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
1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目录一、课前预习能力1预习的方法2预习时间的安排3学会选择预习课目4预习语文的方法5预习数理化的方法二、课堂听课能力6听课的着力点在哪里7听课的基本要素8听课要学会抓西瓜三、课堂笔记能力9课堂笔记的要求10课堂笔记的记法11课堂笔记的整理和使用四、复习能力12课后复习的程序和方法13阶段复习的程序和方法14复习语文的方法15复习数理化的方法五、作业解题能力16做作业的步骤17解题不能靠死记硬背18摸解题的规律19摸出题的规律六、实践动手能力20怎样做好实验准备21怎样进行实验观测22怎样进行实验记录23怎样进行实地考察24怎样进行社会调查七、应考能力25考期如何加强自我控制26搞好考前复习27掌握考试方法八、信息检索能力28怎样选择课外书29怎样寻找要读的书30讲究读书方法九、时间运筹能力31读董老的惜时诗32运筹时间的三要素33保持时间运筹上的弹性2十、记忆能力34理解、复述记忆法35数字特征记忆法36间隔交替记忆法37归类网络记忆法38改错趣味记忆法十一、表达能力39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法40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法41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42理工科学生怎样学写作十二、思维能力4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44注重培养抽象思维能力45不断提高直觉思维能力46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47训练思考的方法十三、创造能力48最重要的是创造力49开发创造力的关键50创造的技法51学会捕捉创造中的灵感十四、自我调节能力52知识的自我调节53能力的自我调节54体质的自我调节55爱好的自我调节56选科定向能力引子:从画地图说起“怎样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呢?”这是很多中学生经常询问的一个问题。1984年5月2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李教授在和少年班的同学们座谈的时候说:“考试,只是考一个人的记忆力,考的是运算技巧,这并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学习的重点是培养能力。”座谈会活跃起来。李教授问:“你们谁是上海来的学生?”“我是。”一个少年大学生答。“你对上海的马路熟悉吧?”“差不多都熟悉。”“那好。我再找一个从来没去过上海的同学。”李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少年大学生:“好,比如你,没去过上海。现在我给你一张上海地图,告诉你,明天考试的内容是画上海地图,要求标出全部主要街道的名称。”然后,李教授又回头对那位上海同学说:“不过,并不告诉你。第二天,叫你们俩来画地图。你们大家说,他们俩,那一个地图画得好一些?”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那位没去过上海的同学,齐声说:“当然是他画得好一些。”“大家说得对!”李教授很兴奋,接着说:“他虽然没去过上海,但是他可以连街道名称都标得准确无误。不过,再过一天,如果把他们俩都带到上海市中心,并且假定上海市所有的路牌都拿掉了。你们说,3他们俩哪一个能从上海市中心走出来?”同学们都笑了,答案是显然的。李教授说:“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在没有路牌的地方走路。只有多走,才能熟悉。你地图虽然画得好,考试可得100分,但是你走不出去啊。所以,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可以走路的能力,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真正的学习是培养自己在没有路牌的地方也能走路的能力。”这句话说得是多么精辟而又深刻啊!选李教授是著名物理学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话告诉我们,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标志,而学习好坏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力。我们在中学时期要不要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自然会说:“要!”那么,能力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呢?一、课前预习能力1、课前预习能力看这一章之前,请你先判断一下自己:你看书的时候,是否需要老师的指点或有关书评的启示等外来因素的引导,才能明白书中的重点与精华?你解数学题的时候,是否一定要参考书上的例题,才能形成解题的思路?推而广之,当你游览名胜、风景的时候,当你观赏电影、戏剧的时候,当你参观艺术展览的时候,是否必须通过导游或讲解,你才能发现美之所在?在别人指导下激发出的领悟力,和独立探索的领悟力之间有很大差异。前者为被动式,后者为主动式。老师一再强调的课前预习,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探索的领悟力。本章分三部分探讨如何提高课前预习能力。首先介绍阅读法和回顾法两种方法。阅读法注重对新学的知识的理解;回顾法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1)阅读法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这些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的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2)回顾法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有的同学感到听课效果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扫除这些“绊脚石”,缺少听好新课所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很难立即理解。课堂上某一处卡壳,后面就更听不懂了。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来,就找出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回顾和听讲新课不同,新内容不懂可以搁着,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已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如果预习时没搞懂,就会影响听课了。刘林同学,19岁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总结自己学习经验、谈到在高一期间的一堂化学课时,他说:“那一节课才使我明白,预习要讲究方法。”原来,刘林考上高中之后,认为暑假可以轻松轻松,所以一天书也没看。开学之后,有一次化学课上“离子反应”一节,老师讲:“在初中化学里,我们已经学过了,电解质溶解于水就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反应。”4这两句话虽然不长,可是一连出现了电解质、电离、离子等概念。刘林一个暑假没看书,学过的化学课程忘记了许多,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了,感到茫无头绪,跟不上老师的速度,听得非常吃力。刘林说:“结果,一步落下,步步都跟不上。那节课直弄得我心烦意乱,毫无效果。如果我预习的时候把这三个概念搞明白,不就会很好地听课了嘛。”2、预习时间的安排预习根据时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方法:(1)及时预习老师讲课前,自学老师要讲授的新课。(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3)学期预习利用假期,自学新学期所讲课程的全部内容。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李明华同学是合肥市第八中学初三学生。他在一次全市初中生学习经验交流大会上,谈到他在预习时间安排问题上遇到的教训。初二那年暑假,李明华听人说,暑假里预习一下下学期上的课,开学后那门课肯定能学好。小李试了试,利用暑假看了看下学期要上的几何。果然,那学期几何课程一直在班上领先。小李尝到了甜头,逢人就讲预习的好处。他自己也近乎到了迷信预习的地步。初二下学期开学之后,小李拿出了老办法,集中一切课余时间来预习新开的物理课,拼命地往前赶。结果打乱了学习计划,不仅物理课没学好,还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甚至连做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各科学习成绩出现下降的趋势。老师发现之后,帮助小李作了分析。指出用假期预习方法预习几何取得成功,是因为预习方法和预习时间搭配得当。而开学之后,正常的教学活动已开展起来,每天上午、下午都要上课,各门功课都留有作业,仍然采取集中时间的学期预习方法预习物理,势必影响整体的学习。所以开学之后使用的预习方法通常都是及时预习。及时预习的突出点是实用性,老师讲多少,就预习多少。这样预习的内容少,花的时间也不宜太多,一般有一两个小时就够了。如果时间过长,就适得其反。一是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影响做作业;二是容易疲劳,效果不佳;三是看了过多的内容,第二天上课还讲不到,用途就不太大了。预习时间的安排要注意处理好复习和预习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先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而将预习安排在所有作业都做完之后进行。3、学会选择预习课目中学生每年都同时开五六门课到七八门课。如果各门课程同时进行预习,肯定会出现时间不够、预习质量难以保证的矛盾。因此,预习前必须解决好选择预习课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要点是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同学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预习。干政同学是13岁初中毕业考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16岁时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取赴美物理学研究生,后获理学博士学位。干政主要选择及时预习和学期预习两种方法。每逢寒暑假,小干总要考虑一下下学期要上哪些新课,然后选择一门进行预习。有一年寒假,他选择预习课目时,发现新开了好几门课,有《特殊函数》、《量子力学》等等。他听说这两门课都很重要,可是寒假时间短,只能选择一门预习,选择哪一门呢?小干思索起来。干政将《特殊函数》和《量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作了比较,发现《特殊函数》内容繁多,必须靠记忆,《量子力学》概念多,主要靠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力强,记忆力弱。再看看课表安排,《特殊函数》的课时都排在后半学期。根据自己的经验,一个学期中前半期学习效率比较高,后半学期一般都是学习时间比较紧,加上面临考试,各科都要牵扯精力。比较之后,干政决定利用寒假时间预习《特殊函数》。事实证明干政的选择是正确的。由于提前预习了《特殊函数》并做了部分习题,所以听课的时候对复杂的推导并不感到难,课后也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复习。难点攻破了,不仅《特殊函数》学得较好,学习其他课程的精力和时间也都有了保证。4、预习语文的方法上面说的是预习的一般方法,各门功课都可采用。但是,各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预习5方法也不尽相同。若是在预习前就把握住课程特点,那么预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先讲一下语文课应该怎么样预习。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相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语文课的目的,一是学习祖国的语言,二是训练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语文课采用及时预习的方法比较好。(1)通读课文课文一定要通读,而且应该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过好字词关读课文的时候,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画出来。书上没有注解的字词,可查一查字典、词典,特别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这样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参考书,看看是怎样解释的,如果找不到参考书,就用彩笔标画出来,以便讲这部分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释的。(3)初步分析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识别层次与段落。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也可在课文边作上符号,老师讲到此处时就格外注意一下。(4)归纳中心思想用笔把归纳的内容记下来。上课的时候,和老师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对照。经过上面四步,找准了自己听课时的重点、疑点和难点,一篇课文的预习就基本解决了。总之,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在预习过程中要注意思考。5、预习数理化的方法把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和语文课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数理化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重要的特点:知识的连续性特别强。所以数理化课程虽然也可以作及时预习,但集中时间作阶段预习、学期预习,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数理化课程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预习时却有共同的规律可循。(1)阅读课文这是预习下几个步骤的基础。(2)亲自推导公式数理化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课本上有推导过程;有的课本
本文标题: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7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