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样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赋予不同文化不同的特色。不同区域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对与我们正要研究的独特潮汕文化来说,只有初步地了解潮汕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体会到潮汕文化蕴涵的深厚底蕴。潮汕文化,星河璀璨,源远流长。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其中,地理因素是基础、先决的因素。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地理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习惯、民风民俗,进而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要研究潮汕文化,离不开潮汕地理状况。我们今天说讲的潮汕地区是指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平原,包括潮州市、汕头市以及揭阳市,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历史上潮汕地区还包括大埔县、丰顺县。通行潮汕话(属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客家话。潮汕平原位于粤东沿海地区,是广东第二大的平原,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其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福建接壤,东面与台湾省相望,有“省尾国角”之称。千百年来的沧海桑田,造就了潮汕地区的独特的地理面貌。潮汕地处我国东南丘陵的边缘,地势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和海岸地貌等,沿海还有126个岛屿。潮汕的西南、北和东北3面为山地丘陵,中部、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平原和丘陵的过渡带往往是波状起伏的台地(岗地)。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19%,丘陵占30%,台地占12%,平原占39%。广义的山地(包括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近一半。把山地丘陵中的盆地、河谷平原和台地一起作为山区计算,占其总面积6成以上。在潮汕地区西北方,横卧着东北至西南走向的莲花山系,它由凤凰山、莲花山、大北山、小北山、大南山、南阳山、桑浦山等绵延的七大山脉组成,东北与福建博平岭相连,西南至惠来和陆丰沿海,内部是以韩江三角洲平原为首的相对宽广的富饶土地,人口稠密。因而把广东东部切割出了一块背山面海、西北高东南低的独特的地理区域。而水系如黄冈河、韩江中游、榕江下游一北河、龙江等都是沿北西向流动。而其东面就是隔海相望的台湾由于潮汕平原仅占整个潮汕地区总面积的30%,其余均为山地丘陵,东南面则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故有“其为屿者十之三,其为水者又十之四,可耕之土无几”。其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的潮汕平原虽物产富饶,但是生存环境去并不易。常有台风和地震时常威胁,并且各种自然灾害频繁,部分地区生存条件异常恶劣。虽然农业生产相对发达,但是,潮汕农业生产的发展一直受到人多地少的制约。由于历来人多地少,人口密集;总面积仅104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有1400余万,至今仍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数量庞大的人口对地域狭小的潮汕平原造成了极重的负担。这就迫使潮汕人思考着如何因地制宜,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了更高产量的农产品,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投放了更多的劳动力,甚至不惜用绣花的工夫来种田,把传统的精耕细作推向极致。”于是,“种田如绣花”成了潮汕农业生产方式的最突出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把山坡、路旁、池边、田沟、墓隙均变为耕地,一年四季,间种插种,精细耕作,也获几收。正是这种长期的演变,由此形成了潮汕人精打细算的性格。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单单说创造一项,潮汕人的心灵手巧和匠心独具就足以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潮汕是一个具有独特而优越地理环境的地域。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潮汕人精细的社会生的文化心态,从而使潮汕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精细特色,越的地理环境为潮汕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人多地少,生活空间狭迫,许多潮汕人转向手工业生产;潮汕农业生产相对发达,潮汕先民便以丰富的农作物作为原料,大力发展刺绣、竹雕、木雕、竹帘、织席、麦杆制品等手工业生产生产出潮锈、陶瓷、木雕、石雕、贝雕、根雕、竹制品、草制品、藤制品等等工艺品工艺精湛,品种丰富齐全,绚丽多姿,有“南国名花”之称,赢得了海内外一致的赞誉;而其出产的陶瓷更是闻名遐迩,制作精美,品质优良,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瓷都。精细的社会生产造就了潮汕传统文化的精细性。.精雕细琢的工艺美术同潮剧、潮乐并称为潮汕文化三大精华。其中,最具盛名的是陶瓷、木雕和潮锈等不一一列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养一方人。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造就了潮汕人务实精神,更是陶冶了潮汕人精明的文化心态;而商贸经济中的精打细算,也培育了潮汕人精明的文化心态,使潮汕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手工业生产的发达,陶冶了潮汕人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推陈出新、不断创造的积极向上精神。总之,精细的社会生产培育了精明的潮汕人,而精明的潮汕人在精细的社会生产中创造了精细的文化。总之,潮汕地区有其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人多地少的严重问题对潮汕人生产了巨大的生产压力,迫使潮汕人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精雕细琢的手工业,精心经营商业贸易,形成精明的文化心态,大大影响了潮汕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因此,精明的潮汕人创造了富有精细特色的潮汕传统文化。潮汕地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载元代以前就有,故历来乡情、亲情、族情甚重。潮人“父母在,不远游”、“骨肉相附”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谁愿远离家乡谋生?终究是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潮汕人虽聪慧勤奋,可是地狭人众,怎能维持生计?故长期以来,过着半饥半饿的生活。居山乡地的潮人,每日两餐番薯一餐粥是常见之事。地狭人多,人口和资源的矛盾相当突出,不堪重负的人口压力迫使大批人出洋谋生,并形成一种浓烈的社会风气,培养了他们极强的开拓意识和经商意识,造就了他们开拓进取和积极创造的精神,竞争心理尤为突出。不少人远涉重洋,移居海外。真如有关史籍所记述那样:“纵有丰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加上暴政、乱世、天灾、人祸,离乡别井,海外谋生,就势成必然。这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又再一次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潮汕南濒大海,潮起潮落,从古至今,勤劳的潮汕人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滔滔的大海总是激起潮汕人的心理冲动,他们梦向大海,从大海索取大自然的赠礼。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优良的港口,使潮汕具备了发展海外贸易的先决条件;潮汕地处闽粤边界,韩江、榕江、练江、黄冈河等江河提供了舟楫之便,为潮汕发展内地贸易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土特产;发达的手工业生产也为商贸经济的发展和发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潮汕地区的商业贸易一贯十分重视,也比较发达,成为古代中国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在绣花式农业的陶冶下,潮汕商人从实际出发,寻求并实行“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之道,向“精”字发展。由于缺乏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大工业作背景,潮汕传统的商贸大多是小字辈,小商小贩。但是,他们从小做起,点滴积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因此,长期的商贸活动,使潮汕人精打细算、苦心经营,锤炼出精明能干的素质,潮汕商人因善于经商而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优良的传统;例如诚实守信,向来是潮汕人的优良传统,像香港潮籍富商李嘉诚先生,靠的就是诚信两字,再加上自己的不断努力,终于开拓出今天这个局面。许许多多侨居海外的华侨同胞也是如此,他们在创业最艰苦的时期,哪怕是冒着失败的危险,也是一个信字当头,按合同办事。除此之外,潮汕文化中的商业精神。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这方水土养育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潮汕人对内以兄弟相称,团结内部,对外是商人的做法,有买有卖,互通有无。潮汕人经商刻苦勤俭,精打细算,勇于拓展,善于经营,为世人所公认。经商之道融入潮汕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脉。潮汕文化中的主动性。潮汕人个性很强,富有韧性,改变环境的愿望也比较强。他们更善于主动迎接挑战和寻求机会,改变环境。潮汕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同时,潮汕文化的独特性丰富了岭南文化潮人善经商,以资本搏利润是被认为是合理的经营,他们只认为有审时度势,掌握机遇,而从不认是投机倒把行为。潮州商人多尊奉文财神范蠡。商界处处弥漫风险,商场如战场,商人除精打细算外,敬财神避凶煞,凡大小商店开业,往往贴一副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在大堂供桌上,必有一位财神,保佑挣大财。潮商多是奉范蠡。潮汕人的生活环境,使得其具有敢干冒险开拓、刻苦耐劳、注重义气、勇于任事、勤俭立业等民系特征,最突出的是强烈的凝聚力,由于外出谋生的人多,而生活习俗又有异于本土,为求发展拓业,潮人之间有一种互相照应、团结互助的风气,由于商业文化浓厚,在本土和海外的潮商也通过种种方式联结成商帮,成立商会。通过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潮汕文化,将海内外的潮汕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由于潮汕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夏季高温多雨,气候炎热,在加上是典型的东南丘陵地形的影响,形成了潮汕人独特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例如,潮汕人多喜弃木屐,就是因为本地多雨潮湿的缘故。民以食为天,至于潮人的饮食风俗习惯,也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潮汕地理环境和气候,利于捕捞、耕种,水渠交错,大海月环,水产品多,鱼虾甲介,大宗小宗,源源应市,多时可达百种。原野四时常绿,果蔬终年轮番上市,形成饮食丰富多样。潮人早餐喜吃粥,这可能和潮人处亚热带有关,他们在劳动中多出汗,为体内需要水分平衡,习惯食粥,感到舒适可口。尽管上午要劳动时间较长,也不愿早餐吃干饭。他要家人中间送点心,以补消耗后不足,并可在吃点心时略作休息。这是主要饮食习俗之一,并且喜食鲜腥,各菜喜保存原味,不少潮州名菜都是以蒸炖见特色的,如清蒸龙虾、清炖乌耳鳗、清蒸鲩(草)鱼、清炖鲤鱼、炖鳙鱼头配芋等,都是潮人喜吃菜肴,甚至食鱼生、虾生、生蚝等。调味品也喜腥鲜,如鱼汁、鱼露、虾酱等都是沿海地区村庄生活常用品。村又如潮语把冰棒叫做“雪条”,可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湿,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且又有“食糜”(喝粥)的习惯。这也反映了过去潮汕人多地少,战乱频仍,粮食不够吃,更吃不上干饭的苦况。潮人晤面总喜欢问“食阿未”有时几乎是不管时间和场合,只是一句问候和关心的口头禅而已。潮州民居屋外侧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或的影响。山墙常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五星灰塑至今在农村仍广为流行,成为传统风尚潮州滨海村庄,多有种植榕树和竹子。有一句俗语:“前榕后竹”。就是说榕树要种在屋宇前面,竹子要种在屋宇后面。大榕树夏天给人们带来乘凉庭荫,竹子在后面可挡住寒风以防寒。还有一个吉祥谐音的讲究:榕树潮人俗叫“成树”,谐音即有“成就”,竹与“足”谐音有竹即富足,反映人们的祝愿,以成习俗。以示居于此者,是有成就富足的人。在教育方面,潮汕更有“海滨邹鲁”的美誉。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州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州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潮州三阳:海阳(既现潮安)、潮阳、揭阳一直是广东仅次于新会中山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文风力压南番顺。在北宋元丰年间(1086--1093),潮州就创建韩山书院,成为岭南第一所书院,后世竞相办学,《三阳志》称:“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也所不及。”到了明清,“潮属九县以潮书院称者都百间”。潮汕书院最兴盛的时期,也是得中及第士人最多的时期,明嘉靖年间(1522--1566)有进士34人、举人115名,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进士达52人,可谓鼎盛。另外,潮汕的启蒙教育还设有大量私塾和义学、社学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学士,有”前八贤”、“后八贤”、“明清十杰”等,均对潮汕文化作出一定的贡献。汕地灵人杰,山川秀美
本文标题:潮汕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74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