究来考察监管、竞争对银行绩效的综合作用,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是千差万别。而对于我国国内来说,涉及两者综合作用对绩效影响的文献则更为罕见,由于我国现阶段的银行业正处于放松监管和加强竞争时期,考察监管、竞争对银行的作用便成为理论上和现实上的需要。鉴于此,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通过理论研究来考察两者对绩效的综合作用,并以山东省内银行为样本来进行实证检验。具体而言,在理论研究中,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建立模型来研究三者的关系。其中理论分析是建立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和ESH这两种假说之上,理论模型则是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站在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角度,结合中国面临的利率管制这一现实,通过加入利率限制这一条件来研究更加切合中国实际的监管、竞争与银行绩效的关系。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别考察了监管、竞争以及两者综合作用对绩效的影响。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得出了竞争有利于银行绩效的提高,而监管却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两者的综合作用还是能够提高银行绩效的。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本文认为中国银行业过于垄断的局面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放松银行业的进入门槛,通过竞争来促进银行业绩效的提高;同时,监管部门的现场检查和资本要求对银行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提醒监管部门应该改进监管措施和提高监管效率从而使得监管在保持银行稳健的基础上促进银行绩效的不断提高。最后我们发现,监管和竞争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银行绩效的提高,这表明政府可以在适当监管的基础上,放开对中小银行在其他地区开设分支机构等限制,通过加大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银行改善经营管理,重视金融创新从而提高经营绩效。2.期刊论文韩文霞.刘开林.HANWen-xia.LIUKia-lin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与金融发展水平和银行业竞争程度有关吗-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9)外资银行进入的积极效应发挥是否随金融环境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呢?文章运用我国14家银行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就此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发挥了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但二者都比较微弱,而金融稳定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引进含有交互项的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不断提高,外资银行进入的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和金融稳定效应将得到更好的发挥.3.期刊论文纳超洪.纳鹏杰.NAChao-hong.NAPeng-jie信贷技术、银行业竞争与中小企业融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22(6)不同的银行信贷技术对中小企业具有不同的影响,银行业的逐渐开放,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间并购逐年增加,银行业竞争结构的变化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融资.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程度的加大,新巴塞尔协议的逐步推行,将不同程度影响银行业竞争结构及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金融政策的传导机制,不仅考虑其对金融体系及金融中介竞争结构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间接影响.4.学位论文欧朝敏银行业竞争对单个银行和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07银行业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稳定对于实现金融稳定至关重要。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以其巨大的危害,一再提醒人们银行稳定的重要性。近年来,欧美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促进本国单个银行之间的竞争,以应对所面临的挑战。为了改变银行业不发达的局面,监管当局采取多种措施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从2006年年底起,我国银行业必须直面外资银行的竞争。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独立行业,其竞争的变化显然会极大影响自身稳定。与实践的迫切需要相对照,从已有的银行稳定研究成果来看,从行业、尤其是行业竞争的角度展开分析的文献较少。因此,分析银行业竞争对银行稳定的影响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把银行稳定分为单个银行稳定和银行体系稳定两个层面,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从银行业竞争出发,以单个银行为中介,分析竞争对银行体系稳定的影响。首先,论文分别衡量了文章的三大研究对象:中国银行业竞争、主要银行稳定和中国银行体系稳定。然后基于理论模型,确定了银行业竞争影响单个银行稳定的三个传导机制:利差、效率和差异化,并依次论述这三个传导机制如何影响单个银行稳定。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刻画了我国主要银行的利差、效率和差异化,并运用计量方法和案例分析对中国银行业竞争影响主要银行稳定的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单个银行稳定受银行业竞争的作用发生变化,这会影响到银行体系的稳定。本研究对这种影响分别进行理论分析、数量分析和计量检验。经过从银行业竞争到单个银行稳定和从单个银行稳定到银行体系稳定这两个环节后,最后探讨了银行业竞争与中国银行体系稳定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无论是赫芬达尔指数还是PR方法,两者都表明我国银行业竞争有了显著提高。将定量指标分析法和计量分析法相结合衡量主要银行和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结果证明整体而言两者都有了较大地改善。(2)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提高,利差缩小,效率和差异化水平提高。利差的缩小不利于单个银行稳定,而效率和一定范围内差异化水平的提高则有利于单个银行稳定。(3)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有利于我国主要银行稳定。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整体而言,利差这个传导机制最重要,宏观效率次之,微观效率的重要性最小,而差异化这个传导机制则几乎不起作用。(4)单个银行稳定通过传染的负外部性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除了这一直接途径以外,大型银行的稳定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从而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单个银行的稳定性越高,银行体系越稳定。基于中国银行业数据所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主要银行稳定有利于我国银行体系保持稳定。(5)银行业竞争与我国银行体系稳定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关系,如果两者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将会以一定的调整速率回到均衡之中。围绕着“银行业竞争-单个银行稳定-银行体系稳定”这一分析框架,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创新:(1)把结构主义和新产业组织理论衡量方法有机结合,分别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和PR方法对中国银行业竞争状况的变化进行考察。(2)深入分析了银行业竞争影响单个银行稳定的传导机制,提出利差、效率和差异化是产生影响的三个传导机制,并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对此进行检验。(3)探讨了单个银行稳定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作用机理,认为单个银行保持稳定有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当然,本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对此,本文最后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5.期刊论文胡峰.曹圣希银行业竞争的理论研究综述-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4)在理论界,对金融业竞争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比较多,大多侧重于银行业竞争的一般效应以及银行业绩效水平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西方学者则从不同的视角试图揭示出银行竞争与诸多变量的复杂关系.目前对银行业竞争程度进行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Bresnahan模型法和PR模型法.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的成果也比较多.6.期刊论文周闽军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影响一个行业竞争程度的因素是众多的,因此,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对银行业竞争程度进行分析是偏颇的.市场集中度、银行行为和银行业经营性质与银行业竞争竞争程度的关系紧密,且以上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银行业竞争程度,进而对银行竞争行为进行了分析,为如何准确判断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提供了基础.7.期刊论文南阳巴西银行改革中的外国资本问题-拉丁美洲研究2001,(1)巴西在银行业改革中,允许外资进入其金融领域.改革中引进了混合经营模式,建立最低银行资本标准制度,促进银行间的兼并与收购,推动了行业竞争,加强了银行审计工作的力度和管理,建立起中央信贷风险系统和银行内部的控制体系.外资进入巴西金融业对巴西银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优化了巴西银行资产,扩大了银行资产的规模,丰富了其金融体系,提高了巴西银行的效益,同时也带来新的市场理念,对巴西的金融体系起到了稳定作用.外国金融资本的进入确实存在挤兑、抽逃资金等问题,也增加了中央银行控制资本流动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但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其深层原因是对外国资本的过度依赖和国内的高利率.这也正是今后的金融深化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8.期刊论文殷孟波.石琴.YINMengbo.SHIQin金融业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度的影响——基于Panzar-Rosse模型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2009,(11)随着金融业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使银行业竞争环境发生了改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金融业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竞争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竞争度迅速上升,同时伴随着银行的规模效益下降和风险倾向的增加.由此可知,竞争加剧将引起商业银行行为和风险的变化.正确认识开放条件下银行业竞争的变化和特征,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期刊论文吴秋实.WUQiu-shi银行业竞争的SCP范式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研究银行业竞争问题通常采用的分析框架源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该范式强调对市场结构的分析,以及市场结构、厂商行为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SCP范式得到了扩展和修正.因为在科学性、适宜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缺陷,基于该范式进行的实证研究并不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10.学位论文惠亨玉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研究2008始于1978年的银行业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至今走过了三十年。纵观这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不难发现,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一直在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致力于市场结构的改革,主要是放低银行业准入的门槛,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增强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从而实现银行业绩效的改变,学界称此为市场结构改革;二是致力于对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力图明晰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从而起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善银行业绩效的目的,学界称之为产权结构改革。前者如打破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恢复设立四大国有银行,并不断创设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中小银行,逐步引入外资银行的改革举措;后者如剥离四大国有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实现四大国有银行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引入战略投资者,按照改制上市的思路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旨在促进竞争、提高效率的改革措施对于中国银行业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从改革发力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我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什么因素在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这都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在方法上首次使用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的Bresnahan-Lau模型(简称BL模型)来对中国银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代表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勒纳指数,从而精确的揭示了1994-2005年间中国
本文标题:中国银行业竞争、集中及其相互关系实证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