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材料工程基础总复习题答案
1材料工程基础总复习题一、解释名词1、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2、淬硬性淬硬性是指钢在正常淬火下获得的马氏体组织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将钢中渗碳体球状化的退火工艺。4、调质处理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作调质处理5、氮化向钢件表面渗入N原子以形成高氮硬化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6、完全退火将工件加热到Ac3+20~30℃保温后缓冷的退火工艺,主要用于亚共析钢7、冷处理淬火后迅速将工件置于接近Mf温度下,促使残余奥氏体进一步转变成马氏体。8、软氮化低温气体氮碳共渗9、分级淬火在Ms附近的盐浴或碱浴中淬火,待内外温度均匀后再取出缓冷。10、等温淬火将工件在稍高于Ms的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时间,从而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14、疏松由于合金的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在铸件最后凝固的地方出现细小且分散的孔洞。19、素炼生胶在炼胶机中因受机械的、热的和化学的三种作用使分子量下降,因而弹性下降,塑性增加。20、滚焊是用一对滚盘电极代替点焊的圆柱形电极,与工件作相对运动,从而产生一个个熔核相互搭叠的密封焊缝的焊接方法。33、精密铸造用精密铸型获得精密铸件的铸造方法。39、化学气相沉积制粉法利用挥发性金属化合物蒸气分解或与其他气体间的化学反应获得超细粉末的一种粉末制取方法。40、双介质淬火将加热的工件先在快速冷却的介质中冷却到接近马氏体转变的温度Ms时,立即转入另一种缓慢冷却的介质中冷却至室温,以降低马氏体转变时的应力,防止变形开裂。41、正火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30~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43、引发剂容易分解成自由基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具有弱键。11、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12炉渣碱度炉渣中氧化钙的含量与炉渣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的比值。13、偏析钢锭内部出现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称为偏析。15、白点当钢中含氢量高达了3ml/100g左右时,经锻轧后在钢材内部会产生白点。在经侵蚀后的横向低倍断口上可见到发丝状的裂纹,在纵向断口上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银白色斑点。白点通常出现在珠光体钢、马氏体钢和贝氏体钢的轧制或锻坯中,尤其在镍铬钢中最敏感,且尺寸越大越容易出现白点。钢中产生白点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氢和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白点是一种不允许出现的存在的缺陷。16镇静钢钢液在浇注前经过充分脱氧的钢,钢的含氧量一般在0.002%-0.003%。当钢液注入锭模后不发生碳氧反应和析出一氧化碳气体,钢液可较平静地凝固成锭,故称为镇静钢。17、沸腾钢由于脱氧后钢液中仍保留一定含量的氧,故在结晶过程中继续发生碳氧反应,有大量CO气体逸出,引起锭模内钢水沸腾,故称为沸腾钢18、缩孔由于钢锭凝固时因集中的和分散的体积收缩得不到钢液补充而形成的孔腔。缩孔位于钢锭头部,纵面呈漏斗状(液态合金在冷凝过程中,若其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所缩减的容积得不到补充,则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形成一些孔洞。大而集中的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称为缩松。)21、氢脆钢中只要含有0.5ml/100g的氢就可引起氢脆,使钢的塑性特别是断面收缩率明显降低,而对其他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在室温附近最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氢脆均不明显。22、软钎焊钎料的熔点在450℃以下。接头强度低,一般为60~190MPa,工作温度低于100℃,具较好的焊接工艺性,用于电子线路的焊接。23、硬钎焊钎料的熔点在450℃以上。接头强度高,在200MPa以上,工作温度较高。用于机械零部件的焊2接。25、回磷现象炼钢过程中一时期(特列是炉内预脱氧到出钢期间,甚至盛钢桶中),当脱磷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时,被脱除的磷重新返回到钢液中的现象。27、乳液聚合单体在乳化剂作用和机械搅拌下,在水中分散成乳液状态进行的聚合反应28、悬浮聚合是将不溶于水的单体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合,这是自由基聚合一种特有的聚合方法。29、缩聚反应是合成聚合物的一大类型反应。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低分子混合,通过多次缩合生成高聚物,并伴随有小分子物生成的反应称为缩聚反应。30、本体聚合不加其它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热、光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反应。31、界面缩聚指两种单体分别溶解于两不互溶的溶剂中,反应在界面上进行的缩聚界面缩聚是将两种单体分别溶于两种不互溶的溶剂中,再将这两种溶液倒在一起,在两液相的界面上进行缩聚反应,聚合产物不溶于溶剂,在界面析出。32、共聚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真实的、隐含的或假设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34、反挤压金属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反的挤压方式。35、正挤压金属流动方向与凸模运动方向相同的挤压方式36、氩弧焊利用氩气作为保护性介质的电弧焊方法。38、马氏体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马氏体,用M表示。42、胎膜锻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简单的非固定模具(胎模)生产模锻件的一种工艺方法44、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表示。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45、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表示二、填空题1、淬火钢经过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后的组织分别是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2、在正常淬火加热条件下,亚共析钢的C曲线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向右移、过共析钢的C曲线随含碳量的增加而向左移。除Co以外,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含量越高,其C曲线越右移。?3、对于亚共析钢,正常的淬火温度是Ac3+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是Ac1+30-50℃。4、共析钢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分为奥氏体晶核形成,奥氏体晶核长大,残余Fe3C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四个阶段。5、工件渗碳后还应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才能使用。6、亚共析钢完全退火后的组织是F+P,过共析钢球化退火后的组织是球状珠光体。7、与普通淬火比较,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表面硬度高,疲劳强度高,工件变形更小8、亚共析钢调质处理后的组织是S回,共析钢球化退火后的组织是球状珠光体。9、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工件都采用低温回火,其回火方式有高频感应加热、中频感应加热和工频感应加热三种。10、亚共析钢完全退火的加热温度是Ac3+30~50℃,过共析钢球化退火的加热温度是Ac1+30-50℃,渗碳时的加热温度是900-950℃,氮化时的加热温度是500~600℃12、钢淬火后为什么要回火?不同回火温度分别得到什么组织?1、减少或消除淬火内应力和脆性,防止变形或开裂.2、获得所需要的力学性能。淬火钢一般硬度高,脆性大,回火可调整硬度、韧性。3、稳定组织,以稳定工件的尺寸和形状。淬火M和A’都是非平衡组织,有自发向平衡组织转变的倾向。回火可使M与A’转变为平衡或接近平衡的组织,防止使用时变形。未经淬火的钢回火无意义,而淬火钢不回火在放置使用过程中易变形或开裂。钢经淬火后应立即进行回火1、马氏体的分解100℃回火时,钢的组织无变化。3100-200℃加热时,马氏体将发生分解,从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FeXC),使马氏体过饱和度降低。析出的碳化物以细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这种组织称回火马氏体,用M回表示。200-300℃时,由于马氏体分解,奥氏体所受的压力下降,Ms上升,A’分解为-碳化物和过饱和铁素体,即M回发生于250-400℃,此时,-碳化物溶解于F中,并从铁素体中析出Fe3C。到350℃,马氏体含碳量降到铁素体平衡成分,内应力大量消除,M回转变为在保持马氏体形态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细粒状Fe3C组织,称回火托氏体,用T回表示。400℃以上,Fe3C开始聚集长大。450℃以上铁素体发生回复、再结晶,由针片状变为多边形(等轴状)。这种在多边形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Fe3C的组织称回火索氏体,用S回表示。13、什么叫正火?正火的目的是什么?正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30~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目的: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为淬火作组织准备,减少最终热处理的变形和开裂倾向。14、画出T8钢的TTT图和CCT图,并在TTT图上画出等温淬火、分级淬火、单介质淬火、双介质淬火的冷却曲线。金属型不透气且无退让性,铸件易产生浇不到,裂纹或白口等缺陷。55、胎模锻造常用的胎膜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扣模由上扣和下扣组成,主要用来对毛坯进行局部或全部扣形。锻造时,毛坯不转动。用于制造长杆等非回转体锻件合模通常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下模用导柱和导销定位,用于制造形状复杂的非回转体锻件摔模由上摔和下摔以及摔把组成,用于制造回转体锻件,如轴等弯模由上下模组成,用于吊钩、吊环等弯杆类锻件的成形和制坯套模为圆筒状,分为开式、闭式两种,通常由上模、下模、模套组成,用于制造齿轮、法兰盘等冲切模由冲头和凹模组成,用于锻件锻后冲孔和切边
本文标题:材料工程基础总复习题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4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