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江苏省灌河口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思路及产业发展研究09
江苏省灌河口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思路及产业发展研究09-10-3110:18发表于:《江苏沿海经济论坛》分类:未分类灌河口地区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的重要南翼,辖区内河海交汇处的燕尾港、陈家港、堆沟港所组成的灌河口港口群,是江苏省沿海开发的主要节点之一。该区域主要由灌云、灌南、响水三县县域构成,在江苏沿海开发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和更为有利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加快开发的外部条件更加成熟,开发前景更加看好。一、发展背景分析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和长三角区域一体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重要南翼的灌河口地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发展空间更加广阔1、国家战略新政策,打开发展新空间。随着江苏沿海开发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包括灌河口地区在内的我省整个沿海地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宏观政策的强力支撑将为本区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类生产要素的快速集聚和开发能量的进一步激活,将更加有效地推动灌河口地区综合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2、长三角区域新调整,迎来发展新机遇。国务院将长三角区域拓展为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全域,使得江苏沿海地区成为长三角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为灌河口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3、连云港港的新定位,提供发展新平台。灌河口港口群作为连云港港南翼组团,随着连云港港在江苏沿海港口群中核心地位的不断强化和沿海开发龙头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配套延伸连云港港口功能和主导产业发展,将为灌河口地区提升港口支撑能力和实现临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现实基础。(二)发展条件更加成熟1、航运优势凸显。灌河是苏北地区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天然入海河道,河宽水深,岸线条件良好,全线达到三级航道标准,常年可通航3000—5000吨级航运船舶,稍加疏浚可通万吨巨轮。灌河内经盐河、通榆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淮河、长江相连,外直通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形成了海、河、江相连的内河航运网。2、滩涂资源富集。灌河口地区拥有滩涂面积近300万亩,在土地成为发展硬约束的情况下,本区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对解决江苏人地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发展现代农业、开拓经济增长空间,都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3、农业基础较好。灌河口地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区内共有耕地330.84万亩,人均1.4亩,是全省人均耕地的1.5倍,人均占有粮食比全省平均高出60%以上,拥有多个省级及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是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具备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4、工业发展迅猛。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港口运输便利、环境容量较大等优势,加快发展临港产业,有力推动了灌河口地区工业化进程。2006年和2007年,灌河口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2%和34.8%,初步形成了以造船、能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为更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基础。5、生态环境良好。灌河口地区人口密度和开发程度较低,沿海居民稀少,生态系统优良,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灌河直通黄海,以排水为主,潮汐落差较大,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三)发展压力日渐增大灌河口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发展压力日趋显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区域缺乏统一规划,空间开发秩序亟待调整优化,产业集中度偏低,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二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偏弱,尤其是灌河口拦门沙急待整治;三是生态环境问题有所显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临一定压力;四是影响区域一体化开发的体制机制因素较多,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二、总体思路与发展方向(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提升水平的开发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机遇,用好政策,全面推进以节点开发为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统筹协调为主线的灌河口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以港兴工、以工促城、以城带乡、城港互动;充分发挥河海、陆海联动优势,强化区域内部分工及与区外的协调发展,健全港口、产业、城镇协调发展机制,全方位拓展合作空间,推动沿海开发节点与沿海开发核心区域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特别是灌河岸线的开发与保护,努力实现科学开发、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开发。力争用不长的时间,把灌河口地区建成我省沿海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重要支撑点和我省沿海开发节点中的新亮点。(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本区海河江相通、水公铁相联、毗邻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加大政策引导,强化措施保障,合理划分空间,有序利用资源,扩大区域合作,促进和谐发展。1、发展目标预测。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若能持续保持在20%以上,GDP总体上比2007年实现翻两番大有希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以超过3万元,年均增长18%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有望提前实现小康目标。2、发展方向选择。融入长三角,畅通经济流,支撑桥头堡,提升竞争力,在保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努力把灌河口地区建设成为江苏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特色农业基地,成为灌河流域脱贫致富先导区、苏北地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的滨海新区。三、空间开发秩序及岸线功能划分(一)调整空间开发秩序科学进行空间功能分区,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构建各具特色的空间功能组团,形成城市空间、农村空间、生态空间三者协调发展的空间开发新秩序。1、扩大城镇空间。合理利用盐田和滩涂,加快拓展临港城镇和产业发展空间。整合零星工业用地,适度扩大县城和重点乡镇空间。加强城镇绿化空间和生态休闲空间建设,保障城镇居住和生态功能。不含农村居民点,总体开发强度控制在10%以内为宜。2、调整农村空间。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综合开发利用盐田、滩涂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合并、搬迁等方式,鼓励农民向工业集聚区和重点城镇集中,适度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提高农业生产空间占总用地的比重。3、保障生态空间。合理确定各类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范围和面积,明确保护要求,加强维护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完整性,加强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生态空间占总用地的比重应保持在35%左右。(二)构建“T”型开发格局积极呼应连云港港徐圩港区建设,加快推进港口开发及其城镇建设步伐,重点打造沿海和沿河两条开发轴线。加快构建灌河口港城功能组团和响水—长茂城镇功能组团,形成河海联动、港城一体的“T”型开发格局。1、沿海轴线。以陈家港、燕尾港、堆沟港三个港口为核心,依托226省道和临港产业园区向南北两翼拓展,利用沿海大面积盐田、滩涂等资源,重点发展重化工、造船、能源等临港产业,积极承接省内外、国内外产业转移,主动与徐圩港区大型临港产业配套,打造沿海产业开发轴线。2、沿河轴线。依托灌河、326省道和新港大道,重点发展沿河的燕尾港、陈家港、堆沟港三个港口城镇及响水镇、新安镇、长茂镇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化工、冶金、机械制造、商贸物流、食品加工等产业,形成港与城、河与海、灌河南北两岸互动的沿河开发轴线。(三)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岸线是灌河口开发最宝贵的资源。坚持“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深水深用、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的岸线利用原则,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对岸线的开发需求,优化调整港口工业岸线比重,适度提升城镇生活和旅游观光岸线比重,充分保障生态保护岸线比重,大力推进岸线使用向纵深拓展,确保岸线合理划分、高效利用。1、东段岸线。该段是灌河流域最具开发价值的岸线资源,为河海交汇处的陈家港、堆沟港和燕尾港三镇所辖。主要用于发展公共码头、冶金、石化、火力发电以及7-10万吨级造船工业,为承接南北产业转移、配套连云港徐圩港区提供充足的深水岸线资源保障,支撑灌河口沿海南北两翼产业园区发展。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强度,总体上应不超过50%。2、中段岸线。主要包括五队、双港、田楼三个乡镇所辖的岸线。坚持集约集聚开发,加大对已利用岸线的优化调整力度,着力打造3-7万吨级的中小型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加大岸线开发强度的调整力度,由目前的44.4%调整为35%左右比较适宜。3、西段岸线。主要包括响水镇和长茂镇所辖的岸线。重点保障服务于水陆中转、水水中转的仓储、商贸物流业及特色产业对岸线利用的需求,着力打造响水县城和长茂之间的滨河亲水岸线,适度发展船舶配套产业。此段岸线的开发强度应控制在20%左右。4、沿海岸线。该区海岸线共63.5公里,主要用于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旅游休闲、海洋能利用、特殊利用及生态保护。四、产业发展与布局(一)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规划陈家港、堆沟港、燕尾港三个临港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强化与连云港临港大产业的配套协作,打造国内重要的特色船舶修造基地、省内重要的绿色化工基地和沿海地区新兴能源基地。1、发展特色船舶工业。抓住船舶产业转移机遇,依托灌河岸线资源,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整合,加强产业配套,强化自主研发,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淘汰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占用岸线资源多的小、散、差造船企业,重点发展产业政策鼓励、市场需求大的特色船舶。引进和培育船舶动力设备及配件制造、船用电子设备、系泊设备、分段制造、船用阀门等配套产业,大力推进本土化生产,提高高端产品、成套设备比重,形成产业集群,建成与现代总装造船模式相适应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船舶配套工业体系,形成船舶制造与船舶配套相互协同,区域配件市场与全国船舶产业全面对接的船舶工业体系。2、打造新兴能源基地。充分发挥本区交通运输便捷、环境容量较大的优势,布局建设大型燃煤电厂。积极推进在建大型电厂项目,新建机组全部采用大容量、高参数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工业园区集中建设热电联产项目,优先安排背压型机组。利用丰富的风力资源、秸秆资源和滩涂资源,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能源产业。加快响水、灌云陆地风电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场的前期工作研究,力争尽早开工建设近海风电示范项目。积极推广滩涂能源植物种植,利用先进加工技术,提高生物转化效率,努力打造国家级非粮生物能源示范基地。3、建设绿色化工基地。本区适宜布局和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和海洋化工等产业。以陈家港、堆沟港、燕尾港三个临港化工集聚区为基础,加快产业整合步伐,促进三区合一。强化与连云港石化大产业的配套与协作,加强产业内部合作和产品深度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粗放型化工向“绿色化工”、“生态化工”转变。适当发展盐化工,提高产品加工深度。4、适度发展造纸业。依托滩涂和宜林土地资源,发展造纸所需原料。采用节能节水新工艺,引进技术装备先进的造纸企业进入临港产业园区,建设沿海地区新的纸业生产基地。(二)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为中心,走高效农业特色化、特色农业规模化、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外向化之路,打造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苏北沿海特色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加强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灌云、灌南和响水三县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全面落实商品粮生产基地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巩固和新建一批高产稳产粮田。进一步优化粮食种植布局和粮食品种结构,大力推进粮食高产增效万亩示范区和千亩展示片建设,加快粮食高产稳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培育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逐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全面提升商口粮食生产基地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2.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围绕龙头企业集聚、高新技术实验、农业发展示范的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国家
本文标题:江苏省灌河口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思路及产业发展研究0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0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