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想一想,这位幕士为什么给柳词和苏词选择了不同的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与柳词的婉约细腻不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豪放,清代有人评说苏轼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请同学谈谈苏轼。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等。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2、背景介绍: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1079年)被贬到黄州,后旧党执政又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又贬出杭州等地,59岁时,更被贬到惠州和儋州。“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词写在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七月,乘舟游赤鼻矶时而作,作者时年47岁。将赤鼻矶(人道是)说成是孙刘联军与曹操鏖战的赤壁,写成了这首著名的词和《赤壁赋》。如果诗人足之所至是一处古迹,能在优游山水之际,发思古之幽情,抚今追昔,写出容量更大、感慨更深的作品,这就是怀古诗。怀古,是从唐代才兴盛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题材。唐代以前多的是咏史诗,咏史诗大多是读史书有感而发,运用史家的笔法,将叙事、议论和寄托三者融为一体。导朗读,正音,读出气势。上片高起再平稳而后慷慨激昂,要读出对赤壁之战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归复于旷远。三、研读课文1、首句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时空背景,有何作用?有如《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起笔就营造了一个极为辽阔悠久(旷远深沉)的时空背景,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为“周郎”出场营造声势。2、下片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体会下列字的妙用特点:气势磅礴“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化静为动。以上二字写山势险要高峻。“惊”字,“惊”字本义为“马骇也”——《说文》,意即马受惊狂奔,似乎可闻涛声轰然雷鸣,惊心动魄。“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形容雪白的浪花层层汹涌而来,速度极快,蔚为壮观。以上三字写出水势之汹涌澎湃。小结:上片写景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此多娇。。。)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些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到一个惊心动魄、思接千载的奇幻境界,为周瑜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以景衬人。(板书)4、在下片中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明确:⑴美女衬英雄,侠骨柔肠,方谓风流人物,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青春年少、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小乔初嫁了”)⑵正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具有儒将风度(性情温厚\精通音乐)。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着这样一种“名士”的派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⑶“谈笑间”,极言周瑜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大将风度。“灰飞烟灭”,极言强大的敌人在周瑜面前的不堪一击。这句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板书“虚实结合”。(见练习)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4岁的他与28岁的诸葛亮,要对付年已54岁的老谋深算的曹操,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5、作者怀念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参考板书:周瑜苏轼雄姿英发早生华发少年得志壮志难酬(以人衬己)作者由周瑜英雄想到自己,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怀。至此,我们已能明白作者大赞周瑜的丰功伟绩,是为了抒发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可以理解为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年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也可将“应笑我“的主语理解为作者,自嘲。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于这句有许多的争论,有人说反映了作者消极颓废的思想,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你认为呢?(1)“人生如梦”是压抑之下的自我安慰之词。“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寄托壮志未酬的苦闷。(2)人生如梦一般短暂,我何必为自己的不得志耿耿于怀呢?辉煌也是一生,郁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和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失意潦倒算得什么?看得开,才能出得来,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达观态度,诗意人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齐生死,等是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他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仰慕诸葛亮、屈原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仰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保持着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用“外儒内道“的形式统一,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小结:全词由江带出,景、情、史浑然一体,情景交融,理寓其中。(板书)定风波教学目的:1、了解苏轼豪放旷达的思想情怀,学习面对逆境泰然处之的精神。2、学习诗作借助生活小事抒发人生感慨的写作技巧。3、品味诗作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品味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怎样理解作者在当时处境下的生活态度,我们如何看待当时的政治风云。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写作背景:这首词创作背景与前一首相同。二、朗读正音,读得舒缓自然。三、赏析作品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2、如何理解这首词所抒发的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渲染出雨骤风狂,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蓑”本指蓑衣,“一蓑”是“满蓑”,强调不借助外力的保护,依靠自己走过艰难旅程。“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这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强化了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泰然处之的超然达观。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随缘自适,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如同“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饱含人生哲理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获得的顿悟:社会上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萧瑟“指风雨声,“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已经不仅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更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无风雨”和“无晴”意思是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说来都是无所谓的。表面上看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4、这首词的艺术特色:(1)借题发挥,以小见大。本词中写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些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2)一语双关,曲笔(隐喻象征)抒情。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5、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条官路坦然平,无限游人取次行;莫谓地平无险处,须知平地有深坑。——慈受怀深
本文标题: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3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