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花:被子植物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组成。根据花中有无雌蕊和雄蕊,把花分为3类:两性花,单性花,无性花。3、花序及其类型:花在花序轴上排列的方式叫花序。总花柄称为花序轴或花轴。单生花:一朵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无限花序: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的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的花后开,其花序轴可延长,如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等。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为自顶(上)至基部,自中心向外圈,花序轴丧失顶端生长能力。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头状花序。4、果实:由子房与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共同形成,形成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真果: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成,如小麦、桃等的果实;假果:由子房、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共同发育而成,如梨、苹果、无花果等。根据果皮的形态结构分为2类。5、双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1753年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name)。6、植物界的类群7、菌类植物:菌类植物是异养低等植物。植物体无根、茎、叶分化,单细胞体、丝状体或原生质团。菌类植物约12万种,分为3门;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2)粘菌门粘菌是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一类生物,营养体是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团,多核,能作变形虫式运动,吞食固体食物;但生殖时产生纤维素细胞壁的孢子,具植物性状。(3)真菌门真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异养真核生物。一般由丝状体的菌丝构成。菌丝成束集中生长,叫菌丝体。营养方式:营养方式有寄生、腐生,或兼性寄生等方式。繁殖方式:包括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营养繁殖时菌丝断裂形成新植物体;无性繁殖时可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有性繁殖时,产生各种有性孢子,进行核配形成合子。真菌的类群: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类群,约12万余种,我国约有4万种。真菌的生活史:真菌的生活史是从孢子萌发开始,最后又产生孢子的过程8、地衣植物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形成的共生体。真菌多为子囊菌,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藻类为植物体制造养分,菌类则吸收水分与无机盐。(1)地衣的结构:分为同层地衣和异层地衣,同层地衣:藻类细胞和菌丝混合交织,不集中排列为一层。异层地衣:上皮层(紧密菌丝)、藻胞层(藻类细胞)、下皮层(紧密菌丝)(2)地衣的形态:壳状地衣:植物体扁平壳状,紧贴在岩石、树皮和土表等基质上,菌丝直接伸入基质,很难剥离;占全部地衣的80%。叶状地衣:植物体有背腹之分,似叶状,以菌丝假根固着于基物上。枝状地衣:一般为异层地衣;植物体树枝状或须根状,直立或下垂,如石蕊属(Cladonia)、松萝属(Usnae)等。9、苔藓植物植物体形态结构苔藓植物为小型高等植物;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受精卵发育为胚;生活史中具明显世代交替,配子体世代占优势。配子体:植物体为扁平的叶状体或具有茎叶的分化,无真根,体内无维管束,构造简单。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寄生在配子体上。10、蕨类植物(1)形态结构蕨类植物既是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的维管植物。孢子和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孢子体:孢子体发达,具有初生维管组织,叶分为营养叶和孢子叶。配子体:孢子萌发后成为配子体。配子体上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卵发育成胚,胚长大形成孢子体。11、裸子植物(1)裸子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是较原始的种子植物。因种子没有果皮包被,故称裸子植物。1孢子体发达;2具胚珠,形成种子;3形成球花;4雌、雄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无独立生活能力,具有颈卵器;5形成花粉管;6、具有多胚现象。(2)一般常见的裸子植物有苏铁,银杏,松树,杉树,柏树等12、被子植物(1)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被子植物是植物界发展最高级的类群。具有真正的花。具有雌蕊。具有双受精现象。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无独立生活能力,完全寄生-1-在孢子体上,结构上比裸子植物更简化。(2)有花的植物都是被子植物,如菊花、杜鹃花、玉兰、兰花、苹果、杏树、桃树等。13、植物分布区分布区(areal)是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球上分布的区域。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通过合并,形成属和科的分布区。种的分布区:种分布区是指某种植物所占据的全部地域。属的分布区:该属所有种分布区总和。单种属的分布区与种分布区一致,但含义不同。属分布区是植物区系研究的重点。科的分布区:该科各属分布区的总和。14、分布区中心植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称为某分类单位的分布中心。多度中心:植物分类单位的集中分布区。多度中心不一定在分布区的正中央。发生(起源)中心:某一植物分类单位在地球表面起源的地点。变异中心:一个植物种在迁移过程中产生新种,这些新种在起源中心附近集中分布,形成次生中心(变异中心)。残遗中心:残遗植物现代集中分布地点。地质时期未必是分布中心。15、植物分布区类型(1)广域分布区分布区遍及各大洲。分布广泛的种称为广布种。如大车前(Plantagomajor)、蒲公英等的分布区。(2)狭域分布区多数植物分布区只限于局部,称为狭域分布区。如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只分布在我国广西龙胜和重庆金佛山、湖南城步等地。特有分布区,指某些特有植物的分布区。这些植物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古特有种:地质时期残留下来的特有种(地理残遗种)。如水杉(M.glyptostroboides)、银杏(G.biloba)、杜仲(E.ulmoides)等。新特有种:晚近时期形成的特有种,如我国西南高山地区杜鹃属分化的新特有种。岛屿特有种:岛上植物长期孤立进化,逐渐形成特有种,甚至特有科或属。(3)残遗分布区。过去具有广阔的分布区,而现代分布区大大缩小,称为残遗分布区。如水杉只分布于我国川、鄂交界的很小地区,第三纪它却广布于北半球。(4)连续分布区植物种(或属、科)分布在一个完整区域内。它包括以下类型。世界分布、环极地分布、环北方分布、泛热带分布(5)间断分布区。相同分类学单位占据多个相互隔离的区域,称为间断分布区。间断分布具有重要地理学意义,分为以下类型。北极-高山间断分布、泛北极间断分布、北大西洋间断分布、南北美洲间断分布、古热带间断分布、洲际山区间断分布、古地中海间断分布、泛南极间断分布、极际间断分布、星散间断分布。间断分布的成因:间断分布是由连续分布隔离所致。自然条件变化:某种植物发生地理分化,造成分布隔离。陆地下沉:如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在第四纪隔断。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世界植物热带统一起源说”的地质基础,合理解释了洲际间断产生的原因。跳跃式传播:有些植物种子很轻,被洋流、水鸟等带到远处,造成间断分布。人为影响:人为促成某些植物种间断分布,例如橡胶树的分布。(6)替代分布区。相邻两个区域的相同生境起源的两个近缘种相互取代称为替代现象,它们的分布区称为替代分布区。由于古地理环境变迁,物种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新的种型而形成替代分布。如地中海区域油橄榄(Oleaeuropaea)在撒哈拉地区被非常接近的O.laperrinei所替代。16、植物区系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所有植物的总称。地质古老的地区其植物区系种类比较丰富,年青的地区其植物相对比较贫乏。(1)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1、科属种数目统计:进行科属种的统计,了解科、属的大小,掌握研究区域植物名录。2、分布多度分析:分布在某一区域内的植物种或属的数目,表示不同地区的植物种或属的分布情况。等种线:是同一属内种数相等的地方联成一线,制成等种线图,在同一属的等种线图上总有一条线围绕着整个属的分布区,在边缘往往只有1个种或几个集中区。种的集中程度最大区就是该属中种系最复杂多样的地方,形成它的密度中心或多样化中心。17、植物区系成分分析研究植物区系时,通常把某一地区的全部植物种类按科、属、种进行数量统计,然后按其地理分布、起源地和迁移路线等划分成若干类群,分别称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发生成分等,迁中地理成分最常用。、18、植物区划:把地理成分相似的区域合并,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植物区划的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植物区(kingdom):具有一组特有科和共同的发展历史。植物地区(region):具有一些特有属及一定数量的优势科。植物省(province):具有特有种和优势属。植物县(district):特有种和特有亚种18、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我国维管植物353科3320属27150种。居世界第三位。(2)起源古老:我国植物区系中含有大量残遗植物。含有大量单型属和少型属,它们大多是古老的残遗属。(3)地理成分复杂:吴征镒将中国3116属种子植物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我国与世界植物区系联系广泛,各类地理成分在我国交错分布。如我国与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泛热带、北温带、地中海区至中亚等均有大量共有属。(5)特有程度高:我国特有植物种类丰富,共有特有属257种,占全国属数的8.53%。钟萼木科、珙桐科、杜仲科、银杏科4科为我国特有科。19、岛屿效应岛屿面积与岛屿植物种数呈正相关,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越多。20、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因为偶然的机会进入某一适宜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分布区逐步扩展,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害的过程。21、外来种相对于本地种而言,指来至其过去或现在自然分布区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分布单位。22、外来入侵种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环境或景观造成明显损害或影响的物种。23、物种入侵的途径自然途径:风、水流等。人为途径:无意传入,有意引进。24、我国入侵植物的来源我国的188种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有125种。北美和东亚处于相同纬度。它们是在被子植物形成后才漂移开的。北美和东亚具有相似的植物区系成分。25、生态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必须有特定的主体,环境主体是相对的。-2-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由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生存因子:或称为生存条件、生活条件,指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环境胁迫: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而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的生存。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体。生境:指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26、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叫限制因子。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最高点、最低点、最适点合称生态因子三基点。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和分布,取决于环境中的最小量生态因子。限制性因子:生态因子处于最大量和最小量,都会成为限制性因子。耐受性法则: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了耐受性法则。所谓耐受性法则,就是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种类的生物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以上两个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环境27、生态适应趋同适应:在相似生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外貌和生理上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
本文标题: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0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