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江西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江西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做好我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我省“十二五”时期碳强度下降目标,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本规划是按照《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要求,依据《江西省“十二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江西省“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规划》、《江西省“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江西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江西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江西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专项规划,结合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实际编制而成,是未来五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全省上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未来五年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一、气候变化事实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一)气候变化事实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省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观测事实表现为:温度上升趋势明显。1961年到2010年,全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0℃,其中1984年以来升温趋势更明显,到2010年27年间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35℃。全省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微弱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冬季变暖的趋势更明显,平均气温上升了1.35℃,近20年来暖冬出现频繁。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1961年到2010年,全省年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但年降水日数则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十年减少6.9天。2000年以来降水日数明显减少,年降水日数减少了15.0天,强降水事件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极端高温事件呈多发趋势;旱涝灾害更加频繁,且强度增强;台风频次增多影响范围增大。(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2009年我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6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约为17500万吨,占排放总量的67%;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温室气体约为58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排放总量的23%;农业甲烷约排放105万吨,折合2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排放总量8%;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处理约排放甲烷21万吨,折合4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占2%。扣除全省当年森林碳汇总量约为350万吨二氧化碳,实际排放总量约为256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二、“十一五”主要工作及成就(一)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2008年省政府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问题,制定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组织实施我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省发改委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处,明确了工作职责,组建了省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库;2007年成立了江西省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2009年成立了江西省气候变化监测评估中心;2010年成立了江西省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形成了由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发改委归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地、各行业广泛参与的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二)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完善产业政策,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跨上新台阶。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41.6∶38.0∶20.4调整为2010年的12.8∶54.2∶33.0,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房地产产业蓬勃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机械、信息、电子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迅速壮大,支撑作用日益明显;电信、旅游、信息服务等行业取得长足发展。这些产业结构的变化,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中的节能效益。(三)能源结构得到优化由于我省缺乏一次性能源,50%的能源需要从外部调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0%。“十一五”期间,我省十分重视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4万千瓦,水电装机容量达到39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南昌厚田沙漠2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已开工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开工建设,川气东送入赣工程已经建成通气,南昌垃圾发电厂和丰城煤矿瓦斯发电厂已投入运行。(四)节能降耗及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06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845吨标准煤,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同时,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0.05%提高到2010年的63.1%。到2010年,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9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151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6.9%,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五)低碳发展得到积极推进201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南昌为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同时我省选择了资溪、婺源、浮梁、芦溪、大余、分宜、共青城、贵溪、袁州区、吉州区十个县(市、区)开展省级低碳发展试点工作。在全省各行业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低碳型社会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举办了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积极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六)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法规。一是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出台了《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森林条例》等;二是在促进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方面,出台了《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节约的若干意见》、《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三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管理方面,出台了《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归口管理的通知》、《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对外合作管理实施细则》等。上述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发布,为增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七)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围绕“用科技创新助推低碳发展”的要求,以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抓手,着重从资源环境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等方面推动我省的低碳发展。以主攻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任务,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为重要支撑,大力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底,全省组建了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国家科技城1个、国家高新产业特色基地3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个,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组建了光伏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陶瓷材料、鄱阳湖生态等相关优势创新团队26个;培育了国家级创新型和试点节能减排低碳产业企业8个;组建了光伏、陶瓷、锂电、电瓷、实验动物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6家。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一)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我省仍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仍将继续增加,实现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压力较大。——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我省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加快发展是长期面临的重大任务。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资源综合利用率还有待提高、能源消耗较大;“两高一资”产业占有较大比重,产业层次较低、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长,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给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带来了压力。——在能源结构上,我省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到201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原油、水电比例分别为74.4%、13.7%、4.8%,此外还有1.0%的天然气消费,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煤炭占比下降到70%左右的目标。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较差,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同时,在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程度上,调整能源结构存在一定困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困境,使得在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在产业结构上,我省正在加快钢铁、有色金属、有机硅、多晶硅、氟化工、水泥等资源型高耗能产业发展,将增加节能降耗工作的压力。——在公众生活消费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家用电器等高能耗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得电力、能源的消费增速过快,给电力、能源的供应带来了压力。(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和气象灾害频发的农业大省,适应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面临较大挑战。——农业。我省是农业气象灾害重发地区,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大。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产条件,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农业疫病防治体系,有效控制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我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提高我省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和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林业。我省森林结构较为单一,树种结构、林龄结构不合理,脆弱度比较高。由于气温上升,使乡土树种等林种失去原来的生长环境,引起森林结构和布局调整,导致森林系统不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尤其是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使全省森林遭遇严重破坏,更加削弱了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再加上我省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山林火灾应急体系尚不健全,对提高我省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带来了挑战。——水资源。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兼顾当前与长远、防洪与抗旱,建立调控有力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发挥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湖生态系统,以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对进一步做好水利工作提出了现实的挑战。——鄱阳湖湿地。鄱阳湖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对于维护长江下游生态环境协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气候变化,加上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工业、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鄱阳湖湿地水质污染加剧、生物资源被过度利用,湿地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鄱阳湖越冬栖息的候鸟种群数量略有减少,湖区沙化土地面积有加大趋势,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防灾减灾。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如暴雨、干旱、冰冻、台风等,及次生衍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森林火灾等呈现加重趋势。政府部门开展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应急响应、抗灾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对救援队伍建设、救援物资储备和调运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低碳环保意识为抓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遵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省情,转变发展方式,突出重点领域,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挑战。2.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在强化能源节约和结构优化,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3.坚持
本文标题:江西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1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