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汉武帝一生对匈奴的三次大反击
大漠瀚海,匈奴远遁无踪影黄河泰山,弦歌彻夜未央宫乾坤一统何求神助诗书铁血共铸我大汉魂这就是关于著名的汉武帝与匈奴之间战争的描绘,它是如此的精彩,让人不得不想要探讨它的来龙去脉,这一系列的战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展的?过程又是怎样的?汉朝取胜的原因又有哪些?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一:大战背景匈奴是一支古代游牧民族,生存活动于戈壁大沙漠南北地区,约相当于今天内蒙古、黄河、河套平原、大青山(阴山)一带以及蒙古高原,匈奴的历史可上溯到我国远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在上古时期曾被史书先后称为山戎、猃狁、荤粥,至商周春秋时期被称为戎、狄,最后与其他北方民族统称为胡。“匈奴”称谓始见史书是战国时期,《史记秦本纪》记载“韩赵魏齐帅匈奴共攻秦”。秦汉之际,匈奴的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匈奴冒顿单于趁楚汉相争之际,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坚昆(今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南灭楼烦、白羊(今内蒙古南部),并重新攻占河套地区,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拥铁骑30万,势力十分强大,称雄于大漠南北。而此时的汉朝呢?多年战争破坏,经济亟待恢复,政权尚未巩固,无力对匈奴作战,最好的例子便是“平城之围”,公元前200年,冒顿单于攻打晋阳(今山西太原),汗高祖闻讯,亲率30万大军迎战,却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后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天性尚武,勇猛好战,加之汉朝当时弱小,所以匈奴敢于时不时出兵边疆,抢掠财物,但是鉴于在军事上匈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汉高祖刘邦只能忍气吞声,不仅要忍,还要出大血本,即采取娄敬(刘敬)的“和亲”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丝绸、财物,与匈奴约为兄弟,这种屈辱的政策却只能缓和匈奴的侵扰(注意是缓和二字,因为尽管和亲了,匈奴仍不时地南下骚扰岳父大人)。这种和亲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景帝时期,确切来说,是一直到汉武帝初年,《汉书匈奴传》记载“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大汉王朝忍啊忍啊,忍了60多年后,终于要熬出头了。公元前140年,一个文韬武略可胜冒顿单于的年轻皇帝——刘彻即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他在位53年,去世于公元前87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几个帝王之一。二:三次大反击汉武帝的成就是巨大而多方面的,但他一生最主要的功绩是在和匈奴的斗争中取得的,他把毕生精力也主要用在了和匈奴的斗争上。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大幕正式拉开,公元前89年(汉武帝驾崩前三年),汉武帝最后一次策划了反击匈奴大战,武帝一生指挥了数十次反击匈奴的大战,其中带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即河南之战。这一年匈奴入侵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杀略千余人”,边疆东部局势紧张啊!常规打法就是马上派重兵救援,可汉武帝此时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就是放弃东部不予救援,而是马上出兵攻打匈奴虚弱的西部,说其英明,是因为汉军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跳出匈奴人设计好的包围圈。于是汉武帝马上令卫青、李息率兵从长安出发,北出榆林、云中,沿黄河北岸向西北行进,猛攻右贤王的驻地高阙,切断右贤王与河套地区的联系,然后突然向南折回,沿黄河、贺兰山南下,直扑没有任何准备的楼烦王、白羊王驻牧的河套平原,白羊王败走,汉军俘获数千人,牛羊百余万。河套地区当时称“河南地”,是匈奴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匈奴距离汉朝统治核心——关中最近的地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占领河套后,汉朝随即不惜代价地在此设立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筑朔方城,从内地移民至朔方,充实边境。河南战役的胜利,是汉军又一次避实就虚打法的成功战役,是从汉高祖刘邦起的第一次大胜利。朔方郡的建立,标志着汉朝第一次把触角伸到长城以外,把战火引到了匈奴境内。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即河西之战。春,汉武帝令骠骑将军霍去病统一万铁骑出陇西。霍去病进行了一次典型的无后方作战,全军不要后勤补给,完全因粮于敌,过焉支山(又称胭脂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俘一万八千余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称为八千),俘虏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缴获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祭祀上天的神器),同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合数万骑兵再出陇西、北地,行程两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泽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甘肃酒泉以北)进攻祁连山,俘杀匈奴三万余人,其中有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及将军等63人,裨小王一下70余人,给匈奴以沉重打击。霍去病的两次出击大大削弱了匈奴右地,并因此激发了匈奴的内部矛盾。匈奴伊稚斜单于因居于西方的休屠王、浑邪王被汉军大败,损失惨重而大怒,当年秋,准备召来杀之,休屠王、浑邪王恐惧,因而合谋降汉,汉派霍去病前去迎接,休屠王又生反悔,被浑邪王所杀,浑邪王并其部众共四万人降汉。汉置匈奴降众于塞外上郡、朔方、陇西、北地和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这次战役后,汉先后在这里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称“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祁连山地区是匈奴的天然牧场,其支脉焉支山紧扼丝绸之路之要冲,不仅利于放牧,而且盛产一种被称为“红蓝”的菊科植物,是匈奴人制作胭脂的基本原料,汉武帝占领此地后广建牧场,著名的大宛马、汗血马、火焰驹都在此蓄养,匈奴人则黯然神伤,民歌中唱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汉匈漠北之战图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即漠北之战。匈奴并没有因前两次的大败而停止南下骚扰,公元前120年,又从右北平、定襄一带南下,为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战前,汉武帝与诸将商议:“翕侯赵信为单于画计,常以为汗兵不能度幕(漠),今大发士卒,其势必得所欲。”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集10万铁骑,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分东西两路进军,此次出击声势浩大,光战马和运输粮草辎重的马匹就有24万匹,另有数十万步兵紧随其后。匈奴单于闻讯后,赵信为单于谋曰:“汗兵即度幕,人马罢(疲),匈奴可坐收虏耳。”于是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漠北。卫青所率西路军出定襄,越沙漠,北进千余里,正遇伊稚斜单于严阵以待的主力军队,卫青立即派5000骑出击,战至黄昏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扑面,两军互相看不清楚,卫青当机立断,派出大军从左右两翼迂回包围单于营地,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于是率数百护卫向西北方向逃走,主帅一逃,匈奴铁骑群龙无首,军心大乱,于是四散奔逃,汉军趁机奋勇追杀,奔杀了200余里,一直追到赵信城,但还是让伊稚斜单于跑了,这一战汉军共斩俘19000余人,汉军在赵信城缴获大量粮食,补充给养后,一把火烧掉余粮,奏凯而还。霍去病的东路军从代郡出发,很快北上2000余里,越过沙漠,与左贤王接战,大败之,杀俘匈奴七万余人,俘匈奴头目80余人,左贤王逃遁。霍去病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封禅,封(祭天)于狼居胥山(今内蒙古乌兰巴托东),禅(祭地)于故衍山(在狼居胥山西北),临瀚海(旧注为北海,即今俄国境内的贝加尔湖)而返。漠北决战,汉取得空前胜利,重创匈奴,共杀俘八九万余人,夺取了阴山以南的所有草地,从此匈奴被驱逐至漠北,而“漠南无王庭”,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的威胁,而漠北地平,多大沙,少草木,活动也少有隐蔽,军事行动更为困难,自此,匈奴由盛转衰,汉、匈国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解析汉取胜的原因汉初时,匈奴在军事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史称“北有引弓强国,南有冠带之邦”,为何会在与汉武帝的较量中如此大败呢?我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十点。第一,匈奴不及汉朝广大所谓广大,是指人和地的问题,大汉王朝地广人众,物资丰富,后备资源充足,据史书记载,汉平帝时,汉总人口数已在6000万左右,而匈奴人口在百万左右,史书称其“不过汉一大县耳”。第二,匈奴国力不如汉汉初时国力衰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的情况:“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社会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富有天下的天子竟然配不齐同色的四匹马,公卿将相只能乘坐牛车上朝,鉴于此困境,汉初统治者都把“与民休息”作为国策,到汉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锐意改革,最后“管粮多得以致陈腐不可食用,银钱撒落一地无人收拢,战马也增加到30万匹以上。”此时汉朝的国力趋于极盛,而匈奴自冒顿单于后开始转衰,到伊稚斜单于时,国力已远在汉朝之下,所以熟悉汉、匈国力的中行说极力避免匈奴与汉拼国力,屡次向单于献计曰速战速决。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的强盛为汉胜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三,匈奴选人用人不如汉汉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拔,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等,汉武帝即位后,除沿用上述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新的选拔制度,其一为察举制,就是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推荐,经考核后起用;其二为征召制,即征召那些有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其三,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为官。这一选人用人制度的实施,使汉朝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最耀眼的当属外交和军事人才,人所熟知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及卓越的才干,在极度艰险困难的环境中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将军卫青是杰出的军事统帅,卫青出身低微,冒从母姓(非婚生子),曾为人奴,后为武帝所用,一生七次出击匈奴,率兵奋战,取得了几次决定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匈对抗的军事局势;骠骑将军霍去病是杰出的青年将领、天才的军事家,他18岁为天子仕中,后随卫青出征立大功,20岁封为骠骑将军,指挥数十万大军,“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是汉破匈奴的第一功臣;还有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匈奴大小七十余次,战功卓著,唐王昌龄千古传唱的绝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赞颂的就是这位大英雄,这些只是千千万万人才中的一些代表,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宣传赞》中描述了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的盛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应对则严助、朱买臣,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奉使则张骞、苏武,将率则卫青、霍去病,受遗则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纪。”而匈奴呢?肯定也有人才,但远不及汉人才广,且时常不被重用,在人才方面大处劣势的匈奴战胜汉朝的机率可就大大下降了。第四,匈奴外交不如汉汉武帝即位后,在积极准备武力攻打匈奴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孤立匈奴,他以高瞻的眼光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初汉武帝听匈奴降者说“匈奴曾破月氏,以其王头为饮器,月氏遁走,而常怨匈奴。”于是武帝想派使臣去联合月氏共同打击匈奴,但去月氏必经匈奴,风险很大,最终张骞应募。张骞,汉中城固人,武帝建元时为郎(皇帝侍从官)。公元前138年,张骞及随从百余人踏上了险途,途中果然被匈奴扣留,一扣就是十年,最后张骞逃了出去,经过千难万险找到了远迁天山之西的月氏,可此时的月氏已毫无向匈奴复仇之心,张骞在月氏留说了一年多,最后不得要领而归,途径匈奴时又被扣留年余,公元前126年,张骞趁匈奴内乱逃回汉朝,并将一捆绘有河西走廊地图的羊皮献给武帝,尽管没有完成使命,但加深了汉对西域的了解,为汉朝大军指明了战略方向;据史书记载,张骞也带回了草原上的铁粉,汉朝工匠通过研究它,改进了炼铁、制铁器的方法,为汉朝打造更加锋利的兵器提供了可能。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派副使分别访问了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汉使出使四方,返还时各国发使臣随同来汉,汉武帝在接见外国使者时令外国客人观看各仓库府藏,以炫耀汉之富有,使者无不惊骇,因而争与汉交往。汉武帝的外交工作取得巨大成功,逐步形成了“凿空”(开通)西域、“断匈奴右臂”一整套战略方针,在汉匈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匈奴对周边民族都是采取欺压侵扰的方式,外交上处于劣势的匈奴战败的可能性又大大增加了。第五,匈奴学习不如汉
本文标题:汉武帝一生对匈奴的三次大反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