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1南昌二中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B.“天下为主,君为客”C.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A.准确反映了英国议会的职权B.揭示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D.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3.“从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在传播中不是连续分布在越来越大的空间之中,而是由个数有限的、局限在空间各点的能量子所组成,这些能量子……只能整个地被吸收或产生出来。”这一理论的提出A.科学精准地描述宇宙运行规律B.颠覆了人们对宏观世界的理解C.是为了解决热辐射问题的疑点D.深化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4.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该报告发表于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来源:学+科+网Z+X+X+K]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5.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是基于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格局C.商周地方政治权力的独立性逐渐削减D.诸侯所在基层共同体具有政治实体性6.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7.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郡县管理下的交纳赋税的自耕农。官府直接控制下的屯田民、兵士、手工业者等不在其中;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也不在户籍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B.自耕农和部分依附人口承担官府赋役负担C.中央集权削弱,多种地方力量并存D.庄园经济盛行,其实质是自然经济[来源:学+科+网Z+X+X+K]28.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来源:Z-x-x-k.Com]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A.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B.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C.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9.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C.《中共一大宣言》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0.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年代田赋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数额(单位:元)百分比数额(单位:元)百分比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1885年49,829,4234853,405,201521890年51,999,6754466,323,100561903年57,269,1943892,143,422621911年74,076,07327202,723,65873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11.下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时间进口棉纱(万担)进口棉布(万匹)1872年51224.11890年108.21556.1对上表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被西方所瓦解C.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D.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12.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D.数量变化一定程度反映了抗日局势13.1958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中国人民公社的未来几年做出估计:虽然会因遇到许多困难而“调整公社体制”,采取一些“可能会更实际、更符合地方条件”的措施,但中共“肯定会继坚持公社的方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结合人民公社的有关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美国中情局对人民公社的预估不符合史实B.六十年代后公社内部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C.三年困难后中共被迫放弃了人民公社体制D.1992年深化改革后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14.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一五”计划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工业化基本实现15.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A.50年代初期B.60年代初期C.70年代初期D.80年代末期16.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4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17.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18.据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然法观念的是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B.“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C.“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D.“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20.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C.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D.“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21.1879年,法国共和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赦免巴黎公社参加者,宣布新闻、集会、结社、出版等自由,实行发展教育和保护关税等措施。1884年共和政府进一步修改宪法。规定共和制度永远不动摇,凡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担任总统。这些措施在当时法国()A.主要针对复辟势力的威胁B.践行了共和宪法的内容C.认可了巴黎公社的正义性D.确保了共和政体的巩固22.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A.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D.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52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主要职能,由防范军事威胁为主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路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多元问题上。这一转变的背景是A.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B.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制约着强权政治C.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D.第三世界的兴起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24.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C.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D.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25.有人根据英国海关记录整理出下表,从表中信息可知英国18世纪主要年份英国离港商船的吨位情况表年份1700171417371751177417831800吨位(单位:万吨)32445052.58496192A.海上贸易突飞猛进B.成为“世界工厂”C.已经掌控世界市场D.自由经济政策盛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自西汉始,便将礼教炳常奉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明礼以导民”、“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是古代中国法制的基本原则。并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出发,将孝移作忠,将父权延伸为君权,从而将维系血缘家庭的伦理道德同维护君主政权和社会秩序的国家法律彼此相通。家庭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家族和君主专制社会,这种传统社会不断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法律自我发展的张力匮乏,法律成为伦理道德体系和行政命今的附庸。——摘编自张历凭《中闯古代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特点》材料二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法即是刑,是镇压手段,是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工具,而忽略对个体权利的追求。君主始终掌握最高立法权,皇帝诏赦往往直接成为法律,皇帝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形成了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统一适用的法律体系,这在西方封建时代是不曾有过的。在西方,以古希腊、罗马法为代表,在起源时就被看作社会关系的调节者。是一种确立权利义务的准则和保障权利义务的手段。尤其在古罗马法中已包括了大量的私法规定和私法学说。而古雅典法律,则根据民主原列,规定凡是多数公民要求做的,政府必须去做,多数公民反对的,政府就不能去做。——摘编自杨明霞《古代中国与西欧法起源的法律价值观之比较研究》材料三古代中国和西方都强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但是,不同的是,中国的道德后来发展成了君臣分离、自上而下的“民本”;而西方的道德后来则发展成了君权源自臣民、自下而上的“民主”。正是由于“道德”不同的内核,中国“亲亲尊尊”的道德观,使法律一直是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且还是次要的工具,而西方后世学者将“道德”与平等自由和民主等“价值”联系了起来;当法治与个人主义“价值理想”联系起来之后,西方近现代“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才得以产生。——摘编自徐爱国:《古代中西方法律工具论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征(3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罗马与古代中国法律制度的不同(2分),这种差异对后世造成了怎样不同的历史影响。(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材料一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
本文标题: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1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