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为场外市场的问题研究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为场外市场的问题研究作者:黄丹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罗春林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2007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其它类型债券的主要发行和交易场所,是连接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2001年7月,为了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九家金融机构成为双边报价商,开展双边报价业务,这标志着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初步建立起做市商制度。2007年2月,为完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促进市场价格发现,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公布实施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作为一种新的市场机制,做市商制度的运行状况受到极大的关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做市商是指在债券市场上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度的债券经营法人,这些经营法人在其愿意的水平上不断向交易者报出某些特定债券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并在所报价位上接受公众或其他交易商的买卖要求,保证及时成交。所谓做市商制度,就是指在一定监管体系下,做市商持有某些债券的存货并以此承担维持这些债券的双向买卖交易的一种制度。完善、高效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活跃、稳定和平衡债券市场,促进价格发现和收益率曲线的形成。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做市商制度在做市效率、做市规模和市场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习和借鉴国外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中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经验和做法,以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本文正是以此作为出发点进行的研究和探索,这些工作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做市商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入手,论述了做市商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美国、欧元区、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比较成功的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结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指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对债券买卖报价的不积极所导致债券市场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做市商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分析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是对与做市商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对国内外关于做市商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全文的展开做好了铺垫。第二章主要是对美国、欧元区、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比较分析了在不同经济发展和不同政策支持下各国做市商制度的发展状况,并对这些适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三章在做市商制度的一般理论基础之上,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我国形成商业银行作为债券市场做市商的主体的做市商制度有其特殊的背景:1997年,在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从交易所中退出,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了现阶段相互分离的两个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自成立以来,在规范中不断发展,市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易成员大幅增加,交易日趋活跃。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为促进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规范发展不断推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使得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作用和效率不断提升。本章第三节分析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特征,应用模型分析了做市商的合适数量,用统计数据分析了做市商的做市规模和做市效率。本节着重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债券买卖报价的价差进了分析,做市商设定买卖报价的目的之一,就是用买卖报价价差的收益来弥补做市成本。因此,做市商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法人,在市场操作中必须考虑成本因素。这里的成本因素不考虑与交易无关的固定成本,我们只考虑交易时的成本,大致有以下三种:单据的处理成本、存货风险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成本。此外分析了影响报价价差的其它因素,包括市场的活跃度、市场的风险度、做市商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和限价指令的作用。本章最后一节指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所面临的其它问题:做市商制度设计上的不足——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致做市商缺乏造市的内在动力;在交易方式上,做市商缺乏规避风险的机制,容易引起市场的激烈波动;做市商监控和评估机制不健全等。第四章主要依据本文前面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分析,结合国外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建议。做市商制度的完善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做市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之外,还应该加快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建设。本文的写作方法和特色:本文立足于在对美国、欧元区、日本、韩国等国家或地区成功的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特点及其经验与做法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进行深度剖析,指出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可以说是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深入研究和补充。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国外国债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启示。同时,本文运用一些数理模型和数据图表的形式对本文的论点进行了补充说明,使之更有说服力。2.期刊论文吴蕾做市商制度对债券市场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科技信息2009,(3)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认为交易制度的选择对债券市场质量存在重要的影响,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它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同业债券投资与交易的最主要市场,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载体.本文正是从此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做市商制度引入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量的影响.3.学位论文姚秦债券市场微观结构与做市商制度:中国银行间市场的理论及实证2006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近年来金融学发展最快的新兴分支之一,广泛渗透到金融学的各个领域,从理论上大大深化了对金融市场微观运行的认识。大量研究表明,市场微观结构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功能的实现和运行质量的提高,对市场的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交易成本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规模上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最大的证券市场,也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2005年,银行间市场的债券成交额高达(含回购)22.9万亿元,是交易所债券市场的9倍;债券存量为6.6万亿元,是交易所市场的17倍。从交易机制来看,银行间市场以询价制为主,做市商制为辅,与交易所市场的竞价方式完全不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引入做市商制度的金融市场,已经积累了近5年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数据,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样本。所以,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对该市场交易机制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能够为做市商制度在我国金融市场的适用性提供经验证据,从而使我国金融市场交易机制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对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竞价机制下的股票市场,对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和做市商制度的系统研究尚付阙如。这便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微观结构有何区别,为什么做市商制占据了世界各国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主导地位?第二,从理论上分析,债券市场做市商有何功能及作用,会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第三,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做市商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微观运行特别是市场的流动性、稳定性、有效性和交易成本等产生了什么影响?第四,如何评价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是否是我国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发展方向?带着这四个问题,本文以做市商制度为切入点和主线,根据从从一般到特殊(从金融市场到债券市场),从理论到实证(从理论分析到计量实证),从抽象到具体(从逻辑抽象到我国的具体)的思路,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微观结构与做市商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在市场微观结构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及交易机制的特点,指出场外交易和做市商制是国际上债券市场交易方式的主流。紧接着研究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现状与特点,并利用理论模型从交易成本与效率的角度对询价制与做市商制进行了比较。然后,文章重点分析了做市商提高市场流动性这一根本功能,运用换手率和买卖价差两个指标考察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水平,进行了跨市场与跨国比较,得到了流动性还很低,需要大力提高的结论。随后,文章利用市场微观结构的一般理论,研究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后,对市场流动性、稳定性、有效性、透明度及交易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在深入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和交易的高频数据,使用多种统计及计量方法,对银行间市场做市商行为及其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周内价差变动模式呈w型,但方差分析表明价差的周内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第二,主要有5个因素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买卖价差,其中债券的波动率、剩余期限和大盘指数与买卖价差正相关,债券的日交易量和发行规模与买卖价差负相关:第三,做市商制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效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降低市场波动的作用不明显。在全文的最后,针对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做市商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改进银行间市场做市商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综上所述,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做市商制与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主导的交易机{讣一询价制相比,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做市商提高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增进了市场效率。所以,总体而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优于询价制,应该作为未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机制优化与发展的方向。4.学位论文王栋琳把做市商制度引入中国债券市场问题研究2004该文将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基本思路为:在分析国内国外做市商制度应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债市做市商的可能行为模式预测和基本制度框架,并进一步指出现行制度不足和建议.该文可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一、中国建立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与实践该章将分析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的不足,指出做市商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另外,已有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的实践经验—采用双边报价商制度,可作为在债券市场全面推行做市商制度的基石.二、美国做市商制度的介绍.该章将介绍美国NASDAQ市场上做市商制度的特点和作用.美国做市商在一级市场的角色和权利、二级市场的交易和责任.三、做市商一般行为模式该章将研究做市商动力机制、成本及风险、定价方法等.四、中国做市商制度的基本框架.该章在分析国内做市商制度建立的实践以及国外成型理论的基础上,搭建中国债券市场上做市商制度框架,提出在市场准入、权利、义务、监管等方面的设想,以作为今后中国做市商制度建立健全的参考.五、中国做市商制度的市场运作环境分析与建议.该章在对前面分析的总结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中国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运行环境,剖析其利与弊,然后针对环境中的弊端,提出需做的改进和完善,包括对双边报价商的改进,如增加双边报价商数量,扩大市场容量、丰富双边报价商机构类型;市场上债券数量、品种和工具的丰富;推出扶持做市商的措施;建立做市商资信评估制度;加强做市商的自身建设.5.期刊论文马剑平做市商制度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学术交流2003,(1)做市商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场外证券市场的交易方法.它在促进证券市场流动性,维护证券价格稳定,提高市场透明度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于2001年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双边报价制度,但其与真正的做市商制度仍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从完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等方面促进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6.学位论文张秀磊交易机制与市场质量——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为例2008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认为交易制度的选择对债券市场质量存在重要的影响,本文正是从此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做市商制度引入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质量的影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自1997年6月建立以来,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交易规模不断壮大,交易日益活跃。2006年,银行间债券交易总量达到38.3万
本文标题: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为场外市场的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7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