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 尤立增《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尤立增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散文单元。初中时我们学过不少散文,大家还记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吗?生:形散神不散。生: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可入文。生:散文的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生笑)师:真如这位同学所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散文大家了。其实,你说的“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是完全正确的,但“文无定法”并非“无法”。还有哪位同学说说?生:散文表达方式多样,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生:散文要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观点感受。生:我觉得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其实质是语言的艺术。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不管怎样,语言是表现作者思想的载体。那么,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鉴赏散文,要突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生:语言文字。师: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是以“文字”作为突破口。还记得老师曾跟大家说过,“语文天生浪漫,语文天生美丽”,语文的美丽和浪漫在文学类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诗歌和散文。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应该以语言作为突破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理解作者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把握作者所传递的独特的思想感情。(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老师曾反复跟大家强调:充分地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所以,“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这篇课文都读了几遍?生:三遍。生:五遍。师: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那么,当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我强调的是整体感觉。生: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朱自清先生营造的意境很美。原来我一直以为感情充沛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让我很吃惊的是作者的那份淡然也能让人感动不已。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随着他的那份淡然一起入境。师:很好。这位同学的发言包含三层:一是朱自清先生用他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非常优美的意境,二是这篇优美的散文蕴含的是作者那种淡淡的情感,三是淡然的情感照样动人。概括得多好呀,抓住了散文鉴赏的一些最重要的东西。的确,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披文入情,仿佛置身于清华园中荷塘畔,和朱自清先生一同领略荷塘的美景,一同感受朱自清先生心底的那份淡然。好,这位同学接着说,你的感觉是什么?生:我刚读了一两遍觉得挺乱的,有点把握不住主旨。又读了几遍,感觉文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清幽的情怀,有一点忧伤又有一点喜悦。但还有挺多不理解的地方。师:这位同学很生动、很鲜活地概括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有两个环节,初读时感觉到挺乱;再读时能读出些味道来,总体的感觉是文中一种淡淡的愁和淡淡的喜。其实,有不懂的地方是再正常不过的,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还有哪位同学要说?生:我第一遍读时最大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众生笑)再读时感觉辞藻华丽,读到三四遍的时候就有感觉了,(众生又笑)这感觉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很讲究炼字的艺术。师:大家注意,她提到了一点“炼字”的艺术。“炼字”一词我们更多是在诗歌鉴赏中用到,散文需要“炼字”吗?(生齐答需要)师:好,这位同学能不能举出一个作者讲究“炼字”艺术的例子呢?生:比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作者写的是风行荷塘的细腻的感觉,特别是“像闪电般”这个比喻,每当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好像也在颤动,脑海中也浮现这种画面了。这时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好,就想继续读。又读了几遍,发现有许多的问题不理解,也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有一种矛盾,有一种困惑。师:很好。他也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的,更重要的是他还善于通过作者运用的词语来感受那种独特的意境。特别是她在描述这些景象的时候,说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当清风吹过的时候,“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有一道波从近处向远处延伸的时候,叶子与花有一丝的颤动,而自己的心也仿佛跟着颤动——多好的感觉啊!我觉得这才是读散文的一种极美的感觉。下一位同学请接着说。生:这篇文章总体来说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清新脱俗,和很多矫(生读jiāo)揉造作的东西不太一样,就是一种“宁静无语”的感觉。师:这里纠正一个读音,是“矫(jiǎo)揉造作”。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第一段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最后一段又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他描写自己“夜游荷塘”的过程给人一种十分完整的印象,他的语言十分优美,使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融入到他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了。师:这位同学提到了这篇文章的结构问题,首尾呼应,是一个非常浑圆的结构。大家如果结合课后楷体字部分的说明,你会发现和这位同学说的是一致的。但是我要纠正你一个问题,你说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有不同的理解。大家想,这篇散文有记叙的成分,但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生:描写和抒情。师:的确,这是一篇以写景和抒情为主的散文。师(小结):读这篇散文就像品一杯香茗,刚一尝的时候感觉也许是淡然的,甚至还有点儿苦涩;但是,真正地让这杯香茗落在肚子里,在心中积淀下来的时候,回味一下,便别有一番滋味,就会发现在齿间还留有一抹香气,很美的一种感觉。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说得都挺好,都谈了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感觉,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阅读状态。而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同学来讲,读进去了,产生最原始的那个感觉是弥足珍贵的。因为这是大家阅读的起点,也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师:这篇课文到底怎么讲,以什么作为突破口,说实在的我自己头脑中也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路子。后来我想干脆把这个权力交给大家,尊重大家的意见和看法,你们认为哪一段最好咱们就讲哪一段,那么你们认为哪一段最好呢?生:第四段。生:第四、五、六段都挺好。师:认为第四、五、六段写得最美的同学举手。(绝大部分学生举手)师:好!那么我们就从这儿开始讲。大家放开声音把这三段读一遍。(生自读第四、五、六段)师:大家都读了一遍了。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想把这三段真正地读出感觉来,应该怎么读比较合适?生:我觉得首先应该读得慢一点。师:那么“慢一点”的标志是什么呢?生:标志就是能充分地把文章中那种舒缓、优美的感觉读出来。生:要读出独特的韵味,速度放慢很重要。但还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需要重读,且要把握节奏。还有一点,虽然我们读的都是文字,但是我觉得文字和音乐也是有些相通性的,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在自己的耳边应该有一个旋律在响着,所以和着心中的那个旋律,将这篇文章读出一种音乐美来。师:说得多好啊!你刚才说,文学和音乐是相通的,我觉得这话说得太精彩了!那么如果给这三段文学配乐,你认为什么音乐比较合适?生:钢琴,因为钢琴那种“叮叮咚咚”像流水一样的声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最好还是肖邦的钢琴曲,肖邦乐曲中有那种由上而下的流水一般的感觉,你看不见它的汹涌,但是它的流动绝对震撼你的心灵。师:大家注意她的措辞,她说这是一种汹涌但你看不到它的流动,这种感觉对不对?生:我觉得用笛子。师:为什么呢?生:第一,笛子是民族乐器,作者写出了“荷花”的独特的美,因为荷花与佛性是相关的。第二,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一句话:“笛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吹得响亮,让人高兴就高兴,伤心就伤心。”所以笛子是可以传情的。师:其实任何乐器都是可以传情的。生:我想配古筝。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觉得这三段作者突出的是夜晚的寂静,古筝音乐的感觉能将这种寂静传达出来。而且,我觉得配上箫也不错。同时,我不赞成用短笛。师:哦,不赞成。为什么?生:我觉得它的节奏有点儿快。师:那边还有一位同学也有话说。生:我觉得前面那位同学说用钢琴,不算太恰当。师:为什么?假如说,我们就用《命运交响曲》配为什么不行啊?!(生笑)生:我觉得配上中国古典音乐更好一些。师:为什么?生:因为作者写的是荷花、荷叶等,是我们民族文学中的传统意象。音乐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有关,配上琵琶、古筝更好。想象一幅画面,就是一个女子坐在荷塘边弹着琵琶的那种感觉。生:刚才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选曲子非常重要。试想,一个女子坐在荷塘边弹着琵琶——《十面埋伏》……(众生笑)生:显然不合适,我觉得也不适合用肖邦,因为肖邦听起来好像很梦幻,很柔,但其实每一首肖邦曲子中间都有很激烈的段子,肖邦被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和这篇文章的意境当然不符。虽说作者的心情不是很平静,但是也没有达到激烈的程度。师:如果要让我选的话,我倒是比较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选民族音乐的意见。正如他所说,“荷”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典型的一个意象。意象、情感、音乐、审美趣味一致起来会更好些。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到底上的是散文鉴赏课,还是音乐鉴赏课,还是艺术鉴赏课呢?其实呢,是为了让大家更准确地把握这三段描写中蕴含着的作者的情感基调,耳畔回响的是什么样的音乐也就决定了你对这三段理解的程度。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这三段,讨论以下问题:第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要点。第二,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第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学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并再次强调问题,不时地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师:下面各组代表发言。生:第四段写的是月下荷塘的美景。(师板书)师:那么抓住了月下荷塘哪些景物来写?生:主要描写的是荷塘的“荷花”和“荷叶”。师(边说边板书):有“荷花”“荷叶”。生:最后一句又稍稍交待了一下“流水”。师(边说边板书):流水。我觉得你们组概括的还不够全面。先请坐,其他组还有没有补充的?生: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还应该有“花香”。师:噢,还有香气。哪一句啊?读一读那个句子。(板书:花香)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生:在“荷香”到“流水”中间还有一句,“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重读,强调)。”我们不知怎样概括,姑且定为“波痕”。师:“荷波”怎么样?生:“荷波”概括得挺好,但这个词是老师生造的吧!(师生笑)师:说生造也行。但把这叫“仿词”,我仿写的是“麦浪”。大家想一想,“麦浪”这个词是怎么组合的?“麦浪”是怎样的画面?生:麦子被风吹过时起伏荡漾像波浪一样。师:那“荷波”呢?生:微风吹过荷塘荷叶摇动像波浪一样向远处延伸。这么说来老师造“荷波”这个词还是很准确的!(众生笑)师:再次申明是“仿词”!而且不是我的发明。从“写什么”这个角度看,第四段有五个描写的对象。那么是怎样写的?生:描写“荷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师:把比喻的句子读一读。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师:这比喻用得好不好?你如果写荷叶,你会这样作比吗?生:用得好。一个舞女舞动起来的时候她的裙子呈一种圆形,而这个荷叶也是圆形的。人如果跳舞的话,裙子会在大腿部分上下跳动,(生笑)而“叶子出水很高”就是说荷叶的茎很高,这个舞女的腿很颀长。(生笑)师:我觉得你说得不错。老师画一张简笔画来说明,画得不一定像,大家“领会精神”吧!(师画简笔画,勾勒舒展的荷叶和茎,在叶子上画出一个人的轮廓。生笑。)师:我跟大家说要“领会精神”。下边高出水面的茎是不是就是这舞女修长的腿?她的裙裾在旋转起来的时候是不是非常舒展?生(齐答):是!师:荷叶张开的那种圆润、那种飘逸和舞女翩翩起舞的时候裙裾的飘逸有相似点!这是这个比喻的好处之一。还有其他的好处吗?生:“叶子出水很高”这是一种静态的描写。但如果舞女的裙真正飘逸起来的时候,就富有动态之美了。师:很好。这个比喻好在哪儿?一是鲜活地画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那种舒展,飘逸;第二个是“以动写静”,而不只是僵硬的一幅画,富有了一种动态之美。这就是这个比喻的妙处。结合老师刚才对这个例子的分析,大家看看其他比喻有什么样的好处。要通过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来揣摩比喻的妙处,谁发现一点就说一点。生:“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那些“白花”是“零星地点缀着的”,而且是在“层层的叶子中间”;花的形态,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将它们比作“一
本文标题:尤立增《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0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