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构造地质学金山镇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姓名:张俊班级:地信学院勘查二班指导老师:张宏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4月27日目录第一章:引言第二章:地层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第四章:地质构造第五章:地质发展史第六章: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图Ⅰ: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Ⅱ: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金山镇地区,面积约151.94平方公里。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峰、孤峰、奇峰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图区村镇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所用资料比例尺为1:100000的地形图。本工作主要包括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年代,主要断层的分布和断层的种类,以及褶皱的分布及其种类和地质地形的演变过程。最后绘制该地区的剖面图和构造地质纲要图。报告主要由张俊等于2016年4月完成。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进纪(N)等时代地层。2.1上古生界主要露出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呈小区域方形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呈小区域带状状分布于图区河北村南部及金山镇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呈椭圆状分布于图区奇峰、雨峰之间和金山镇东南方向,出露面积约为21平方公里。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渚岭、五里河及雨峰一带,出露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下二叠统(P1)灰岩、泥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庄及王家庄一带,出露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中二叠统(P2)砂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桑园及图区西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4平方公里。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主要呈圆状分布于图区孤峰、安村一带,出露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2.2中生界主要出露了上白垩统(K2)、下白垩统(K1)及中三叠统(T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主要呈区域状分布于图区北西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北西伏牛山一带,出露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中三叠统(T2)泥灰岩、灰岩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图区五里河一带,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2.3新生界主要出露了古近系(E)地层。主要呈面状分布于图区伏牛山西部,其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前者主要位于陵庄一带,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不整合或断层不整合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中三叠世以后,下白垩世之前;后者以岩墙形式发育,见于雨峰、陵庄附近,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古近纪以后。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热变质现象。第四章地质构造4.1构造层划分如附图Ⅱ所示,研究区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主要依据有,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纪(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底层。4.2褶皱4.2.1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4.2.2褶皱各论f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约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略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形成时间晚于C3,早于河北村正断层。f2孤峰-陵庄复式向斜: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断轴褶皱形态。f3五里河-渚岭背斜:两处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倾角约35度。f4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组合: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的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4.3断层4.3.1图区断层总论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走滑断层。4.3.2图区断层各论1凌庄-五里河逆冲断层(F1):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渚岭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凌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T2,该处为构造窗;安村海拔1000米,孤峰高处为1200米,都由P3、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凌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2):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伸出图外,图内全长约18千米,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系统地层;下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千米。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底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下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4河北村正断层系(F3-F7):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沿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5走滑断层系(F8-F11):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翼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4.4断层、褶皱及岩浆作用的地质关系分析在逆冲推复构造中总有褶皱伴生,有时褶皱变形强烈而复杂。二者在几何学中具有相关性,在成因上具有统一性。在许多逆冲推覆构造带中,这种关系明显的表现为褶皱的倒向与逆冲方向的一致,以及变形强度的共同衰减。在褶皱作用与逆冲推覆作用的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种观点:褶皱作用导致逆冲推覆,或者逆冲推覆控制褶皱作用。在形成发育上前者表现为先褶皱后逆冲,后者表现为先逆冲后褶皱。且在T3-K1过程中,缺失J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第五章地质发展史(400字)在地质历史时期内,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构造层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底层序列,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2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其中,D2—T2构造层由于T2与P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构造层与T2构造层。D2—P2构造层包括D2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D2的白垩砂岩应该是海洋或者是湖泊相沉积,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因而是中国陆相沉积的湖泊相,D3—P2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成与浅海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稳定。T2与P2之间缺失地层T1形成平行不整合,推知T1时段内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地壳开始垄升,但还没有形成褶皱和断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陆运动。在T2-T3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仍形成灰岩,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海沉积环境中。在T3-K1过程中,缺失J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K1-K2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积高地,滨海沉积环境。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K2而没有沉积K1,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第六章结束语本次地质报告对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构造有了一个全方面的了解,该地区地质现象种类繁多且较为典型。通过这次构造地质学报告学会了分析一个地区的地质图中地质种类及构造,识别各类地质现象,更是对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复习与总结,且对地质知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学习,锻炼了识别地质图、绘制地质剖面图的能力。如进行下一步地质工作需对金山镇及周边地区进行更细致、深层次的考察,并绘制更多种类的地质剖面图,以便于后期地质工作的继续开展。此次报告感谢张宏远老师在学习上的指导与帮助。参考文献:1.曾佐勋、樊光明,《构造地质学(第三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版社,1990年。2.宋鸿林、张长厚、王根厚,编著《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3.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地质出版社。
本文标题:构造地质学金山镇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8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