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
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朱幼菊构成课堂的要素诸多,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氛围、教学提问、教学活动等,探究有效课堂策略也离不开这些要素。一、巧妙取舍,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还是课程的“创生者”?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能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具体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将教材作为例子,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对教材的处理,应紧扣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取舍、增删、组合等二度开发。如何取舍?我觉得应做到“三忌三宜”。1.忌“一视同仁”,宜“另眼相待”。对学生我们提倡要“一视同仁”,但对教材的处理,我们不需要“一视同仁”,不需要平均使用教学力量,相反要有所区别。比方说,中高年级的文章比较长,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并不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牵引。因此,教师就要用一双慧眼,寻找出文本的特殊点(特别的语言形式)、关键点、核心点,发现学生理解的疑难处、易错处,然后在这些地方用足时间、花够力气,重锤敲打,字斟句酌。而对非重点的地方,或是极易理解的语言则轻风拂过。这样区别对待,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击中要害”。如一位教师指教《少年闰土》,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他抓住“语言”,舍弃了“外貌”与“动作”,重点“丰满”对细节的处理。对文中的四件事情,重点教学作者印象最深、多处提到的“看瓜刺猹”,对其它三件事情则是巧妙地通过引读,很自然地串连起来。这种“另眼相待”的做法,以抓重点带其它的方式,有利于长文短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法的迁移、运用、形成。2.忌“循序渐进”,宜“整合变换”。“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好教师善于将文本有机整合,巧妙将文本进行重组,给学生学习留下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创造性用教材教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从而投入极大的热情。《军神》一课,文中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描写本身结合在一起,但一位老师执教时却从逐一研读两个人物,先从刘伯承的动作神情体会其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然后从沃克医生的表现,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深入感受刘伯承的品质,实现了言意兼得之效。3.忌“固步自封”,宜“适时拓展”。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适时适量补充课外资料,会丰富学生浅薄的认知,疏通学生阻塞的思维,升华学生淡漠的情感,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拓展教学资源,一要适量,避免喧宾夺主,弱化对文本的感悟;二要适时,避免先入为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二、有机整合,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如果说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仅仅知道教学内容,而不清楚教学目标,往往事倍功半。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到“四关注”:关注语文学科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尤其要关注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特点,着眼于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学习方法的引领。关注年段教学要求。小学各个年段都要阅读、习作教学,从大的方面来说,都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作兴趣,养成有效的阅读、习作习惯,提高其阅读、习作的能力。但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有不同,呈螺旋上升。因此,制定教学目标要关注年段的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基础相联系。关注单元导读的指导思想。单元导读既是对本单元主题的提炼,又是对单元训练重点的高度概括。关注导读,树立整体意识,有利于系统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关注课后的练习。练习是编者对课文教学价值的体现,它能为教师教学指明方向,提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暗示教学方法和思路,可以说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三、开启思维,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切合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开启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活动保持互动、对话的状态。1.变多问为一问,删繁就简,凸显思维的多元性。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我们应该力戒“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一类不经过学生思考便能脱口而出、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力戒哪些将文本肢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就如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小径,并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一节实效性强的语文课,特别是阅读教学课,往往可根据文本的关键,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珍珠鸟》一课中描写珍珠鸟从胆小怕人到最后变得胆大了有好多个自然段,如果采取一段一段提问,学生可能很容易读“懂”文字内容。但这样肢解课文的提问,学起来似乎轻松自如,但实则照本宣科,无需思维,没有体验,缺少感悟,这样的“学”与“未学”并没有实质上的变化。窦桂梅教学的时候,将这几段融合在一起,设计了一个覆盖面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大问题走进文本,自主阅读,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地方感悟、品味。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2.变直问为曲问,由浅入深,凸显思维的深刻性。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不但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还会感到索然无味,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若我们以“曲问”的方式提出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如在学朱自清《春》时需要学生分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的作用。如果我们直接提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字应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解决,有些同学甚至可能无从思考。但如果我们不直接问,变换一个角度,“曲”问:“钻”字换成“长”字好不好?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学生对“钻”字用法之妙自然就理解了。有效的提问,不是直接找到答案,得出结论。而应是触动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般的教师会认为这句话太平常,不会为它停驻玩味,即使有人抓住这句话,可能就是直截了当的提问:“鼻子一酸”是什么意思?这样学生就会贴标签似的来说结论,找答案。但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是这样执教的。师: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什么反应?什么感觉?什么滋味?生:难受,难过。生:伤感、伤心。生:心里堵得慌。师:“鼻子一酸”是这样复杂的感觉、滋味。可孩子们,这不对呀!“我”那么渴望买书,母亲也毫不犹豫地给了钱,拿到钱的“我”,应该是怎样的反应?生:高兴。生:兴奋。生:激动。师:对呀,应该是满心欢喜呀!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男儿有泪不轻弹!作家梁晓声,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深藏在这“鼻子一酸”的细节中,唯有同样至情至性的王菘舟才能聚焦于此,品味揣摩出千番滋味在心头,然后通过巧妙的曲问:“鼻子一酸”是什么反应?什么滋味,再引领学生定格于此,放大于此,体验于此,接着进一步追问:本该是怎样的反应?可为什么会“鼻子一酸”,这样,引导学生将停驻在文字表面的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辗转反侧,从灵魂的末梢打开作者心头的千千结。3.变无问中寻问,由表及里,凸显思维的独特性。听名师的课,我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怎么没发现这个点?我怎么没想到这个招?的确,大师们上课常常会在常人“不屑一顾”的“词”上做文章,会在“不经意“的”上出彩,在寻常处寻问,在平常处创生,化平淡为生动,变腐朽为神奇。《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段文字初读平平淡淡,毫不起眼。但就是这样平淡无奇的一句话,王菘舟老师却抓抓其中的“宫殿”一词将教学演绎得如诗如画,师:孩子们,看到“宫殿”一词,你会作何种联想?这样的房子里可能会有什么?生:这间宫殿式的房子里可能有名人字画,各种宝物、豪华地毯、精美沙发……师:对,你能想到的它有,你们想不到的,它也有。然而,当这所房子成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的房子时,室内陈设是怎样的呢?然后,师生在对比中将宫殿的“不简单”与周总理的“极其简单”朗读,从中自然感悟了周总理极其不简单的品质。4.变重内容为重表达,由“意”为“言”,凸显思维的全面性。阅读教学不仅要知道学生读懂“写什么”,以此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更要知道学生读懂“怎么写”,感悟“为何这样写”,实践“这样写”。为此,教师教学中的提问要变重内容为重表达。如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江苏教师刘光祥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一课,在学生感受了姥姥的剪纸技术高超之后,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导语言形式上。生:(读)“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师:读起来,感觉如何?生:很生动。生:很夸张。师:从语言形式上,读起来感觉如何?生:读起来很爽快,流畅。师:这样的语言,课文还有很多。找出来读一读,感受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师:姥姥剪了那么多东西,同学们能不能学一学乡亲们赞叹赞叹?生:你姥姥神了,剪龙像龙,剪蛇像蛇,剪只猴子能爬树,剪只小狗汪汪叫。……四、突出主体,提高主动参与的实效性。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身素质和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而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具体来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有效参与就是要做到——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机”参与。每节课至少有1/3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并逐渐向2/3过渡,压缩老师讲授和指向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用的时间。一节课中,应动静结合,疏密有致,尤其要给学生动脑思、动笔写的时间。这“写”要么是默读批注,要么是自主练笔。这样的自主学习,与新课标中倡导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精髓吻合,与新课标中提出的“每天十分钟写”的新举措符合。2.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有“情”参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要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这种激情的产生,与教师的情绪有关,也与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兴趣度有关。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对文本进行琐碎的分析,要有整体意识,在一定的时间里,提供给学生较大范围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的地方,潜心会文。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个性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习惯、喜好也不同,如:读的方面,性格内向者乐于默读,或者边读边圈点勾画;性格外向者善于通过读来领悟,来表达情感;也有的人习惯小声读,还有的同学习惯读读停停,想想读读。思考的方面,有习惯边读边思考的,有习惯个人深思熟虑的,有习惯在书上写自己的只言片语的,还有想了一会儿就急不可待的与人交谈的。因此,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意愿命令学生“大声读”“齐读”,动辄来个“四人小组讨论”,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3.给学生个性思维的舞台,有“效”参与。学生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因此,要让学生的参与达到最大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广度”的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力求覆盖面广,能够诱发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维的产生。如特级教师武凤霞老师在教学《生命生命》时,提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地方时你没有想到的?这个问题不同于一般老师的“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样提问,有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文中一定藏有我们过去不曾想到的内容,会是哪些?这样提问,有助于唤醒学生情感: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观察不细致还是体验肤浅?这样阅读的时候就有助于情感的投入;这样提问,有助于学生选择与自己经历、感受
本文标题:构建有效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8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