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理准备.(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及关键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二.学生和学法分析(一)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再有通过这段时间“主体多元高效课堂模式”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二)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鼓励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活动,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现式学习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然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本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各种途径主动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有效的参与.(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三.教学过程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流程如下: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观察特例→发现新知活动2深入探究→交流归纳活动3观察图片→加深理解活动4回顾小结→整体感知活动5布置作业→巩固加深通过观察熟悉的各类几何体,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并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通过具体事例从动态角度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通过观察图片了解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回顾、反思、交流.巩固、发展、提高.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活动1观察特例→发现新知问题:1.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学生思考回答长方体、圆柱、棱柱、三棱锥、圆锥、球等几何从学生经验出发,立体图形.体是由那些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模型给出常见几何体,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体”.2.①知道这些立体图形是由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由学生思考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给出了体的概念,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①、体是由面围成;面有两种:平面和曲面.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线有直的也有曲的.③、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没有大小.即: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索,从对体的进一步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学生回答交流,师生共同交流.关注学生:(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2)能否独立思考后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3)学生能否运用数学语言清楚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活动2深入探究→交流归纳问题:1.①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点动成线”的结论.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活动中,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由学生说出点、线、面、体的动态关系.举例:蚂蚁搬家;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留下的一排长长的足迹…….即:点动成线.数学思考方法.动手操作过程和主动参与,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2.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什么几何图形?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的路线形成什么几何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的实例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让学生拿笔或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上一问题,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结论.师生共同小结出线动成面.如:夜晚街头闪烁的霓虹灯,用扫帚扫地,刷子刷油漆等.由开始先动手,后思考,逐步过渡到先思考,后动手验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3.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②通过对上面的实例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老师演示旋转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猜测,想象.学生在观察、猜测、想象之后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再动手操作,加以验证,合作交流,得出“面动成体”.认识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练习:如图1,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活动3观察图片→加深理解图1如图2,思考:为什么在这张地图上,北京只是一个点,而在那张地图上,北京却占了几乎整个版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其他同学相互补充.通过丰富的实例说明“点”是没有大小的,它是抽象后的概念.活动4回顾小结→整体感知1.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2.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面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师生共同小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注:(1)是否真正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2)几何语言是否准确?(3)能否与实际结合: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学会反思.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到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来,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活动5布置作业→巩固加深1.课本习题4.1第7、10题.2.收集反映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资料、图片及实物模型.试着建立本大节知识结构图,下节课展示.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为此这节课我作了如下的评价:(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本节课上,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哪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能达到,哪些问题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完成;学生思考的是否有条理?学生表达是否较以前有所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图2面动成体线动成面点动成线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点滴进步并给予鼓励.(二)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上,让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中学习.如活动1~3等问题的解决,使他们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体验,各方面都能取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总之,本课力求达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要由教师写”.五.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举出一些所熟悉的立体图形,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利用模型给出常见几何体,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直观感受“体”.为了让学生理解:体是由面围成的,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设计了活动1中的第2个问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由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探索,从对体的进一步认识到对面、线、点的进一步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接着利用笔尖的运动、汽车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的运动以及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旋转等3个例子,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结论: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生动形象,通过描述现实世界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活动3通过实例说明“点”是没有大小的,它是抽象后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板书设计4.1.2点、线、面、体动成动成动成体面线点
本文标题:点线面体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98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