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三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语录,在谈话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说。这反映了()A.孔子对“仁”没有清晰的认识B.社会动荡不安C.儒家思想复杂、深奥D.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4.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5.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下列言论符合这一思想的是()A.“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各从所好,各骋所长”D.“人伦者,天理也”6.中国古代一思想家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7.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这一发展进程反映了()A.仁政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体系日趋完善C.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梁启超对下列哪位思想家思想的概括()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9.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注重气节、品德C.注重人的个性张扬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10.以“六礼”为核心的传统婚礼,主要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整个过程形式繁琐,对家庭而言消耗巨大,但这种婚礼却在中国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有()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②结婚社会成本较高,有利于婚姻的稳定③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1.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工商皆本”C.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制度12.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韩非子13.宋代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14.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④“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A.①王充②荀子③董仲舒④韩非子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韩非子④王充C.①王充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韩非子D.①董仲舒②韩非子③荀子④王充15.“天下为主,君为客”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B.C.李贽D.王夫子16.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地狱天堂”大致始于()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17.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A.长安、太学B.洛阳、书院C.南京、国子监D.曲阜、孔庙18.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都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B.都是唯心主义观点C.都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D.都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竞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中西文化交流史》(1)如果要探究材料一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材料二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近现代西方哲学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材料三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3)根据材料三,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代学术,超汉越宋。论者至欲特立“清学”之名,而文学并重,亦足于汉、唐、宋、明以外别树一宗,呜呼盛已!明末文衰甚矣!清运既兴,文气亦随之而一振。谦益归命,以诗文雄于时,足负起衰之责;而魏、侯、申、吴,山林遗逸,隐与推移,亦开风气之先。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君主贤臣,莫不以提倡文化为己任。师儒崛起,尤盛一时。——《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材料二(黄宗羲)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七》材料三(顾炎武)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骡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过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群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馀,合图经而成者。——《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材料四亡考(王夫之)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贷,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王敔(注:王夫之之子)《大行府君行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康乾盛世时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方面推行的政策。(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所述,指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风有哪些共同点。(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风从正反两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哪些特点?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而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尚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其殃咎乃至。——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摘自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其着眼点有什么不同?材料三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摘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规避无限制的个人自由。评述启蒙思想家在这两方面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22.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卢梭材料三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回答:(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说明: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的辫论,围绕着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比较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信息并作相关说明。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
本文标题: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强化训练题(有解析)必修三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07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