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惊恐发作和惊恐障碍发表日期:2005-01-23作者:庄子森本页面已被访问:634次惊恐发作很常见,一年中有超过1/3的人发生过.许多人无须治疗即康复;少数发展成为惊恐障碍.惊恐障碍不常见,在6个月时间内仅有不到1%的人罹患该病.惊恐障碍通常开始于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且女性比男性多2~3倍.症状,体征和诊断惊恐发作表现为突然起病,出现表1中所列13个症状中的至少4个.症状须在10分钟之内达到高峰且通常数分钟内消散,医生能观察到的除了病人对下一次惊恐发作的恐惧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症状.惊恐发作没有危险性,只不过患者感到不愉快,在发作时尤甚.惊恐发作可以发生于任何焦虑障碍,通常是与这一障碍的核心特征相联系(如对蛇恐惧的人见到蛇时会产生惊恐).惊恐障碍有助于区别的特征是一些惊恐发作至少在开始时是无法预料的或自发的.患惊恐障碍者常预期并担心另一次发作(期待性焦虑),而且避开原先导致过惊恐的地方.病人还经常担心他们有严重的心,肺或大脑的疾病,并去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处或急诊室寻求帮助.但是,在这些地方,并不能为其作出相应的诊断.一些人经常出现惊恐发作,期待性焦虑,并且不经治疗便不会好转,尤其是如果他们持续进入发生惊恐发作的处境时,更需要进行治疗.而另一些人,特别是未经治疗者,惊恐障碍发生以后会是一个慢性,波动性的病程.治疗应告诉病人其障碍是生物和心理功能障碍的结果,而药物和行为治疗通常有助于控制症状.除了告知有关这一障碍和治疗的知识外,医生还可在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基础上提供现实的希望,以改善症状和提供支持.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所有焦虑障碍综合性治疗的一部分.个别,集体和家庭治疗可有助于解决长期患病所致的问题.药物如抗抑郁药物和苯二氮卓类,有助于预防或极大地减轻期待性焦虑,对恐惧事物的回避以及惊恐发作的次数和强度.许多种类的抗抑郁药物---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均有效.较新的抗抑郁剂,如米氮平,尼法唑酮以及万拉法新,均可用于惊恐障碍的治疗.苯二氮卓类较抗抑郁剂起效更快,但也更可能导致躯体依赖以及副作用,如嗜睡,运动失调以及记忆问题等.药物治疗可能需较长时间,因为惊恐发作一旦停止药物治疗就经常会复发.暴露疗法是行为治疗的一种形式,是让病人面对其所恐惧的事物,常常有助于减少对该事物的恐惧.例如,害怕晕倒的病人被要求在椅子内旋转或过度换气直至感到眩晕,因而知道了他们并不会在惊恐发作时因为体验到症状而晕倒.慢而浅的呼吸(呼吸控制)有助于控制过度换气.认知心理治疗是用于纠正歪曲的认知和错误的信念,也对该病有效.表一:1.胸部疼痛或不适2.胸闷3.眩晕,不稳感或虚弱4.濒死感5.发疯或失控感6.对环境的不真实、陌生或失去联系感。7.面红或寒战8.恶心或腹部紧张9.麻木或麻刺感10.心悸或心跳加快11.气急或窒息感12.出汗13.震颤或颤抖“剪不断,理还乱”的焦虑症一位中学生向医生诉说他近来总是心烦意乱,有种莫明的紧张感,使他坐立不安,胡思乱想,并伴有头痛、失眠、多汗、心悸等现象。这种情绪赶不走,理又理不清,越想越烦躁,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不知中了什么邪。这位学生并没有中什么邪,而是患了焦虑性神经症,也称焦虑症。这是一种持续不安、紧张、恐惧等的情绪障碍。它或者是缺乏具体指向性的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的期待情绪,正如那位朋友所言,感到莫明其妙的紧张和不安;或者是在接连遭受不如意事件的冲击,心理上招架不住,身心均陷入过度疲惫状态而逐渐形成的紧张和不安情绪;或者是“预感”、“设想”某种事件的产生而带来的恐惧情绪。其精神状态可表现为以常疑惑、忧虑、抑郁、惶惶然有如大难临头。常因小事而烦恼。自责、遇事总往坏处想,无病呻吟,怨天尤人,悲叹不己,爱唠叨、发脾气、坐立不安,并有睡眠障碍。还会伴有发抖、心悸、眩晕、尿频尿急、胸部有压迫感、咽部阻碍感、腹胀腹泻、多汗、四肢麻木等躯体症状。这些生理异常正是由于情绪紧张,使大脑过度敏感,以及植物性神经系统感受性增高的缘故。焦虑症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者居多。如青春期由于身体迅速生长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对自己的体态、生理、心理变化,会产生神秘感,甚至不知所措,而出现恐惧、紧张、羞怯、孤独、自卑、敏感、烦恼、头晕脑胀、心慌气促、情绪不稳等青春期焦虑症的表现。有的青少年还会因为对学校的学习考试、高考、招工等考试感到紧张而产生焦虑情绪,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失调,出现学校焦虑症、考场焦虑症等。患了焦虑症且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定、多虑平等抗焦虑药物。但更重要的是认识焦虑症的本质和特点,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与心理调适。1.自信:自信是治愈焦虑症的必要前提。因为焦虑症患者对自己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能力往往持怀疑态度,夸大自己的失败。忧虑、紧张、盼望别人的支持,具有依赖性。这些都不利于消除焦虑症。所以,患者首先应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减低自卑感。每增加一分自信,就可使焦虑程度降低一分,同时也会使自己更自信。2.自我反省:有的焦虑症是由于患者对曾经历过的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但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体验并未消失,而是仍然潜伏下来,因此便产生了病症。患者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所以才产生一种莫明其妙或不知中了什么邪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应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说出来。适当的情绪倾诉、发泄可以减轻或消除焦虑。倾诉、发泄的方式有向他人诉说、写日记、唱歌、吟诗、绘画、书法等等。3.注意转移:患了焦虑症后,脑中常常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如果总是注意自己的病状,有害而无益。应当转移注意力,如制定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计划,并全力以赴去实现。当你沉浸在新的活动中时,就无暇顾及焦虑了。4.默想色彩法和默想音乐法:色彩和音乐对人的情绪是有影响的。采用默想色彩法减轻焦虑的具体做法是:在安静的环境中,闭上双眼,想象自己的身体受到光线照耀,以红色光线代表紧张与疼痛,以蓝色的柔和光线代表松弛、安宁的体验;再想象红光与蓝光在自己身上的不同部位交替更迭随着想象的进行,集中注意自身的感受。达到这个意境后,就把想象中的光线全部转为蓝色,即可体验到全身的松驰。默想音乐法的具体做法:选择一段柔和、宁静的音乐、至少要半小时。在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中,闭上眼睛来聆听这段音乐。此间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放松,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想象着音乐所展现的优美、柔和、宁静的意境。待音乐终止后,自我对比聆听前后的心身状态。如此反复进行,可以减轻或消除焦虑。此外,还可以用系统脱敏法治疗青少年的学校焦虑症和考场焦虑症,用催眠暗示法治疗青春焦虑症。运用这方法时,一般要在有经验的心理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才有效果。转自伽玛医生摘自《心理诊所》、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SAS问卷见表5-2。评定采用1-4制记分,评定时间为过去一周内。统计方法同SDS。临界值为T分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表5-2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项目很少有有时有大部分时间有绝大多数时间有1.我感到比往常更加神经过敏和焦虑12342.我无缘无故感到担心12343.我容易心烦意乱或感到恐慌12344.我感到我身体好像被分成几块,支离破碎12345.我感到事事都很顺利,不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43216.我的四肢抖动和发颤12347.我因头痛、颈痛和背痛而烦恼12348.我感到无力而且容易疲劳12349.我感到很平静,能安静坐下来432110.我感到我的心跳较书123411.我因阵阵的眩晕而不舒服123412.我有阵阵要昏倒的感觉123413.我呼吸时进气和出气都不费力432114.我的手指和脚趾感到麻木和刺痛123415.我因胃病和消化不良而苦恼123416.我必须时常排尿123417.我的手总是温暖而干燥的432118.我觉得脸发烧发红123419.我容易入睡,晚上休息很好432120.我做噩梦1234焦虑症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许多烦恼事,当对这些事束手无策时,就会感到强烈的焦虑。前不久,我遇到一位颇有成就的经理,他诉苦说,尽管自己事业很成功,可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莫名的焦虑严重地影响着工作。这位经理即患有轻度的焦虑症。事实上,焦虑症患者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约占人群总数5%左右。在神经官能症患者中,焦虑症病人几乎占了一半。一、焦虑症的分类1.惊恐发作惊恐发作是最严重的焦虑症状,是在持久的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出现的惊恐反应。惊恐发作往往是突如其来的,没有具体的恐怖刺激,患者出冷汗、发抖、心悸、眩晕,有如世界末日来临之感。惊恐发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游离焦虑,即没有明显起源的焦虑。惊恐发作犹如大堤决口,决口前堤内积聚的能量是逐渐上升的,但其他人并不知晓,所以一旦惊恐发作,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有时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情景会起导火线般的引爆作用。2.被泛化的焦虑障碍这种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两个以上的生活环境的不现实及过分的焦虑与担忧。例如,担忧自己的孩子可能突遭厄运(其实孩子毫无危险),无端地担忧家庭经济状况(其实家里吃穿完全不愁)。不过,这种症状要持续六个月以上才可将患者实为被泛化的焦虑障碍。焦虑必然会在生理上引起一系列的不安反应,诸如肌肉紧张,自主神经系统过敏,警戒过度等。这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缺乏明显的激惹起因,所以被称为慢性自主活动过度的生理压力综合症。这种障碍的主要心理特点是期待焦虑(ExpectantAnxiety)。患者就像“杞人忧天”故事中的主角一样,整天为无谓的事情担忧。这种忧虑性期待也是一种强迫行为,对焦虑本身又构成了“对焦虑的焦虑”,结果,患者会在焦虑症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二、焦虑症的病因分析焦虑症患者往往无法理解自己的焦虑,似乎找不出十分充足的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是,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寻找焦虑症的病因往往是治疗的关键。目前流行的治疗焦虑的心理学方法通常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为依据,我们这里的自我疗法也离不开这些理论的指导。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遵循道德原则。我们平常所谓的“我”主要是“自我”,自我处在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之间。自我对本我的冲动产生神经过敏式的焦虑,对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现实的焦虑,对超我的规范则产生道德的焦虑。本我的冲动不仅与生理反应、生物本能相关联,而且与童年期所受的创伤不无关系。自我对现实的焦虑主要表现在柴米油盐、婚姻家庭、事业等生活问题上,而道德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所犯过错的自怨自艾上。2.行为主义观点行为主义认为,人的焦虑起源于过去失败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这种经验导致人完全无助的感觉,那么焦虑症便不可避免了。巴甫洛夫曾做过一项著名的试验,他让狗努力分辨差异很小的声音或颜色,当它无法分辨时就对它施以惩罚。狗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久便极度地烦躁,甚至嘶咬实验设备。巴甫格夫将这种现象称为“实验性神经症”。1970年格尔(Geer)对人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电击时间里,部分参与控制的被试比完全不参加控制的被试较少表现出的焦虑与激动情绪。对完全不参加控制的被试来说,接受电击是环境强制给予的唯一选择,在这种情境下,他们可能产生孤立无助的感觉,从而对解决问题失去了信心。如果人因为挫折而感到完全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患焦虑症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3.人本主义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自我概念与自我期待之间的不一致最终将引发焦虑。许多知识分子感叹书读得越多越烦恼,这是他们的自我期待值过高的缘故。焦虑症患者面对千变万化的社会,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便采用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用僵死的教条封锁起来。他们很少体会“此时此地”自己的真实能力与情感,仅陷于过去的禁例、痛苦与对未来虚无缥缈的期待中。例如,一位自以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处处以“才子”自诩,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决不肯屈就他人的帮助,结果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同样,处处以“自己无用”的态度对待生活,放弃了生活的自主性,处处乞求他人帮助的人,虽然暂时避开了解决问题的困难,但整日对自己会遭人遗弃的担心也可引起强烈的焦虑。
本文标题:焦虑症资料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01795 .html