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某高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模块化、个性化、重实践、强能力-------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4】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培养人才,走产学合作培养人才之路。强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要根据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文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一)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框架1、培养目标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3、学制与学位4、毕业学分要求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6、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7、教学进程安排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9、核心模块描述(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1、学分控制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1.2学分计算依据: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2、模块2.1模块设置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公共必修模块:该模块作为“基础学习”从而构成学习的出发点。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外语、体育、数学、物理、计算机、军事理论等全院学生通修的公共必修的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教务办会同各模块开出单位在征求各系意见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2.2模块的大小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宏观模块名称学分占比修读条件开设学期公共必修约30%全院学生均须选择修读1-2专业必修约40%专业学生均须选择修读,系部及教研室可根据专业3-4专业选修约25%5-7性质开设跨专业、跨系修读课程公共选修约5%全院学生均须选择修读1-82.3模块的编码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2.4模块的描述模块名称:模块编码:学分:开设学期:教学目标/预测达到的要求:内容描述:责任教师:(教授/讲师)授课教师:适用专业:(跨系/跨专业)学习本模块需要的条件:预备知识:考核方式:执行方式:合计h理论:h实习:h实验:h课设:h参考书籍:四、具体要求(一)内容要求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习总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习总量、考核方式等内容。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二)时间要求1、2015年8月至9月各系部各教研室在前期动员的基础上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专业所对应岗位集群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目标知识和目标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模块培养?以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培养?2、2015年9月至12月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3、2016年1月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教务办公室2015.7
本文标题:某高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1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