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标要求:1、了解孔子的生平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来自海内外3000多名祭孔代表参加了盛大的仪式。2003年10月到2004年2月在法国巴黎集美博物馆举办了为期四个月的“孔子文化展”,每天参观人数多达4000人,法国文化部长说到“孔子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人类。”西方社会兴起了一阵孔子文化热。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世界看孔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孔子地位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礼》《乐》,《周易》,《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执政思想、民族性格、知识分子等)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十五岁时下决心学习;三十岁时建立起自我;四十岁时成为智者,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认同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却不违反礼制规矩。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孔子这段言论,你有什么感想?1、青少年时代2、齐国岁月3、从政鲁国(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4、周游列国(55—68岁:颠沛流离)5、晚年结局(68—73岁:落叶归根)一、孔子其人(生平事迹)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据考证,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孔子的故乡(1)离鲁适齐的原因:(2)在齐国的主要活动:(3)结果:遭反对,返鲁国2、齐国岁月维护礼的尊严齐景公的顾问管理内政:中都宰司空大司寇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外交胜利:夹谷之会3、从政鲁国(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之会。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指责齐国失礼。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错误,挥退众人。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提出,如果齐国有事出兵,鲁国必须派300乘兵车相助,否则就是破坏盟约。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齐国必须归还强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是破坏联盟。孔子就是这样利用周礼和自己的勇敢机智,顶住了强齐的外交攻势,为鲁国争得了荣誉和利益。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接连出现了两件对孔子不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鲁定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管理内政:中都宰司空大司寇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外交胜利:夹谷之会3、从政鲁国(51—54岁:从政生涯,人生辉煌)改革碰壁失意去鲁4、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55--68)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由于齐人离间,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鲁卫晋曹宋陈蔡楚卫国历险记陈蔡历险记宋国历险记偶然返乡思考:孔子的周游列国结果如何?这种结果是必然还是偶然的?“苟有用我者,三年有成。”14年的坎坷悲歌,可以看出孔子的怎样的品质?5、晚年结局退修诗书专心教育孔子杏坛讲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的教育事迹及思想1、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2、教育对象:倡导“有教无类”,3、培养目标: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5、学习态度: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得意门生1、背景2、个人因素经济上: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熟谙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试图恢复周礼来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二、创立儒家学派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礼崩乐坏”,新旧势力矛盾激化,3、主要内容:礼的思想1)“礼”的思想: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主张:“贵贱有序”----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正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尊尊——维护君主制、等级制亲亲——维护宗法制内容及实质何为“正名”?名---身份、地位正名----人的言行与身份、地位一致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级之间不越位、不僭礼。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坏乐崩,为了维护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3、主要内容:礼的思想仁的思想2)“仁”的思想——核心含义——《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即“亲亲”:爱自己亲人爱他人)行“忠恕”之道“爱人”方法------“仁”的表现:对于统治阶级:“内圣外王”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内圣”-----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仁”的表现:对于统治阶级:“内圣外王”——仁政、“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认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义。积极意义:仁即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爱护人民的主张;仁还提出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消极意义(目的):“仁”的思想必须和“礼”相结合,为统治阶级安定社会服务,为恢复西周贵贱有序的社会秩序服务,带有很大的落后性。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希望通过仁和礼构建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有等级之分但不过分对立,有仁爱但仍有差别的温情社会------体现了中庸思想3、主要内容:礼的思想仁的思想中庸思想3)中庸之道——实现仁的方法1.中庸的含义:(1)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2)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1、大思想家:①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②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正统思想2、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重要作用3、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4、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冰火两重天---近代以来孔子的地位1.春秋、战国、秦、汉初----冷遇2.汉武帝之后----正统3.维新派----改革先师4.陈独秀----打倒孔家店5、批林批孔---文革时期6、传统文化代表----现代阅读下列材料: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请回答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国家,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2)原因: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礼崩乐坏”,新旧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3)目的:恢复周礼,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影响: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含义是什么?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区别?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1、含义:仁者爱人,不仅爱自己的亲人,而且爱一切人。2、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有等差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博爱,无区别的爱。3、途径:“忠恕之道”;”克己复礼为仁”“中庸之道”;“有教无类”子路少孔子九岁,为人
本文标题:孔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89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