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江西省三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
江西省三校2016届高三联考历史科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人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形象大使,其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C.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D.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2.唐朝以前,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利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A.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B.嫡长子的权力日趋衰落C.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D.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3.贾宝玉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的一段台词:“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B.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4.明太祖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肃正纲纪,重典治国B.法贵简当,通俗易懂C.明礼导民,明刑弼教D.约法省禁,宽严相济5.清朝史学家在评价某项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上述材料意在强调该项制度A.维护了社会公平B.促进了文化融合C.有利于专制统治D.加强了民族团结6.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建立和谐社会,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下列哲学思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直接借鉴意义的是A.文明每前进一步,社会对抗和不平等就加深一步B.“政治的目的是自由”C.社会契约论—建立法制社会D.生存权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利7.有人说: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也有人说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下列能够佐证前一观点的是:①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③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④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十七世纪,欧洲普遍有这样一种认识“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与此相一致的是A.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B.永恒的上帝啊!我为什么不能再变得年轻呢?C.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D.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9.中学语文课本《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大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作意在A.再现历史真实场景B.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C.揭示人性的善与恶D.反对封建等级制度10.下列能体现“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2015年6月25日,欧盟28国领导人齐聚布鲁塞尔,应对地中海地区难民冲突浪潮以及希腊债务危机,但欧盟各成员国没有达成共识,这说明①欧洲一体化进程充满了曲折②欧盟仅是对欧洲经济问题进行协调的组织③各国在经济事务中都有发言权,反映了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④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欧洲各国的合作正在积极进行A.②④B.①④C.②③D.③④12.2015年7月9日在俄罗斯乌法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主题为“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全球发展的强有力因素”,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B.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13.焦裕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在他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第二年(1963年)领导人民掀起了挖河排涝、根治盐碱、封闭沙丘的除“三害”斗争高潮。这旨在A.贯彻“八字方针”B.推动农业集体化C.推动农业合作化D.完成“二五计划”14.1943年发表的《开罗宣言》肯定了台湾、澎湖是“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必须归还中国。海峡两岸高调纪念,日本各界选择性“遗忘”。这种现象不能反映A.中日彼此之间存在认知上的误差B.中日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形成的C.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发展很重要D.中日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认知15.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16.食品安全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人们用一句流传了千年的愤论:“真是伤天理”了,表达自己的不满。这里的“伤天理”古代主要是指A.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B.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C.违反了当时的社会法律D.与当事人的基本意愿不符17.“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该法律条款最早可能出自A.《人权宣言》B.1787年宪法C.《十二铜表法》D.《拿破仑法典》18.16世纪初,英国只有约1/4的人口依靠工资生活,到16世纪末上升到1/3,而到19世纪中期则到达4/5。下列对此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工资劳动者数量变化反映了工厂日益普及B.劳资对立的趋势贯穿了工业革命的全过程C.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关系变化D.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减弱19.从1545年到1800年,大约有60000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226吨白银的货物,这是1500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20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C.世界市场开始形成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弛20.有人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21.有一项美国历史上的调查结果为:1946年6月,58%的受调查者认为苏联要谋求世界统治地位,1950年11月上升到81%。1948年1月,83%的人主张停止同苏联的贸易,67%的人主张制止苏联的扩张。以上数据说明A.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C.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22.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B.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D.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23.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八国联军侵华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2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25.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B.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D.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第II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6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教育的发展变迁,推动时代和社会进步,同时又受到时代的影响与制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注:指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安徽师范大学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材料二: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材料三: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宗族书院平民教育功能加强的表现及原因。(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教育平民化方面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6分)分析出现这些新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分析这次高等教育院系调整的影响。(4分)27.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需借鉴历史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材料
本文标题:江西省三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1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