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达到学以致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教师包办代替,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没有让学生通过分析过程去感悟地理概念和原理;课堂上使用案例频率过多,冲淡了教学重点,脱离教材而流于形式;脱离生活实际,枯燥无味等等。因此真正的案例教学应该给学生创设出一种学习情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地理知识形成直接经验,最后再由教师整理,形成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较完善的地理能力。案例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选择,一个好的案例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并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下面是在我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的一些具体案例教学。一、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很多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演绎出来的。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感到地理与我们是多么亲近,多么有趣。所以,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就能贴近学生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发生直接的兴趣。例如复习中国区域地理南北方差异时,我采取了以下对比方法。学生发言次序比较项目生活故事地理环境原因1衣南人喜欢丝绸,透气滑爽;北人喜欢毛皮,耐寒。南方气温高,属热带和亚热带;北方气温低,冬季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属温带。2食南人吃米(稻类);北人吃面(麦类)。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湿热)、耕地多以水田为主,宜种植水稻;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干冷),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小麦生长。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3建筑南方屋顶高而尖;北方屋顶多建成平顶。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平顶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4交通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因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形平坦,所以陆运成为成为北方主要的运输方式。5语言南繁北齐。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语系,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彼此差异也极大,甚至听不懂。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而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6工业南轻北重。指工业布局的地域特征,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由于受到矿产资源和区位条件等地理因素的影响,二、善于引入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不仅如此,很多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1、诗词导入,激发兴趣。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更是如此,有时借一句趣话,课堂就会增加几分诙谐,用一句诗词导入,就会立刻激活课堂。例如,在复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讲中国气候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那么春风为什么不能度过玉门关呢?春风又指的是什么呢?这样导入,可以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我国是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国家,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2、引用诗词,解释原理,深化知识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的反映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而在高山古寺之中,桃花才开始盛开,这主要是平原与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山顶气温远远低于山脚气温。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这些地理知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解释热力环流中的山谷风成因。3、教学中引用诗词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诗词选用要恰当,诗词要能恰如其分的体现某些地理知识,地理规律,不要牵强附会,扯不上关系的诗词也生搬硬套的用进来,这样即耽误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不能解决地理知识,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感觉。其次,诗词选用要力求做到少而精,选用的诗词最好是学生们以前都学过的一些名言名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这样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如果你引用比较生僻的诗句,学生对诗句本来的意思都不能理解,又怎能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呢?将古诗词之一丰厚的文化遗产运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而且可以将地理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地理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培养科学素质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优秀人才。这也是地理教育所应达到的最高境地。三、从新闻事件中挖掘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利用新闻事件适时地创设情境,并紧密结合新闻材料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让课题富有新意。例如,在高三复习《气象灾害》教学中先学习以下新闻2006.4.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市气象台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预报夜间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本市将有6级左右偏北风。昨天傍晚时分,狂风大作,大风裹着浮尘、扬沙和杨絮再次给北京一次“沉痛”的打击。昨天白天,浮尘天气控制了京城,能见度在局部地区只有2公里左右。到了夜间,冷空气大举南下,5、6级北风肆虐京城,带着前日进京的浮土和沙尘再次刮了起来,像《西游记》中的“黑风怪”一样路过之地狂风大作,遍地黄沙。以报道为引言,布置学生作业:搜集有关沙尘暴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所找资料讲解沙尘暴形成条件,并对我国沙尘暴的来源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展开激烈的讨论,并提出许多他们自己对解决沙尘暴非常好的看法。这一课堂课,一方面让学生在新闻时事、亲身经历中感知,另一方面用地理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他们对地理这门功课产生浓郁的兴趣。这样的新课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仅真实、生动、直观,富于启迪性,更重要的是还能赋予教材新意,激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使自主、探究式教学具备了一个良好开端。在讲交通运输时引入青藏铁路通车新闻和青藏高原风光图片、在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引入我国西气东输全线通气、南水北调开工等新闻和西部风光图片。这些图片和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还可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通过新闻的引入,让学生了解并体会地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地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而且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图片和资料,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同样一些反面新闻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憾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作为“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从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上延伸,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1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水的过度引取和利用的结果。对这种情况学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节约用水。四、加强地理和历史学科的知识联系政史地是一家。不仅仅是这三个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知识联系,而且也对学生对文科知识的学习起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如果说,我们过去的教学中只是注重了单个学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的话,那么现在,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和综合与注重某个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已经是同等重要的了。例如人口迁移一节中,中国古代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到长江珠江流域主要是自然灾害和战争造成的,特别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清末民初闯关东走西口,建国后人口由城市迁到农村和边疆,改革开放后人口由内地迁向沿海等。洋流一节中,导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两次登陆美洲时间不同的事件,说明洋流对航行的影响。引入三角奴隶贸易说明洋流对航行的影响。导入1941年12月日本海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事件,说明洋流对航行的影响。导入泰坦尼克号与来自北极的冰山相撞事件说明寒流的作用。导入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说明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特点。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一节中,了解美国的历史文化有助于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现代化大都市中间高四周低),了解欧洲历史文化可以理解欧洲城市中心是广场教堂,了解中国古代皇权至上的历史,理解北京中心是紫禁城的原因。以拿破仑入侵俄国和二战中德军进攻苏联失败来引入寒潮的教学。古有丝绸之路,今有第二亚欧陆桥引入中亚地区的复习。在西亚的复习中引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巴以冲突、索马里海盗。在南亚复习时引入印巴战争。在东亚复习时引入钓鱼岛、独岛、俄罗斯北方四岛争端的由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在复习东南亚时引入马六甲海盗和印尼地震大海啸的历史事件。在复习非洲引入奴隶贸易。秦汉在关中兴建的数处水利工程,灌溉了大量田地,使少雨的关中地区长时期成为我国的富有之地;都江堰的修建,既防洪又灌溉,四川乃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宋时苏湖地区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口合理,才有水田面积大、产量高,才流传下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言谚语,宋元王朝,充分利用海岸线长,港湾众多的优越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宋元王朝的经济繁荣;隋炀帝利用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河湖密布,降水量大,人口较多的优势,开凿了沟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就是利用便利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南粮北运,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今天,我国正在修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正是借鉴历史经验,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范例。案例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相信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教材中的运用会越来越成熟,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放光彩。
本文标题: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6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