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全球供应链对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与对策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球供应链对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与对策姓名:王孝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袁建新20070401全球供应链对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与对策作者:王孝军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丹融入全球供应链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汽车产业为例2007全球供应链战略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强调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其目标在于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降低总成本,并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从而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能够以现有水平与能力参与国际分工,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技术水平提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是供应链的参与者而非设计与管理者,增值最大的两个环节——核心技术与品牌销售优势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核心企业手中,我国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配合的地位,专门从事增值最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活动,不利于技术开发与创新,加大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不能获得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因此,就长期而言,尤其是针对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而言,发达国家核心企业组建的全球供应链是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汽车产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但是整体上还处于供应链整合的发展过渡时期,与发达国家的供应链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的研究就是以汽车产业为例,借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战略,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应如何应对全球供应链现象的影响、如何采取措施进入全球供应链高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探讨。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第二章,首先论述了全球供应链的理论基础。全球供应链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首先系统地论述了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如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赫——俄理论,以及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等新国际分工理论。另外,在此章中还论述了与全球供应链相关的交易成本理论及博弈论。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全球供应链的产生、发展,并系统地论述了全球供应链在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机理。第四章,本文选取汽车产业,分析探讨我国汽车产业如何融入全球供应链,并主要分析福特汽车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战略,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所借鉴。在本文的最后一章分析探讨了我国汽车产业应采取何种措施融入全球供应链,并进入其高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2.期刊论文王珍珍.WANGZhen-zhen全球供应链视角下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利益分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0(4)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现状及利益分配.文章主要基于全球供应链这一视角从贸易主体和贸易客体两个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所面临的巨额贸易顺差及利益分配,进而得出巨额顺差背后利益分配不均衡现象,指出中国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以争取更多利益分配的战略选择.3.学位论文周颖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2007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大量的国际贸易是在工业化国家中间进行的,而且数据进一步表明大部分贸易是在制造业的产业内而不是产业间进行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日益崛起,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出现的新的贸易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现象同样存在,而且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目前,产业内贸易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而言,近年来,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相应地有所改善,机电产品取代传统的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同时,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电动机、集成电路、变压器、电子印刷线路、电子线路开关等机电产品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不仅如此,产业内贸易在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之间以及中国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双边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变以及进出口商品价格差距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出一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该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变化。因此,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之间以及东亚国家与美国、欧盟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人们开始对东亚区内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日本和东亚各国之间的垂直差异化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以及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中国来说,产业内贸易可以成为中国与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扩大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动机,有效地降低贸易自由化的短期和长期调整成本。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以及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新一轮产业分工重组的浪潮中把握机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本文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对我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通过此研究揭示我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供应链和国际分工理论来探讨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竞争力的措施,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从理论上介绍了产业内贸易,分析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给出了产业内贸易的分类及计量方法,利用搜集到的数据计算GL指数分析了目前中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现状。通过对我国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和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产业内贸易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对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对产业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的介绍。先从统计的角度给出了产业内贸易的一般定义,并按照产品的差异程度,将产业内贸易划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又进一步分为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然后介绍产业内贸易产生的经济背景和两类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动因,并说明本文将采用GL指数来测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给出了区分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最后,还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产品内贸易作了大概介绍。产品内贸易是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的,是由在国际范围内的产品内分工带来的零部件与组件等中间产品贸易。同一产品必然属于同一产业,因此产品内贸易也可看作是产业内贸易的特殊形态,是产业内贸易的深化和细化。第三章介绍的是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情况。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进出口贸易中,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及其比重都非常大。对制成品分类来看,中国资本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这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得到初步成效,也表示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方面进行动态转变。但进一步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重要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依旧以占有低质量产品市场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表明中国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第四章具体分析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之间、与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以及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异同点及主要特征。中美、中韩双边贸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迅速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总体上,中美、中韩的双边产业内贸易不发达,基本上还是属于基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展开的产业间贸易。中美双边制成品贸易中存在的产业内贸易也是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形式。中国与东盟水平产业内贸易还不是很发达,且人世后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有所下降,还未形成真正的水平产业内分工协作。第五章总结了中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六章联系供应链和国际分工理论,指出随着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其国内的跨国公司把那些资本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或生产工序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造成供应链的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并且由此带来的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都大大加快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的主要形式,但是我国制成品产业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低端,地位低,获利少,而且缺少自己的品牌。因此,如果我国仅仅满足于此,以加工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为主来发展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参与国际分工,并以此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是不可取的。最后,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方向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供应链和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4.学位论文寇亚明全球供应链:国际经济合作新格局200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两大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浪潮。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广义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和大范围地流动;新经济加剧了经济的激烈竞争,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虽然是近来才出现的新概念,但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SCM像其他常见英文缩写一样频频出现于中外文书刊之中。不仅仅概念对我们不再陌生,而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或国际化公司组建的全球供应链的触须伴随着加工贸易的开展早已经进入中国。然而,全球供应链战略的出现,对世界经济、对国际贸易、对今天的中国究竟有什么影响,却并不是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的。在全球经营战略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指导下,很多跨国公司或者大型国际化公司纷纷在全球范围构建自己的供应链,把全球经济资源都纳入自己的全球经营战略之中,使众多国家都成为自己全球化经营战略中的一个布局点。基于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全球供应链迅速发展与延伸现象,不仅仅是管理思想或管理战略变化的结果,而且还会对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为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而进行产业转移还是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不涉及到全球供应链这一利用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新的组织形式。因此,深入研究全球供应链现象与全球供应链管理,对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和丰富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国家一直大力鼓励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向深度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很多跨国公司更是掀起对华投资热潮,人们也在纷纷议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了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伟目标。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不可能不涉及全球供应链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选择了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作为研究主题,期望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使人们对全球供应链现象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全球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阐述了全球供应链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及其动因。经济全球化、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以及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鼓励加工贸易的政策是促进供应链管理从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导致全球供应链出现和发展的经济背景。技术进步导致的产品结构日益复杂、交通运输与通讯信息技术的发达和成本的大幅下降给全球供应链运营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基于技术进步出现的国际分工的深化,即从产业间、产品间分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是全球供应链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采用供应链形式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避免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的利益损失和充分利用企业外部其他节点企业的资源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其次,本文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全球供应链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阐述了
本文标题:全球供应链对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